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優律司美及活力農耕工作坊體驗(一):人智學基礎

問題,問題,問題。每天的工作坊老師都會強調好幾遍,希望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對問題和困惑的關係。我們過去的教育總是引導甚至逼迫我們去找到一個「具體的答案」……但生活是一個開放的謎題,不是嗎?一個健康的孩子可以理解和接納生活給自己的謎團,並且能夠持續地在成長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認識,接近真理。學習人智學,也需要熱愛「暫時沒有答案」的問題。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伍丹(博客撰文:2014年6月11日

回到成都的半個月,分別在都江堰花溪農場和成都華德福學校前前後後參加了8天的工作坊,每天跟著Cynthia老師學習優律司美超過了1小時,前幾天甚至有2~3小時之多,而Harald老師活力農耕的課程則是第一次能如此高質量高密度學習,彌補了上學期園藝課時沒好好上的遺憾。因為大多時候在擔當翻譯,沒有機會詳細記錄,但整個過程卻是非常滋養的,感覺自己一邊翻譯,一邊吸收。也許是因為老師所講的內容太美了,我也翻譯得很陶醉,而且因為翻譯時所處的精神狀態很不一樣,儘管每天說了很多話,喉嚨卻一點都不難受,好像那些話都是不費力氣說出來似的。

這裡分享一些我的收穫。但越寫越多,只能把每個主題分開了,這篇博文主要分享有關人智學基礎的內容。

人智學基礎

無論是優律司美還是活力農耕,亦或是華德福教育,沒有人智學的基礎幾乎無法無法理解它們的內涵。在兩個工作坊中,兩位老師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幫助我們理解這幾大「果實」的精神「根系」。很多朋友自己閱讀人智學的書籍可能會感覺到「難以下咽」,我在學習中也體會到哪怕是在智識上有所理解,也不代表在感情和意志方面真正吸收了精髓,能內化這些靈性滋養並通過生活流向他人和世界。如何把人智學的基礎講清楚,又同時能被我們真正吸收內化,是我很好奇也很困惑的地方。Cynthia老師學習人智學三十多年,並在優律司美上有很深的造詣,讓她能夠用一種很不同的方式講授人智學。優律司美的一個特點是要讓自己完全處在當下,儘可能地去全身心覺知自己的每一個律動,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禪。長期接受優律司美熏陶的老師不僅體態非常靈活優美,更為重要的是,她可以用她的身體,眼神傳達出語言之外的信息。邏輯的語言同學們不一定瞬間能反應得過來,再加上又隔了一層語言關,更是困難,但老師用她的身體律動,用她的生命體在傳遞信息,同學們也能用自己的生命體感受到這部分信息(或者說,師生有一種「氣」的溝通)。很多時候我看到同學們聽課的狀態是既入神又帶著困惑,下來聊天,大多都覺得自己學到了一些東西,雖說不是完全通透了,但又能感覺到很美、很重要,而之後的幾天,之前存留的困惑似乎慢慢又通了一些,總之很動態的一個過程,很有意思。

人智學的內容之多,幾天的工作坊該從何入手,是很考驗老師的。回顧Cynthia老師的思路,我發現她總是從「靈性––物質」之間的關係開始給我們構建一個大的圖景,而這個圖景也不是抽象的描述,而是結合一個小寶寶的誕生。當同學們,特別是媽媽們回顧自己孩子的出生、成長經歷時,更能理解老師所說的:人出生伊始更接近靈性世界,也不太適應自己的小身體,但漸漸的,孩子逐漸掌握了自己的物質身,也更加融入這個物質層面的世界,但越往後,人內心會開始重新看向靈性的世界,只不過這時會出自自己的努力和自由,找回內在的真性。也可以說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三種境界。更有意思的事,當老師在此處又同時把大家拉到人類文明的發展上時,我們又看到每一個個體的成長其實也反映人類及文明從其「幼年」到「成年」的各階段特點,人類整體的圖景在每一個人身上得到重複和體現,每一個人有著人類文明從古至今的烙印,也承載著人類未來的不同可能。

