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爱让知识转化为行动

配图由中文译者提供

自由的本质是爱、奉献和谦逊——它们也指那些超越这个世界独立存在的事物,它们会让人更加接近自己的高我。一个人不要因为研究了神的法则,就依照神的意图来行事,而是要依照自己的洞见。

编者注:本文为《Observing the Class Observing the Children》文集第十一篇,该文集共有十五篇文章构成,较为全面的介绍儿童观察的实施。

本文由HiWaldorf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Lorenzo Bavagli
英译:Genie Sakaguchi
汉译: Siewoon

鲁道夫·施泰纳的传记围绕着两个观点:知识和自由。知识基于自由,也最终因为自由而到达巅峰。爱是自由的源泉,也只爱才能最终让人获得自由。

彩虹镜像着人类的爱与冲突。仔细想想,你就会知道:在色彩斑斓的反射中,我们才有了生命。——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分

对施泰纳来说,知识总是披着神秘的宗教外衣,知识的获得,从头到尾就是神的出现。对现实中的想法产生意识,是人类真正的圣餐仪式(CW1 歌德 《自然科学著作》1887年)。在现实中,生命被思维概念充斥着,而同时,生命也被神附着着(CW4 《自由的哲学》1893年)。人智学是一条知识的路径,这条路径会引导人类内在的灵性存有,走向宇宙中的灵性存有(CW26 人智学指导原则 1924年)。

自由的本质是爱、奉献和谦逊——它们也指那些超越这个世界独立存在的事物,它们会让人更加接近自己的高我。一个人不要因为研究了神的法则,就依照神的意图来行事,而是要依照自己的洞见。因为在他自己的洞见中,活着神的意图(CW2 《歌德世界观的认识论大纲》1886年)。只有出于爱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只有为了爱而行动的人,为了客观真相而奉献的人,他们的行动才是真正自由的(CW1 1887年)。在地球进化史上,耶稣受难事件是自由的、爱的宇宙行为。人类为获得那份理解而呐喊,而那份理解只能因爱而获得(CW26 1924年)。

任何人只要看一看鲁道夫·施泰纳的公众生活,就能很容易地发现,他前半生(1883年-1904年)的驱动力就是知识这个观点,而后半生(1904年-1925年)则由爱的观点主导。他的人生分为两部分,每部分都是二十一年,这两个部分在1904年这一年的纵轴上彼此镜像。1904年是一条轴线,围绕着它,鲁道夫·施泰纳生命中的永恒化作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时间立于永恒的面貌之前,即那永恒的当下:“我心魂的进化歇于这样的事实,我在最隐秘的、真诚的、知识的喜悦中,立于神秘的耶稣受难地之前。”(CW28 《我的生平》 1923年)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事实之光中,人可以说由两股流动组成:一股流动来自过去,匆忙地奔向未来;而另一股流动来自未来,努力地流向过去。来自过去的那股流动是知识之流,通过这股流动,人类在这个世界的基础上立足扎根;来自未来的那股流动是爱之流,通过这股流动,人类在这个世界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这一观察,使人想起Paul Klee的一副名为“新天使”的画作,上面有一段Walter Benjamin的名言:“这幅画画得是,一位天使看起来即将要离开他所凝视的东西。这是历史天使必须要面对的。他的脸朝向过去。一连串事件发生在他眼前的某个地方,他只看到了那唯一的一场灾难,成堆成堆的残骸投掷在他的脚下。天使想留下来,叫醒死去的人们,整理所有毁坏的东西。但是一场风暴从天堂吹来,挡住了天使的翅膀,风暴如此强烈,使得天使无法靠近他们。这场风暴迫使他无法抗拒地转身走向未来……我们把这场风暴叫作进化。”

新天使(Paul Klee)

新天使(Paul Klee)

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另一条路径上看到历史天使。天堂并不在过去,而在未来。风暴并没有驱赶天使,相反地,却在拉他。拉拽天使的力量就是爱,爱从遥远的未来作用于天使。天使没有穿越时光,相反地,是时光穿越了天使,而天使站在永恒的当下向后看着。人类存在的伟大秘密,即现在让一切成为可能的伟大秘密是:如何让知识变成爱,知识又如何从爱出发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达:“自由的科学”如何变成“自由的现实”?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找到施泰纳所指的这两个方面(知识和自由):它们在施泰纳的生命中,也进一步清晰地得到了验证,他的一生可以整体作为一个范例。知识和自由在生命中每一个清醒的时刻,都可以找到,因为知识总是会进入到行动中,而行动也会带来知识。我们无法通过知识,而要通过行动才能改变世界。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我们不想改变世界,我们就不要行动。

对天使真正的观察之眼来说,世界大背景不仅仅是以一系列灾难的面貌出现,同时,它还以一块有秩序的、充满智慧的、且由隐形的和谐编织而成的布景的面貌出现。那些接近我们的知识,到达存有的领域,在这些存有的领域里,所有的关系都浮现出来,知识伴随着它的主题和了解它的人进一步被转化。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法制,往深里探究,不过是塑形的意志以法制这一面貌显现出来而已。

根据施泰纳的思想,自然法则在现实中、在鲜活的不同层次的存有之间的关系中。而且,观察之眼越能适应这个世界的塑形意志,它就越能抓住这股力量并被它所推动。智慧的意志变成爱,来自未来的爱与智慧相遇。爱接纳过去也拥抱未来,对我们而言,是爱让知识转化为行动成为可能。

本文注解:

  1. 引用鲁道夫·施泰纳自传的那段译文出处: http://wn.rsarchive.org/Books/GA028/TSoML/GA028_c26. html;mark=210,38,57#WN_markFeb. 7, 2012.
  2. 引述Walter Benjamin的那段译文出处: http://epc.buffalo.edu/ authors/bernstein/shadowtime/wb-thesis.html, Feb. 7, 2012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