觀點

《真理與科學》導讀:我們的內在承載著人類的未來

「本文為Ben爺爺為三元譯品《真理與認知》(又譯《真理與科學》)一書寫下的推薦語,非常感謝Ben爺爺在百忙之中認真的重讀數遍英文和德文版原文,寫下如此精彩的內容。」(譯後語)

撰文:Benjamin Cherry(本·切瑞)

投遞:三元翻譯社(專頁

許多人在閱讀魯道夫·施泰納的書時遇到的困難之一是,他的語言是如此凝練,其含義就像蝴蝶破繭而出前的翅膀一樣被壓縮。原因是,在將他思量自己的想法以及把一系列想法寫在紙上之前,他參透了這些想法的本質。可以說,他的作品有些禪意,因為其文字內容是指向一個有意義的地方,只有通過讀者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

被動地閱讀他的書意味著會無聊地睡著。正是因為他的思維模式已經被精鍊到內容的本質,概念也被精雕細琢,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和運用它們,我們必須自己把它們帶入新的生活。我們都有自己的自由去決定我們是否激活自己的思考。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這本充滿能量、簡潔的小冊子閃耀著特別鮮明的光芒。他年輕時把它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發表,那時還沒有最後一章,這篇論文對當時的學術界來說顯得太激進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如果你對他的作品不熟悉或者沒有哲學背景,請不要猶豫。只要你願意努力,你就能發現到這本書的精髓。

想像一下,例如,為自己發現所有人類認知的基本過程是多麼令人興奮,因為這是這本書使我們能夠做到的!這不是一本簡單遵循的食譜或手冊。對我們和寫它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進入純粹思考和清晰觀察的旅程,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這是一條通往我們人類在世界現實中找到自己應有位置的啟蒙之路。

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及其背後的哲學告訴我們,我們永遠無法了解現實,因為「真實」的世界——無論是原子粒子、能量波還是其他什麼——都超出了任何人的感知。這種世界觀背後的 思想是由十八世紀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以最完整的 形式提出的,他得出結論,我們的感知不可避免地是主觀的(因此是不可信的),因為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內在圖景, 而不是刺激它們的實際現實。

我們被引導去相信機器是可以被信任的,因為它們不會製造內在圖景或謊言,但人類不能。年輕的魯道夫·施泰納以他全部的青春活力來對抗對人類體驗的不信任。在十幾歲的時候,他一本接一本地研究哲學家的作品,從康德開始,施泰納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他的作品,直到他能夠用自己的思考重新創作出來。

要理解他為真理而奮鬥的決心,必須去了解他的背景。孩提時代,他就生活在兩個世界裡,周圍仍是原始的森林、山脈、溪流和田野。一個是他可以和其他人分享的,因為這是我們普通感官的世界,但另一個是他獨自探索的,因為他在18歲之前沒有遇到任何人可以和他談論它。

在感官和超感官這兩個層面的體驗之間找到並建立一座橋樑,並且能夠與他人交流,成為施泰納畢生的任務。完全靠自己,他必須學會檢驗他的另一個世界體驗的真實性,並闡明它與通常 可感知世界的關係。只有當施泰納成年後,他才覺得能夠公開地 將這一點帶入公共領域。

這本書是施泰納內在旅程的第一批成果之一,正是在費希特哲學著作的幫助下,他找到了一些自己需要的最終線索。所以, 在這個簡潔的呈現中,我們從對康德的研究開始,到費希特結束。 但這兩者之間的旅程是他自己的,在最後階段,他也必須在費希特的作品中找出阻礙他實現精神和物質之間真正統一的謬誤。

當康德把自己束縛在將我們與物質聯繫在一起的普通心理過程中時,費希特的方式有可能從塵世上升到精神之中。施泰納對世界發展的巨大貢獻是他通過介於兩者之間的人類「我」的活動將精神與物質、天地統一起來!

在這本結構優美的書中,他通過識別人類認知過程的本質來實現這一點,這是真正的認識論科學。這取決於所有其他的科學, 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相信我們知道一些事情並看到其真相的能力, 我們整個認知大廈就會崩潰,就像我們後現代時期所發生的那樣。 我們對機器越來越強的依賴證明了我們對自己和彼此之間的不信 任。這是因為人類認識的根源已經被我們對真理的懷疑和不信任 所侵蝕,我們正在失去能夠認識真理的思維能力。

那麼施泰納在這裡揭示的秘密是什麼,後來在他的《自由的哲學》中更詳細地探討了這個秘密?像所有偉大的秘密一樣,這 非常簡單。讓我用一個例子來描述它。當我們閱讀這篇文章時, 我們實際上在感知什麼?我們的眼睛傳達給我們的只是直線和曲 線的序列,我們稱之為字或詞。它們自身是否擁有正在傳達的意 義?當然不是,因為它們只是符號。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必須通過我們自己,通過我們自己的「我」的活動,才能帶來意義。 在閱讀中,我們將概念(完全非物質的東西)與最初作為無意義的 感知進入我們的東西結合起來。

所有的發現和認知行為無論大小都是如此,這也是教育的核心活動。通過我們自己積極的過程,把概念與我們自己的外部和內在感知聯繫起來。當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用他自製的望遠鏡觀察月球時,他首先看到了月球表面的斑點。幾周後,他突然認出它們是凸起和凹陷,他眼睛的能力沒有改變,一個新概念使他能夠用新的眼光「看待」。

施泰納的天才之舉是認識到這一點,並以此克服康德哲學中的固化性和費希特哲學中的其他世俗性。通過接受感知,包括我們內在世界的感知,並將一個合適的概念與它們結合起來,使我們能夠處在現實中。第一部分(感知),他稱之為「給定的」,因為這不是我們創造的;第二部分(賦予意義的概念的產生)只發生在我們自己的活動中。

通過這種更高層次的分離和統一的過程,我們的認識變成了 一種創造的行為,無論是好是壞。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部分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因為這取決於我們帶給我們自己體驗的概念的品質,當然,這也取決於我們感官的完整性。我們看到了我們中間選擇的概念是讓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如果我認為人類是機器或動物,那就是我開始「看到」的東西。如果我從概念上「看到」 他們是精神上的存在,並直接進入物質世界,我對周圍世界的體驗就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這就是這本書令人驚訝的最後一章的背景。施泰納以青春的勇氣,肯定了他對人類能力的信心,不僅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自由精神去認識,而且是在道德上創造。迄今為止,世界進化為我們做的和我們所做的,我們現在都被賦予為自己承擔的能力。未來屬於人類行動和意圖的範疇。生活於我們內在的是我們的未來。

我們就是即將到來的時代!如果我們要創造一個配得上人類現在和將來樣子的未來,認識到這一點,把它當作一個確切的事實來認識,就會激發我們必須承擔的道德責任。

Benjamin Cherry 瑞典 傑納
2019年6月13日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