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神奇的小石子——山田班简讯第四期

IF

王老师这周教他们吹《沧海一声笑》。也许是有的孩子听过,也许是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提升了,只吹了2、3遍,有4、5个孩子立即就能吹出来了。

有一位孩子发现我们会唱的古诗《空山新雨后》,也可以用五音笛吹出来。

太极拳(武术)与优律诗美

最近一个月,我们班的孩子上武术课和优律诗美课,学校老师每周有一天半接受优律诗美的培训。我在英国学习的一年半,每周有优律诗美课。简化24式太极拳,断断续续总计我大约练了一年。二种身体的运动,同时展现在我的眼前,免不了就会有比较。不是比较优劣,而是背后所呈现的文化的差异。

关于太极拳的奥妙和优律诗美的奥妙,都不是我能够谈论的,只是想表达一点点个人的感悟。在跳优律诗美时,很重视队形,你和旁边人或其他人的关系,时常需要走出队形来。而太极拳或武术,不需要留意旁边人如何,完全可以一个人练习。或者老师教一个学生也可以。而常见的优律诗美必须是团队合作的。有时一个人走到某个位置,然后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我感觉其中的用意是,有时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最终还要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如何找回原来的位置?首先要记住,其次要观察周围的人,你的位置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的。比如站成一个圆,做些活动,又回到出发点,也许不是原来的准确位置,但一定是圆上的一个“点”。优律诗美重视的一个方面是人和人的关系,而太极拳或武术重视的是个体和“道”的关系。太极拳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静坐。静坐到一定的程度,身体里的“气”自然发动,带动了手脚的动作。太极拳更加看重的是个人与“道”、“天”的关系。

非常有趣的是,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他们的优律诗美、体育游戏、音乐演奏中,却非常强调合作。比如篮球、排球等都需要团队的协作,而不是一个人可以如何。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非常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几乎没有个人的位置。你首先是属于家庭的,家庭是属于家族的,家族是属于国家的。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体育游戏、音乐中,却重视的是个人如何与“天”或“道”合一,少有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音乐等。

因此我在想,每种文化也许自身是完整的,某一方面的缺失,她会在另一方面补充。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学乐器,要从西洋乐器开始,这样便于合奏,学习不同乐器的配合,也在学习人与人的配合。单从乐器的学习,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文化的背景下看,中国的乐器虽然不太适合合奏,但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传统文化是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但却不懂得如何合作。

当然由于时代的变化,中国的个人主义从萌芽到强盛,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孩子们的个体意识,史无前例地超前觉醒。是否从小就应该先学西方乐器了?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是音乐还是故事等等,优先考虑本土的、民族的,后世界的。

我没有排斥西方文化的意思。我自己受到的西方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音乐、舞蹈、美术、故事等,孩子当然可以学习,我一点也不反对。由于各种因缘,小孩子先学西方乐器也可以,但说成是必须先学西方乐器,我就持保留态度了。我想强调的是,先塑造孩子的民族魂。有了这个基础,学什么都可以。

我是到了西方国家,才强烈感觉到我是中国人。我们悠久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至少是一样的灿烂、珍贵。

我们班的孩子从优律诗美课上得到非常好的滋养,伴随音乐和身体的律动,孩子们很愉悦。Marc老师是我见到的最出色的老师之一。教武术的李老师,深得我和孩子们的喜爱,武术中所需要的力量,正好满足男孩子成长的需要。

优律诗美需要钢琴伴奏,或需要配合诗词朗诵。而太极拳不需要外在的声音,听从身体内在的呼吸或“气”。优律诗美常常需要站成圆形。而太极拳几乎每个动作都尽量是圆的。优律诗美侧重上肢的舞动,太极拳更侧重下肢的稳定和步伐。

还有个感触是,太极拳像是无为而为,优律诗美像是有为而为。在人世间行走,这二个层面的东西都需要。

我们班的孩子太多?

我带过39个孩子、20位家长的夏令营。我喜欢多一些的孩子。当我选择来广州担任小学老师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我希望我的班级有20多位孩子,不超过30名即可。由于教室的场地等诸多因素,我们班最多时有27位孩子。我问过资深的华德福老师,有说24名孩子最理想,有说30多人,关键看老师能够应对的家长人数。

目前我们班25个孩子,17位男孩,8位女孩。有的家长看到我们班的某门课,课堂纪律比较混乱,就觉得是因为班级孩子人数太多、男孩太多造成的。

我不以为然。孩子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绝对不可能是一、二个原因。在我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独生子女问题。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自然会娇惯。不仅父母娇惯,孩子的爷爷奶奶都会娇惯。家长常常是不由自主的,自己也难以觉察在娇惯孩子。父母给予孩子的界限太少,或十分的含糊。这个问题,前几次简讯都有所涉猎。

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压抑。等自己做了父母,就容易反其道而行之。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完全放任。

受到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父母越来越懂得尊重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也尊重父母和老师。资深的华德福老师Ben听完我的课,说我们班的孩子学习热情高涨。但他们的神态缺少虔诚、敬畏。我想了好久,何以见得?我想如果我去偏僻的农村去教乡下的孩子,那些孩子一定会对老师恭恭敬敬,会对成人保持一份天然的尊敬和敬畏。我们班上的孩子,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他们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他们已经流露出一点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样子。有时班上个别孩子说出来的话让我震惊!怎么能够这样对老师和家长说话?

