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一再向我顯現: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中蘊含的真理。這也是為什麼我那麼注重經典的誦讀的緣故。經典把最深邃寬廣的智慧濃縮到了最簡潔的語句篇章中,猶如黑暗中矗立的燈塔,朝向祂,也就找到了方向。
編者注:本文原標題為《玄鳥書屋自主教育003:個體究竟有多重要》,因暫時並非按照次序全部刊發,故將標題前半部分在此去掉。對文冰老師系列文章感興趣的讀者,請直接關注以下微信公眾號:)
撰文:2016年8月14日
首發:玄鳥書屋(微信公號)
不得不時常站回到華夏文化的立場上來考慮孩子的教育課程。
今年七月份在成都華德福學校培訓課程中我用了一個不同於去年的圖景來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因為來自德國的導師不斷地提到西方的龍——象徵著智性冰冷的,需要被斬殺的龍。我就從這個東方龍西方龍切入來引發出討論與反思。
人類文明浩若煙海,是不可能在1~12年級全部涉獵的。那麼如何才能完成這個教育課程?
實踐一再向我顯現: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中蘊含的真理。這也是為什麼我那麼注重經典的誦讀的緣故。經典把最深邃寬廣的智慧濃縮到了最簡潔的語句篇章中,猶如黑暗中矗立的燈塔,朝向祂,也就找到了方向。用李劼先生的話說,這些經典就好比是華夏文明的精神光譜。在我的理解,如果這光譜能照亮一個人的青少年兒童階段,那麼他就彷彿擁有了脊樑。
但人不能僅僅靠光活著,他還需要土壤和雨露。
在我的理解里,這土壤就好比人類的歷史(神話史和人的歷史),無論你喜不喜歡,無論貧瘠還是肥沃,正是祂養育了此時的你我。這雨露就好比是人類的文化藝術,在情感、感受的領域裡潤澤著我們的心田。
很多次被問到華德福的語文課歷史課究竟上什麼內容,我都回答文史哲藝術融在一起上。
但是僅僅這樣依然不夠。總是混沌圓融像一團霧一樣,就像一百多年前那樣,昏昏沉沉睡意朦朧,人家的船堅炮利一打,立即束手就擒。
在我的理解里,還需要「科學精神」和「個體獨立」。
目前「科學」一詞已經被某些人推到了神聖的代表正確客觀的神堂,其實「科學」是一個動態的詞,它僅只代表一次次接近真相的永不放棄的努力精神,而並不負責每一次發現的結果就百分百的正確,更不為真理代言。
這裡的「個體」也並不是指一個人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的野蠻,而是指每個人活出他獨特的價值,能為這個世界奉獻出屬於他的色彩。
我把「科學精神」和「個體獨立」放在這條龍的眼睛部位。如圖:
這是十年級的大孩子們給我的啟示。我熱愛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也一直吸取著祂的養分獲得工作的靈感與激情,然而我無法浪漫地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只要回到我們民族的文化中就夠了,觀察到如果這個時代的孩子沒有這個科學精神和個體獨立,很難對這個世界貢獻出屬於他的力量,他也很難找到屬於他的生命的意義。
所以,立足在我們華夏文明之中展開三臂擁抱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清醒,清晰,甚至有些冰冷的深邃祂可能真正的是擦亮我們民族精神的良藥。
這三臂我指的是儒釋道。
每每讀我們那些來自民間血液里的作品,比如《封神演義》《西遊記》《黑暗傳》,我都會心潮澎湃,內心升起巨大的信心。比如《封神演義》中的陰性神識和陽性神識殺得一場場天昏地暗之後,為著更大的和平,道家四大尊者放棄了道教宣布一同進入有更大智慧的佛教。而儒家的秩序倫理滲透在每一個場景里。這是怎樣的胸懷,既有出世的務虛,又有入世的秩序,既有個體的奔突又有為了整體犧牲個體的準備。有時候我會想,即便廟堂之上烏漆嘛黑,從根根都腐爛掉了,在民間,在最艱難的角落裡民族的精神依然會生生不息。
尤其想和更多朋友思考的是這個——「個體究竟有多重要」?
這個命題人智學帶給我了明晰的圖景。
一個個體,他從出生開始,開始去經歷物質身體、以太體(或生命體),星芒體,自我體的建構,接著「自我」滲透進星芒體、以太體和物質體,改造轉化已經獲得的東西。如果足夠努力和幸運,在此後的生命歷程就有望邁向自由。
每一個個體的醒覺才能提升整個民族的意識。
每個個體就是這麼重要。
講一個小故事。
新轉學來的女孩很安靜地坐在教室的後面。寫作課的時候她只是坐在那裡無法動筆。後來她用黑色簽字筆開始在嶄新的詩歌本嶄新的一頁上畫很多很多的線條。這些線條似乎是此時唯一能帶給她安慰的東西。她的眼睛雖然低垂,但眼目中豐富的情感怎麼也無法掩藏。分享作品的環節,我看著她滿頁的黑線條,對全班說,她的內在有著豐富的王國,只是現在她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不過沒關係,我們大家一起陪著她一起找。六年級的上學期的寫作課她幾乎都在畫線條。後來就開始能寫了。到了八年級就像奇蹟,每次給同學寫生日詩,每次寫作文,她都令全班同學驚嘆。她總能捕捉到最本質的內涵用最貼切的意象恰當的辭彙詩意的圖景表達出來。她明澈的善良像一朵燭光,男孩女孩都喜歡她。在八年級的評估面談時,老師問她:「你認為你最擅長的是什麼?」她的回答是「寫作」。當時我就坐在老師組裡,心裡無限的感概,眼前晃動著六年級上學期她剛來的樣子,那個一節課一節課寫不出一個字的小女孩。後來她的媽媽還分享了一個細節。她有一次對媽媽說,好感謝當時她寫不出作品的時候,老師沒有逼迫她,否則說不定她永遠都害怕寫作了。當時我有些愣住了。那時候剛初為人師,其實並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僅僅憑著直覺——那麼靈動的孩子,暫時寫不出作文又有什麼關緊要呢,重要的是只要她還保持著願意試一試就行。當時就這麼想的。
那麼,你說個體究竟有多重要?這個美麗的姑娘在後來的兩年給班級的同學帶來多少的快樂和啟示,整個提升了班級寫作的深度,靈性的蘇醒,對於一個班級的整體來說因為她這個鮮活的個體而充滿生機。
在華夏文明的土壤中,我們不得不時時強調對個體的關注。李劼先生給出的華夏文明思想光譜六大支柱,第一個即是楊朱,其次是李耳,墨子,管仲,公孫龍,莊周。我也深以為然。沒有個體的整體終究會貧弱、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