學習人智學的朋友很快就會接觸到「物質身」、「以太身」、「星芒身」、「吾身」這四個基本概念。但乾巴巴的、抽象的理解無法進入內心。我觀察老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會從「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入手。一塊礦石,一株植物,一隻動物,大家多少都有感性的認識。礦對比礦石和植物,我們能感受到後者除了有物質和結構之外,還能成長、死亡,還有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生命力」的東西存在著,而動物雖然也能生長死亡,但比起植物,又多了些什麼東西,它們能感覺,能移動。可是為什麼動物會「動」呢?動物比植物多了什麼,會促使它們能夠主動移動去尋找更適合生存的地方,尋找繁衍後代的對象?是「生存本能」嗎?那植物也要生存,但為何沒有這的「本能」去擺脫大地的「束縛」?而人也有「生存本能」,但人卻並沒有動物那種對環境的天然敏感,二者之間又有什麼重要的不同?等等等等。像這樣的問題大多數人怕是從來不會問自己,可真一琢磨,又覺得背後深奧有趣得很,哪怕沒有答案,也會通過問這些問題而讓自己一種鮮活的狀態去感受這些人智學的基礎內容。等對礦物、植物、和動物三界有了一些基礎性的認識,再看人,就發現人有著這三界的特點,礦物對應著我們肉體的所有物質元素及其有序的組織方式,植物對應著我們的生命力/氣,動物對應著我們的感覺/情感能力,但捫心自問,自己難道就是一架精密的儀器,一種更高級的動物?在三界之外,人界還有什麼不同之處?這樣的問題開啟了我們對「吾身」的認識。

問題,問題,問題。每天的工作坊老師都會強調好幾遍,希望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對問題和困惑的關係。我們過去的教育總是引導甚至逼迫我們去找到一個「具體的答案」,對於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希望立刻就獲知答案。現在的生活方式也在加劇人們這種「即可滿足」的傾向,所以面對人智學學習中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很多朋友難以忍受。但生活是一個開放的謎題,不是嗎?一個健康的孩子可以理解和接納生活給自己的謎團,並且能夠持續地在成長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認識,接近真理。學習人智學,也需要熱愛「暫時沒有答案」的問題。在工作坊中,老師給出了一個練習,讓大家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特別想問的問題留在心中,觀察自己如何與這個問題相處,又如何通過每天的學習一點點增加自己的理解。而我們之所以要熱愛問題,是因為萬事萬物都不是靜態的,都不是單一面向的,而是時刻存在變化的。如果我們所找的不過是一個答案,那麼在知道答案的瞬間,我們就停止學習了,而停止的那一瞬間,我們所知的一切就屬於過去時,屬於「死亡」。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活的思考」或者「有生命力的思考」(Living Thinking and Living Knowledge),能在問題當中保持開放、不斷探索不同的面向,而不是用「死的思維」堆積一個又一個「死的知識」(Dead Thinking and Dead Knowledge)。魯道夫·施泰納說他不會去「下定義」,但他會從不同維度去「描述特性」,二者之間正是「死」與「生」的區別。

Cynthia老師在此次工作坊的人智學基礎部分教授得很勇敢又很智慧。她大膽地「衝擊」了我們很多固化的思想,打開了很多大門,又智慧地幫助我們學習與問題相處,學習獨立思考,而不至於淪陷於「拒不相信」和「盲信」兩種極端。魯道夫·施泰納多次勸誡他的學生不要去「相信」他的話,而要去發展自己的靈魂能力——思考、感覺和意志——進而去體驗真理。現代人已經很難再去「相信」什麼了,因為我們總叫嚷著要「證據」。但證據總得過了我們自己這一關,而不會單純來自他人。過去人們可以通過單純的信仰接近真、善、美,接近靈性的家園,現代儘管仍然有人能如此,但大多數人卻需要在自己的「質疑」中重生,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去獲得對真理的體驗,經過自由火焰的歷練,重生。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