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特殊需要人的天堂(2)

芒特康复村室内一角 刘桂芳摄

在柯尼克看来“赶鬼”意味着营造一个与特殊需要儿童相宜的环境,“充满着友好的宁静和宁静的爱。房间里没有噪声、匆忙,没有焦躁、争吵。”“禁食”意味着抵制当代生活带给我们的各种诱惑:电视、广播、饮料、喋喋不休、流言蜚语等等。“这种每日存在的诱惑是特殊需要儿童最大的敌人。”

康复村的每个房间没有电视,音响设备。每个房间、过道、公共卫生间、厨房、洗衣服、工作坊,不仅干净、明亮、整洁,而且精心布置得温馨、美观。

芒特康复村室内一角 刘桂芳摄

芒特康复村室内一角 刘桂芳摄

康复村通常位于宁静的乡村,被大自然围绕着,远离城市的喧嚣、吵杂。有人认为康复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怎么能够适应社会?张筱叶是在北京长大的,她在芒特康复村做了一年的志愿者后,反倒喜欢上了乡村的宁静。她说既然大家都知道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存在问题,为什么还要让特殊需要人生活其中?他们需要电视吗?需要看五颜六色的广告吗?喧闹的环境对他们有好处吗?现代的城市生活已经把许多正常人变得精神不正常,康复村就是要创造另外一种生活环境。况且他们不是完全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到周末,志愿者会带着学生步行半个小时,到附近的小镇上学过马路、学习购物。还带学生去看电影,参观城堡、去逛公园,打保龄球和游泳。偶尔也会带学生去伦敦观看演出。

当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着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观点、太多的刺激和诱惑,我们脑海里的念头一刻也不能停息。吉尔在给志愿者讲课时说,你们有谁能拿起水壶去浇院子里的花,只是单纯地专注浇花而心无其它?浇花太简单了不占用脑力,你们会想着没办完的事,想着那个讨厌的人等等,而头脑一片空白也不是专注于浇花,因为浇花要求集中注意力在花儿们的身上,比如浇多少水?怎么浇?需要你对花儿们的细心呵护。吉尔认为,无法单纯的完成浇花这件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正慢慢缺失的、活在当下的力量。
而单纯、宁静的环境,朴素、简单的生活有助于我们的心专注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专注于我们手中的工作,拥有活在当下的力量。

柯尼克说:“教师的内在教育是康复村的第二个核心。他的恒久忍耐、奉献,他对孩子时时刻刻的照顾,他努力去‘祈祷和禁食’,在他的心里创造出‘一粒芥菜种子’。”

自由、平等、博爱

在康复村里生活的人,分为特殊需要人、工作人员(co-worker)和志愿者。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康复村提供食宿,每周付给一些零花钱。他们通常是11个月的服务期。少数人愿意留下来继续第二年、第三年的服务,也有个别人受不了这样的工作,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在芒特康复村,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早上7点上班,直到晚上9点下班,中间有1个半小时的休息。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但他们的假期很多,我劝女儿放假的时候,把平时积累的体会写下来,不要总是跑出去旅游,她说:“我要不旅游的话,会得精神病的!”我亲身经历康复村的生活后,再也不敢劝她了。

工作人员也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长期住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一种是聘请来上课的老师。比如我就遇到德国来的绘画治疗老师,每年来芒特康复村住一个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绘画治疗。

所有住在社区里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工资的,但每周会有零花钱。康复村为员工提供免费的食宿、交通、医疗保险,以及子女免费上华德福学校。社区里有几辆公用的汽车,谁需要用,登记一下即可。康复村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每收一位特殊需要人,政府就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芒特康复村,吉尔说,他们会在每年的年初做出预算,每个人说出自己这一年的心愿,比如有人想去非洲旅游,有人想参加某个课程培训,或回家探望父母,只要在社区能够收入支出平衡的范围内,尽量会满足个体的需要。我的女儿提出她想住大一点的房间,因为我要去访问她。她如愿以偿,她住的房间可以睡2个人。

柯尼克认为在一个工作的社区里,要为每个人提供私人空间。“他想要一个私人房间,还是为全家要一个大房间,由他自己决定。一个人想要一个工作台,一个人想要图书架,第三个人想要私人学习的时间。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应该是自由的,当然不是孤立的自由。每个人要凭良心说话,个人的需求与社区的需求要相互协调。”

我从小被灌输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按需分配。几十年过去了,在社会主义中国,至今还没有听说哪里已经初步实现了。而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康复村这样一个小社区里,却已经实行了70多年。他们为什么从创办之初就开始按需分配?柯尼克写道:“事实上,我们工作人员不拿工资,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是我们的社会尝试,为特殊需要人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我们确信,如果我们是雇员,拿一份工资,我们就不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了。我们知道付费的工作已经失去它的社会价值。一旦付费,就不再是服务。工资(不是钱)在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制造了障碍。给予和获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有了工资,真正的关系就没有了。付费的服务不是服务,付费的爱不是爱,付费的帮助就不再是帮助了。”

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但有人愿意选择这样生活。工作的时候,只想着为特殊需要人服务,而不是我多干一些可以多拿工资,或者我的学历高、经验丰富就应该多拿一些报酬。付出是真心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收入。摆脱了工资束缚,才能建立人和人的真诚关系。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