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神话是儿童最好的哲学启蒙读物

我认为哲学启蒙并不是单独而来的,也不是对一些哲学主题概念的认识和推理,也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孩子提出了哲学问题时的应对方案,而是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与精神世界隔断。

撰文:2012年04月22日  配图:pinterest

(这篇发表于“亲近母语”《家庭学校》,应约稿赶出来的。有些粗糙。有些惭愧。又改不动了。好像目前就这状态。内在状态比较繁忙。想要做的太多,思虑太多。渴望更明澈的生命状态。)

“12岁之前的孩子靠天养。”这个“天”,也可以说是“道”,或者“精神”。12岁之后,理性思辨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和哲学探究可以协助人重新寻找到道和精神。

在我的理解里,12岁之前的孩子,教育的方法一定得法“道”。人类想当然的一些愿望一定得谨慎又小心。

在华德福教育中一再强调老师是什么人比老师教什么更为重要。这其实就是强调了教育应该法“道”的本质。打个比方说,老师是一个有着自由精神,敢于实践自由,整个的生命状态趋于自由的人,这个老师可能从来没有和他的学生一起探讨“自由”这个词的哲学含义,但却是已经在实施关于自由的哲学教育。

华德福教育特别强调对人的不同阶段发展特点的认识,《黄帝内经》对此也有类似的认识。所以在讨论儿童或少年的相关问题时,我都会非常慎重地强调所论述的孩子是7岁前,还是9岁前,还是12岁前,还是14岁之后。对于12岁之前的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都应该是图景式的(亦即故事方式)。

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学过程之中遇到的孩子们的哲学现象。在分享之前我想简述一下华德福课程的大纲与孩子的意识发展情况。

  • 一年级是童话(最古老的一些神话故事);
  • 二年级是圣人故事,比如圣方济的故事。佛陀的故事;
  • 三年级是创世神话(各民族的创世神话);
  • 四年级是北欧神话(冰与火);
  • 五年级是古代文明(印度、波斯、巴比伦、埃及、希腊神话、中国昆仑神话)。
  • 六年级,理性思辨出现,开始认识人类真正的历史。

若要说对于孩子的哲学教育,我认为华德福的课程是贯穿始终的。课程里这些人类历经千百年依然活泼永存的神话故事里含有丰富和深厚的哲学种子。却并没有结论。仿佛是一片虚无混沌中蕴含了一切的可能性。这些种子是活的,能生长的,它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成长,会让这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看到这枚种子的不同面向与深度。

华德福幼儿园每学期会有一场以上的偶戏。以偶戏《风雪婆婆》为例子谈谈我观察到的现象。看偶戏时,7岁前的孩子眼睛都会睁得大大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厌倦。看完之后,在没有任何提问的情况下,五六岁以上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自然就会说,我要做金姑娘,不要做脏姑娘。五岁以下的孩子就不会发表任何评论性或感想性的话语,顶多会复述一些故事中的情节。而成年人看了就会特别的感触,这种轻手轻脚的温暖的故事方式让人一下领悟到生命中的深刻哲理。作为成年人的我,我时常都能感受到这种温暖方式讲述的这个故事携带着一股清泉流淌在心灵的深处,引领我的心情和成长方向。那么,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受到类似这样故事的滋养,一直到他12岁,思考开始出现,他是否就会自己去探寻心中的好奇与困惑,从而走向终生有兴趣探寻哲学的人生旅程?

就我这个成年人来说,当我在系统了解古文明时,印度、波斯、埃及对人的精神与身体,黑暗与光明的种种神话,使得我的哲学思辨达到了空前的活跃。最终没有答案,甚至也没有权威的故事版本,世界仿佛被打开,各种神秘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得我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竟是如此尊贵又如此卑微的奇妙。那么,11岁的孩子们去经历这些古文明神话的时候,心灵和思考力会出现些什么图景呢?

我遇到的五年级孩子最渴望讨论的是:有没有神?有没有灵魂或鬼?北欧神话里的奥丁和上帝究竟有什么关系?波斯神话里的阿胡拉和印度神话里梵天谁最更先出现,为什么?女娲和夏娃是怎么回事情?我教他们阅读写作课时,带领他们学习《小妖精的集市》一起探讨友情的坚守与对物质的贪恋等问题,共读《毛毛》一起探讨时间、财富与情感。孩子们出其不意的领悟,总让我震动。我深信是从一年级以来这样的课程安排对孩子们有了最滋养的哲学启蒙。

这个五年级的孩子到六年级的时候,我成为他们的主班老师,和他们有更亲密的关系,发现他们不仅仅在同学中间讨论这些问题,开始用诗作思考“恐惧”、“幸福”和“色彩”是什么。虽然他们的思考和语言都还很不成熟,但是可以看到他们有开阔的视野和个性纷呈的哲学思考。我的观察是:这些思考并不是靠哲学概念滋养出的,是前面多年的浸润,等到理性思维成熟,老师一引导,就自然呈现了出来。做这些哲理探讨的孩子中,有些是阅读量很少的,但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深度思考,他们的内在似乎有一股天然的生机,所有大哲学家探讨过的问题似乎在他们的本身中就理所当然地懂得。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