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个人的灵魂映照出社群整体的样貌,而社群活出每个人灵魂的力量时,健康的社群就已形成。”这首施泰纳的短诗是不是在蜂群中可以见证得比在人类社会里还要清楚?我们很容易把一窝蜜蜂看成一个整体,牠们工作的协调性、朝向同一个目标、相互补位等,蜂巢里的运作就像一个有智慧的有机组织。
编者按:非常感谢三元生活实践社,一直在努力的推动施泰纳系列著作的中文引入,这是一份艰巨的工作,希望好的作品能与好的读者相遇。
施泰纳在大约四十本著作和两千场演讲里传达他的探索成果。
他对灵性实相的研究结果并不是要人去“相信”的,而是要我们透过寻常的感知和醒觉、开放、无偏差的心智去验证他所说的话。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实务运用,这些洞见得以在世界里繁茂丰盛、开花结果——在教育、治疗教育、医学、农业、宗教、艺术、科学、及社会领域里。
《蜜蜂》首刷纪念版将有限量的明信片,欢迎大家预购收藏。
简介
出版者:三元生活实践社
作者: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
翻译:陈美茜、傅君、孙承萱、陈脩平
审订:陈正光
编辑:洪明香、孙承萱、陈脩平
封面绘图:林韦苓
零售价:新台币400元
出版日期: 2019/8/25
向蜜蜂学习社会性
文/陈脩平
施泰纳关于蜜蜂的八个演讲中的第四讲提到“健康的社会条件”,这真是一个很深刻的议题,而且是施泰纳认为现代人很需要学习的领域,这个时代需要人类有意识的作为才能疗愈这个世界。在第四讲里没有进一步探讨什么是“健康的社会条件”,但他从养蜂工作里提到“出于每个人的意愿而工作,不以利润动机出发”,我想补充这句话与健康社会有什么关系。
首先,意愿(Will)有时翻译成“意志”,但这个词在人智学里的特殊意义值得我们再思。它不只是中文语意里的意愿,类似“想要”的意思;也不只是中文的意志一词所隐含的“毅力”或“坚定”的意思。前者(也就是“想要”)的问题是太容易受到人的感受和情绪的影响,只是反应了个人好恶,而不是环境的需求,那与“恣意妄为”只有一线之隔。人类可以向蜜蜂学习之处在于:蜜蜂是配合环境、回应环境需要的一种存在,而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质地?所以不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而是“在他人的需求上看见自己的责任”,换作是成人对孩子的爱,若是恣意的爱就会变成宠溺。人智学的灵性锻炼要我们对待自己的情感也能客观清明,所以不会是受情绪摆布的那种“想要”。后者(也就是“坚毅”)的问题是如果方向是错的,太有意志力反而会太快达到错误的终点。施泰纳曾说,如果某个冲动是不可取的,那么一个人没有意志力将之付诸实行反而是好的。
施泰纳说的意愿或意志像是一种动机、期盼、决心,现代心理学会说是一种内在的冲力或驱动力,而人智学的看待是会去问这样的动力是怎么来到我心中的?受外在条件的驱使吗?更多利润、受人喜爱、掌握权力等等?还是冥冥中若有所感、似乎来自更高层世界的呼唤、又或是此生注定或前世带来?这样的意愿或意志通常导向宏大的理想,但我们不必因此而却步,因为那样的“事业”在这一世本来就只能起个头,真正的工作是在我们离开此世进入灵性世界后,会继续在相同的道路上努力。我们今生的工作只是把这个种子带入死后的灵性世界,从灵性高层发出的力量来协助这个世界在此事上的推进。因此这样宏大的理想也必然是朝向未来的,只要方向对了,成就不必然在今生。
所以“出于每个人的意愿而工作”可以是维生工作,但它同时也可以包含远大的理想,两者是可能结合的。再微不足道的小螺丝钉一般的工作,因为一个人怀抱心念的不同,可能就有不同的意义!那么,怀抱宏大愿景的人在这个世界还是需要穿衣吃饭,物质需求是少不了的,不论是不是用钱去取得,“不以利润动机出发”听起来太超尘绝俗了吗?
