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伍丹的读书笔记:《自由的哲学》第一章 (1)

朋友们一定要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慢慢梳理,不光只是在逻辑层次上理解,还要带入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行为琢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的提升。

作者:伍丹(博客撰文:2015年8月5日

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是自由的吗?还是我们活在某种铁一般的必然性中?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而是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了某种观点。也许这些观点还是互相矛盾的,在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为心中的“自由”摇旗呐喊,某些时候又为那种“必然性”无奈叹气。

为何要绞尽脑汁想这些哲学家的问题呢?生活简简单单过不就好了?

如果生活真的能让我们简简单单过,那才是奇迹了。

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是“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批判思考和道德推理》),在这门课中我们经常探讨人们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往大了说,我们说不定会遇到事关生死、事关良心的抉择一刻,往小了说,在每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在“个人欲望”“社会道德”“责任”“追随我心”这些念头中摇摆不定:同事让我帮个忙,我已经要累死了,心里不想帮,道义上又觉得自己不够意思,那帮还是不帮?家人对我的人生有太多干预和预期,听,我心里一万个不爽。不听,父母气上头估计病都会出来,我也于心不忍。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生活不会放过我们的。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如何自由的“答案”、“解法”,一劳永逸。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提升思考层次,我们就能不断增加自我觉察,越来越能够过得“与天顺,与己顺”。

所以,在书的第一章,施泰纳先生首先就把光照在了一些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检视过的、关于自由的念头上。

他首先指出来,自由,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又备受争议。我们可以先写写自己关于自由的看法,了解一下自己的基本态度。等看完第一章,再回来读读,很有意思。

接下来,他特别谈到了几种对自由的认识,一边读,我们也可以一边看看自己的言行中有多少是默默地跟随着这些认识的。

第一种对自由的认识是:“自由,即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或者不要,是选择的自由。”

我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种时刻,发现迫于外力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感受到被压制,觉得自己被“侵犯”了,不自由了。但也许同时,我们又认识到,人不可能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事,这样社会就乱套了。反驳这种自由的观点的人,也是主要针对此点,认为“拥有选择的自由并不是真的自由。”

施泰纳认可这种反驳,但他指出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在哪个层面上反驳自由。这里,我们只能说明什么不是自由,但还不能就此推出人无法获得自由。

第二种对自由的认识是:“自由,即纯粹地按其本质必然性存在和行事。不自由,即由其他事物决定,并被动地进行反应。自由,不是自由的决定,而是自由的必然性。”

我自己对此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他的言行完全不受外界影响,单单根据他自己的本性之必然行事,自己就是一切行为的起源,那他就是自由的。

施泰纳对此的回应是:首先,在这个世界,我们都和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无法完全摆脱外界的影响。其次,假设一个人真的是这样,他完全出于自己的内在意志去行事,这样的情况也有两种区分。一种情况是行事之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只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内在意志,另一种情况是行事之人不仅知道自己的行为,还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反驳此自由之观点的人往往没有进行这种区分。

第三种对自由的认识是:人的行为体现了人的意志(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意志力”,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意愿”“愿力”)。人的意志又由人的动机和性格决定。而人的动机,不管是外在影响的还是内在升起的,之所以能对特定的人发挥作用,是由这个人的性格气质的必然性决定的。因此,人根本就不是自由的。

施泰纳指出,这个观点仍然同第二种认识一样,没有在人对自己动机的觉察层次作区分。哪怕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动机,但这个人对自己性格在行为层面的影响是有觉知的,还是盲目的,区别是很大的。

第四种对自由的认识是:“当人只是被自己的理智而非自己的动物本性控制时就是自由的。”

这总是合理的吧?人的理性,被当前的社会捧到多高的神坛上啊!但问题是,如果理性像动物本能一样对人施加强迫性(现在很多人口中的强迫症背后都是有理性分析的,锻炼的强迫症,收拾屋子的强迫症等等),那自由就是一个幻觉。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理性分析,不代表我们不受理性的束缚。自由,还不能从这里找到。

第五种对自由的认识是:“我可以将我的愿望付诸行动,但我无法自由地选择这些愿望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愿望总是由最强的动机所决定,因此我们是不自由的。”

再一次,施泰纳指出这里的动机仍然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进行前文所提到的区分。涉及自由的关键不在于我是否能按我的意志把我的一个愿望付诸实践,而在于问问自己,这样的愿望是如何在自己内在形成的。那个愿望升起的地方就像是迷雾森林,如果我们去觉察,就会给森林带来一点光亮。

至此,我们发现,一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事的人不可能是自由的。但一个知道行为背后动机的人呢?显然,这种意识层次的区别跟自由是有关的,但具体怎么个相关法,还得我们先认识我们所提到的这种意识。但我们认识意识的方法又是通过思考。所以为了最终回答自由的问题,我们需要兜一个大圈子,从思考开始。只有认知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才能判断我们所思考的结果是否是可信的。

此时,我们再回到第一章的标题《有意识的人的行为》(Conscious Human Action),我们才看出来施泰纳这一章的意图。他针对关于自由的诸多认识进行了梳理,指出尽管每个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持或者驳斥了人的自由,但每个观点都没有去区分人的意识层次,把觉察到自己动机的行为和无明的行为,混为一谈。

这时,我们也许可以看看自己一开始写下的关于自由的认识,或者看看自己的行为,体会一下施泰纳所说的意识层次的区别是否是存在的,感受一下这种区别对于我们认识自由,是否是值得探讨的。

第一章最后还有一颗美丽的珍珠,留待下次慢慢聊。

最后特别申明一下,这里的内容只是我个人当前的读书理解。朋友们一定要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慢慢梳理,不光只是在逻辑层次上理解,还要带入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行为琢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的提升。当然,也非常欢迎大家交流讨论哦!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