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氣質教育並不是要讓我們將孩子「歸類」,而是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編者注:本文是《回覆 「兒童的教育大概是指幾歲的時候?」》的續篇,歡迎繼續閱讀。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蕭語謙
撰文:2016年5月3日
人智學中所提到的四大氣質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及憂鬱質,這種類型論最早可追朔到「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二世紀羅馬的醫生也是有名的哲學家蓋倫,他描寫了基於四元素說上的四氣說,以此發揚了四大氣質論的學說,從羅馬時代到現代,四大氣質說在歐亞大陸可說是無人不知的一種概念,其實讓我們再往前試著追朔比蓋倫或是希波克拉底更早之前,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們,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當時的哲學家的觀點都以此四氣說為基礎,例如有名的恩培多克勒就提出,宇宙和我們人類的心魂之間存在著相同的運作,人類心中印象得以形成所運作的形成力,和大宇宙中形成形線的形成力是同樣的性質,不只是恩培多克勒,當時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幾乎都是一致的論調,因此四大氣質最早的起源應該可說是從這裡開始。
我們都知道,外在世界大自然中–地、水、火、風(固體、液體、熱、氣體)–這四元素的運作孕育出森羅萬象的生命,無論是什麼物體,就算是外觀看來不含液體及氣體存在的石頭、桌子或是椅子等固體,但事實上,這些固體內部的元素一定會有水、液體、氣體及熱,當然固體也含在內,所有物體絕對都是由這四個元素組合而成,如此一來,我們即可以了解到大宇宙的構成要素即為地、水、火、風四元素,然後,人類每一個人的靈魂中,同樣地也理所當然包含了 地、水、火、風四元素,這些就是古代人的思考論理。
古代人並將其條理式地分類出–多血質的靈魂是風的要素,膽汁質是火的要素,黏液質是水的要素,憂鬱質則為地、固體的要素。
而施泰納會將這些看起來非常古老的論調特別提出,讓這四大氣質成為現代教育法中非常重要一環的背景原因即為,施泰納洞察到這些古老的論點,將會在未來世界擔任重要推手,二十一世紀再度地在人類內在運作的想像、幻想等,將和大宇宙中構成世界的形線運作合而為一,也就是他洞察到大宇宙與人類內部小宇宙地照映關係。
華德福教育亦將孩子們約略地分成了四大氣質,當然每一個孩子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固體元素中一定也包含著其他元素在內的道理一樣,每個人之中絕對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屬於哪種氣質,或是明確屬於什麼氣質,例如:可能一個人含有40%、40%、20%,或是60%、40%,又或是10%、20%、30%、40%,各式各樣地氣質混合在一起,而現代社會通常是受到周遭人的影響,將原來的氣質壓抑下來的居多,不管是哪一種情形,身為大人的我們要能讓孩子靈魂中擁有的要素,經由自己的個性充分發揮,首先我們得做的就是,站在孩子面前時明確地知道孩子的氣質,並且讓身為人類前輩的(大人、父母、師長)們能夠讓我們的教育本能展現,感受到每一種氣質在靈魂中的流轉。
假設我們面對一位不安定的孩子,這時我們要說的並不是「安靜一點!」而是要能夠帶著極大的興趣觀察並想,這孩子無法安定下來,可能是多血質(風)或是膽汁質(火)的孩子吧!如果面對的是一位沒什麼表情,總是不知道在望向哪裡的孩子,這時千萬不要認為「這孩子怎麼都不認真聽人家說話!」要知道這種黏液質(水)的孩子,為了要讓自己內在的養分能夠充分吸收,正努力地進行著內心世界的運作,因此已經無暇將多餘的關心朝向外在世界,而無論問什麼都是扭扭捏捏,無法好好地回答問話的孩子,那麼這孩子膽小、缺少社會性的一面我們要能看的到,然後洞察到這個孩子憂鬱質(土)的靈魂要素,因為內在世界過於活發,深具良心,因此無法自信地為自己主張任何事…,以類似這樣的方式來面對接納在我們眼前的孩子。
然而要能做到這樣和孩子面對面,身為大人的我們就必須要具備能夠看穿孩子氣質的自我教育能力,在這種自我教育中,我們自己是屬於什麼氣質如果無法瞭若指掌,我們就無法客觀地觀察到孩子每一側面中,所呈現的氣質,如果自己是膽汁質(火),那麼我們面對孩子時,是不是總是不由自主地讓膽汁元素暴沖,無意識地暴躁,自己是憂鬱質(土),每次面對孩子時總是說話小小聲,連帶地本來該傳達的心意及思緒,卻沒有一次好好地傳達到…,因此,當我們能夠掌握到自己的氣質時,面對各種狀況時,我們也能立即做如上面所提到的思考及反省,這一來,對於人與人(大人與孩子)間我們將能帶出更大的興趣,進而使得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信賴關係得以更深入。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到一點,大人和孩子的氣質呈現是完全不同,大人的膽汁質是自我最大的發揮,但孩子的話卻是憂鬱質的孩子最貼近自我,而膽汁質的孩子貼近的是星芒體,多血質是以太體,黏液質是肉體,施泰納特別提出這一項目,針對孩子的氣質觀察應該要特別注意,如果面對孩子時使用了和大人一般地方式,我們將無法看清孩子的本質,因為,第一、孩子的自我機能還未充分發展,轉而代替孩子自我的是施教育的大人(父母、師長),如果大人的自我無法和孩子正確地面對,大人和孩子之間將呈現一種緊張的狀態,而無法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另外要完全透徹氣質教育,基本上是難度很高的一個挑戰,關於這一點施泰納也提到;即使我們無法正確地看出孩子的基本氣質,而給予了錯誤的指導方式,這也是無法避免可以允許的過程,因為要能正確地掌握一個人的氣質「走向」,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對於孩子氣質的掌握,在一開始都要允許會有出錯的時候,氣質教育基本上是不會是「負面情況」發生的。
總而言之,氣質教育並不是要讓我們將孩子「歸類」,而是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橋樑,每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環境、面對的人事物時,氣質的轉動是很細緻的,氣質教育最重要的兩個課題,一是、調和孩子的氣質,二是、不讓孩子偏向單一要素的氣質,因此,「什麼時候可以比較明確知道是屬什麼氣質?」—唯有,大人在深刻了解自己的氣質前提之下,全方位地觀察孩子在各種狀態下呈現的氣質特質,才能根本性地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