施泰纳反对现代经济学中的“工资”概念,因为人类的劳动力、创造力、奉献和付出的情感是不能当成像货品一样买卖的,就像蜂蜜一样,是珍贵的只能当作礼物来送的。“工资”概念无论是论件、计时、月薪、分红、抽成等不同计算方式,说到底都是资本家在购买劳动者的时间、产能、创意(例如知识工作者)等,这样是贬低人性或非人性的。所以对工作者的给付要像CSA(社群支持农业)里头那种对农夫的“支持”。 老板需要员工的时间、产能、创意,员工也愿意在同样的事情上协力(道相同而互为谋),那么老板便要支持员工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工作。工资于是从“买卖交易”转为“相互支持”,工作的产出也从“受迫的义务”转化为“承担责任的爱”。各位可以比较一下自己在职场上的工作以及在家庭里的育儿和家务工作,在感受上、心态上、出发点方面有什么不同,就比较能体会施泰纳在说什么。
所以三元社会里的经济领域是在谈博爱的,不是谈产能利用率、利润最大化、技术突破等等现代经济学关怀的议题。这样的理想并不超尘绝俗,金钱仍然可以存在,作为交换的媒介或计价的单位,每个人也都可以得到支持物质生活所需要的金钱。金钱不是罪恶,重点是我们怎么看待和我们一起工作的人!
最后,施泰纳在蜜蜂演讲里也谈到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停止人工育王,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养蜂经济模式(只送不卖)。人智学的实践道路不是要“返古”,不是回到过去看似淳朴的经济模式就可以杜绝所有的恶。世界与人类的演化已进入不同的阶段,所以没有办法回到过去,硬要套用过去的做法反而是搬来一块障碍前进的绊脚石。所以,过去的模式已不适用,而朝向未来的道路要我们自己去找出来,在BD农法是这样,在教育、三元社会的实践也都是。夹在朝向未来但似乎很难达到的理想和回不去的过去之间,就是我们在现世生命中的挣扎。处于混沌之中的不舒服感受不能稀释了我们对方向和理想的清晰认识。施泰纳对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教师谈到了“妥协”,他用这个词的意思,我的体会是觉得他在讲的不是委屈求全或共体时艰的退让,或是在不同意见之中搓汤圆式地求取折衷,而是——我知道理想在那里,但我也接纳现状,并知道理想无法一步到位,我只能务实地做我现在能付出的工作。
总的来说,健康的社会或是说三元社会的理想是每个人观照到整体的需求,思考自己可以付出什么。相较于蜜蜂,牠们不思考,牠们“本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各司其职,但人类能够思考和感受,要运用这样的人类能力协助意志去找出自己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并让他人也能如此自由地选择自己愿意付出的领域,没有强迫。而在物质资源的分配上就像蜂巢里的蜜蜂不虞匮乏,每个人需要的金钱或物资也都能得到平衡,这是我们在认识蜜蜂时可以得到关于健康社会的启示。
为何歌德馆选定养蜂为华德福百年的重点庆祝活动之一?
谈到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施泰纳总不忘提醒这个在教育上的作为是要在三元社会的文化领域中跨出向前的一步。他在教育相关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及培育“社会性”的重要以及现代文明生活中的“反社会”(anti-social)倾向与特质。到底施泰纳心中的“社会性”或理想、健康的社会样貌是什么?在蜜蜂演讲的第四章里为何多次提到健康的社会?人类从蜜蜂身上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再一次思索、玩味。
“当每个人的灵魂映照出社群整体的样貌,而社群活出每个人灵魂的力量时,健康的社群就已形成。”这首施泰纳的短诗是不是在蜂群中可以见证得比在人类社会里还要清楚?我们很容易把一窝蜜蜂看成一个整体,牠们工作的协调性、朝向同一个目标、相互补位等,蜂巢里的运作就像一个有智慧的有机组织。在人类的团体里,小至家庭、学校、企业,大至社区、国家、地球村,“社会性”是蜜蜂带给我们的多样礼物之中很重要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