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人智學和神智學有什麼不一樣?

歌德館建築

編者註:本文是語謙回答一些朋友的提問,讀來很有收穫,就刊載以分享給大陸的朋友們,適逢由HiWaldorf運營的全新在線社區「Steiner咖啡館」正在測試中,可以為社群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場所,裡面專門有一個「問答」版塊,希望可以讓更多的問題,遇見對應的解答,沉澱下來,成為社群的財富。歡迎你,去提問!

作者:蕭語謙(FB
撰文:2017年1月9日

訊息中有將近五封是詢問同樣問題的(因為我看到現在已經有五個人問了,還有一些訊息我還沒看,我想應該還有同樣的疑問!)一併回答啰!

【人智學和神智學有什麼不一樣?】

以字面上的解釋來看的話,以希臘文的神(theo)及(sophia)而成的合成語(theosophia)即為神智學,人類(anthropos)和(sophia)合成的單字則為人智學;字尾並不是一般使用的(logos)而是(sophia),(學)這個字並不是現今所指的學問之意,以字義及語源來看的話,(學)是千萬根的木頭建造而成的建築物「宀」「爻」,和在這神聖空間中學習的弟子的「子」,這兩個字形結合而來的漢字【漢文學者白川靜氏註解】。

theosophia這個詞在聖經的聖經保羅書信中是第一次出現,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這個名詞才被拿來表示神秘學,十六世紀後半到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代,anthroposophia這個用語也開始被廣泛使用,所指的亦是關於神秘學的種種,事實上,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神智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徵,那就是以人類主義為主軸的思考立場。

神秘學基本上是以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相互對應立場為中心思想,但上古時期的人則較為重視大宇宙的範疇,傾向以大宇宙的論說來創建神秘學組織;近代的神秘學者則在思考大宇宙與小宇宙的對應關係時,將重點放在小宇宙的部分,傾向於以人類內在的宇宙為探討的範圍。

anthroposophia也是同樣的意義,尤其被廣泛地運用於鍊金術中。到了十九世紀,則演變成人類學或是人間學的語感,例如:瑞士人類學者Ignaz Paul Vital Troxler以及赫爾巴特學派的哲學家Zimmerman等,他們也將自己的哲學思想以德文的Anthroposophia來命名。

而施泰納為什麼會選擇使用Anthroposophia呢?施泰納曾說:「想要站在認識的山腹上。」也就是說——在那座稱之為認識之山的山頂是Theosophia神智學,山腹則有Anthroposophia,如果有一種學問稱為人間學的話,那麼站在山腹的話不只可以看見人類學也可以同時一窺神智學。——以這種立場建立的學問就稱之為Anthroposophia人智學,這樣的立場建立起來的學問「人智學」內容,就是以人類的感官及業力理論為中心的基礎。

施泰納所提出的人類感官一共有十二個項目,分別是—

  • 觸覺 (Sense of Touch)
  • 生命的感覺 (Sense of Life)
  • 律動的感受 (Sense of Movement)
  • 平衡/平靜的感覺(Sense of Balance/Equilbrium)
  • 嗅覺(Sense of Smell)
  • 味覺(Sense of Taste)
  • 視覺 (Sense of Sight)
  • 溫暖的感覺(Sense of Warmth)
  • 聽 覺(Sense of Hearing)
  • 語言的感覺(Sense of Speech?/Word)
  • 思想的感覺/概念(Sense of Thought/Concept)
  • 自我的感覺(Sense of Ego)

【註:參考資料來自《人哲選文 – 人的十二種感官發展》

只要深入到這十二種感官的運用,人類將能為自己重新打造出另一種全新的感性,可以說感官論是人智學的出發點也是最基本的理論。另一個理論則是以輪迴轉世為主要思想的業力論,為現代人提供一套可以接受的轉世論形式的學說,亦是人智學另一重大的課題。

至於神智學,則是剛剛提到的十九世紀俄羅斯一位優秀的女性神秘學者海倫娜·布拉瓦茨基,經由靈媒而獲得的靈魂體驗內容,與當時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多數的文獻相結合,將宇宙發生論和人類發生論系統化,即為現代我們熟知的壯大神秘學體系神智學的源由。施泰納很長一段時間亦以神智學者自稱,雖然人生最後的十年稱自己為人智學者,1913年為止仍以神智學者自居。

丹尼爾老師的補充:神智學是由宇宙最高的真理為起點談論,最後及於地球與人類,人智學是由人類及地球出發,最後才談到宇宙最高的真理,所含蓋的內容與範圍相同,只是出發點與論述順序不同。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