男孩子多是课堂纪律较差的原因之一,但男孩毕竟是男孩,他们特有的旺盛精力和调皮捣蛋,需要老师有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去因势利导。命运送来了17位男孩,每一位都是那么的独特美好。

30年前我第一次当小学老师,一年级只有9个男孩,我根本管不住他们,上音乐课时,他们闹成一团。能否创设良好的课堂秩序,部分原因在于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身份的缺失。爸爸们忙于上班,孩子整天和妈妈在一起。一年前在家长会上,我就推荐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书——《实用教子秘诀48条》,不知是否有家长真的买回来认真读一读?有的爸爸没有时间和孩子玩,那也没有关系。“爸爸的为人处世,孩子总能在什么地方看得见。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你陪他玩多久,而是玩得多快乐。别生硬地去考虑‘为家庭服务’,要给孩子看到一个最自然的完完整整的你。”“还要注意,要说要做就得坚定。发怒的时候还在犹豫,话说一半留一半,根本就不起作用。——生气要像打雷,落的时候要惊心动魄、干脆利落,但也就这么一下子,完了就得是晴天,千万别没完没了。”

也就是说,家长要呈现给孩子的是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生气了就表现生气的样子,真实比什么都好。为了显得自己多么和气、有耐心,故意克制自己,说话吞吞吐吐,虽然没有发火,但故作温和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河合隼雄先生在书里提到父性原理,指的是“不好好地做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得杀了他”这样的威严。而母性原理则是“随你如何捣蛋,你也是我的心肝宝贝”。日本的现代社会,父母错位。妈妈变成了爸爸,“你必须如何……”。爸爸变成了妈妈“算了算了……”河合隼雄认为,妈妈做出父性的威严,总会显得有点软弱无力。

我觉得河合隼雄说的日本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爸爸越来越温和,妈妈有时迫不得已施行“父性的原理”,威严、坚定,但怎么也做不到位,毕竟是女性。

现在的爸爸们,一般来说,小时候不再干重体力活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大学毕业的工作,通常是坐在房间里进行,不用出大力流大汗。爸爸们身体上的力量也不如前辈了。某种程度上我的脱胎换骨,得益于在英国的强体力劳动。当我制止孩子的某个行为,需要的时候,我说话的力量是从腿里生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议爸爸们去练练武术,可以激发体内的阳刚之气,在管教孩子时,能够更好发挥父性的作用。

用中国的话来说,孩子的成长需要阴阳二种力量。在传统社会里,父亲的作用首当其冲,“养不教,父之过”。家庭里,如果需要一个主导的力量,最好是父亲的力量。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私下可以交流,当着孩子的面,千万不要指责对方。即便忍声吞气,也要委曲求全。爸爸说错或做错,是不妥,但比起妈妈当着孩子面批评爸爸,后者的弊端更大。妈妈要在孩子面前树立爸爸的权威,尤其是男孩子的家庭。

Marc老师说,他有四个孩子,二个是男孩。孩子小的时候,他经常带他们去爬山、弹钢琴、劳动等,带着男孩子们一起去做事情。他不问孩子:“你想做什么?”而是决定他们去干什么。

如果我们的爸爸平时不能陪伴孩子,到周末只能听孩子告诉他这周做了什么,而不是爸爸告诉他去做什么。男孩子旺盛的精力需要父亲给予正向的引导,需要父亲和孩子们共同去做事情的经历。

午餐后,有吃饭特别慢的,有需要写作业的,有身体不舒服的,我不得不经常留在教室里。原来是每天中午1点10分至1点20,孩子们练习武术。由于在户外孩子们很难收回来,就改为每天早上晨颂后,开始十分钟的原地练习。主课时间延长五分钟,10点5分下课。其他的课顺延。每天午餐送到教室门口,大约12点15分。

这三周讲的故事有:《大雁姑娘》、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回族的《白兔姑娘》。

这一个月,每个周末都会占用一天忙于其他的事情。最多只有一天可以用来备课、休息、洗衣服。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比较疲惫,很需要好好地休息。这个周末我没有急于完成简讯之四,只是写完了初稿。

一位失去联系的朋友,最近得知我在当老师,他从遥远的新疆伊犁发来短信:“你带孩子如同从火中取栗——只要能让内心平静就行。像最初的开始和黎明一样。我们在我们的身边。”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