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我們去跑步——山竹班簡訊之七

西方對中國的影響當然是必要的,是有好處的,這是勿容置疑的。我的目的不是排斥西方影響,而是中國小學生的語文課,為什麼要用一半的時間來講西方的故事?

撰文:2016年3月21日 首發博客

整個寒假,只要有空,就在寫簡訊,基本上沒有備課。尤其是簡訊之六《東西方的「自我」與九歲孩子》,總算了卻我的一件心事。

老師們於2月18日返校,孩子們23日上課。這三周是語文版塊。

愛心樹

孩子們回到校園,最吸引他們的是躺在地上的橄欖樹了。我們班的孩子在王老師的帶領下,把幾個樹榦擺放在一起,一到課間休息,樹榦上全是孩子們,他們能想出各種玩法。

一天,班上一位孩子,要我去看他從一個樹榦跨到另一個樹榦。他說練了好久,他才敢這麼做的。

我把《愛心樹》列印出來,給孩子們閱讀。上面的字,大部分都學過。有孩子說:「這個男孩好壞啊!」另一個孩子說:「壞什麼?他也要生活!」

布置的五天家庭作業是,分五個部分抄寫愛心樹,每部分配一幅畫。

aixinshu aixinshu2 aixinshu3

2、3、4月的主題是圍繞春天和樹木,中國的五行對應春天的是木。既延續了上學期的樹的話題,又迎合了春天的萬物生長。

女媧造人

語文版塊還是以《黑暗傳》為主題。開學第一周,後續的《黑暗傳》還沒有準備好。我們把上學期讀過的《黑暗傳》又重讀一遍,給孩子們2次機會,根據所讀的內容,任意選一段來自由畫畫。

heian

我們是第二周開始繼續朗讀黑暗傳《人祖創世》部分。

從洪水之後的葫蘆里誕生2兄妹,2兄妹婚配生下伏羲女媧。

「九山九海無人住,需要傳衍子孫孫。

自傳子孫也有限,需要千千萬萬人。

需要人來創世界,自思索來自納悶。

思量如何把人造,起個念頭心中喜,不如挖泥作泥人。

洪水之後淤泥多,就著沙灘做泥人。

比著自己一般樣,泥人泥手泥眼睛,

有牙齒,有嘴唇,有腿有腳無靈性,

……」

讀完這段後,我們想像自己是女媧,用泥土來造人:

niren

用泥土做出來的人,還沒有生命。

「女媧要用自己血,一點一滴做成人,有血有肉有靈性。

比自己,畫人形,泥沽賜她筆一根,此筆也是爐中煉,

煉出陰陽五形金,一枝神筆才煉成,遂與女媧畫人形。」

用這支神筆,女媧先畫眉毛、七孔,然後是五臟六腑、三百六十人骨節、血脈等等,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女媧在泥人身上畫出來的。

這使我聯想起韓干畫馬的故事:

唐朝,有個人牽著一匹馬在馬市上到處找馬醫,他對馬醫說:「這匹馬患了腿疾,如果你能治 好,我願付二千錢酬謝。」馬醫仔細看了這匹馬,笑著說:「你這匹馬不象是真馬,倒很象韓干畫的那些馬啊!」隨後,馬醫請這匹馬的主人著牽馬繞市場走一圈, 馬醫則跟在那人的後面。忽然,韓干迎面走來,他也發現這匹馬,韓干大為驚異地說:「這是我畫的馬呀!怎麼會在這裡?」於是,他撫摸馬身,馬象是有些瘸,一 看是前蹄有點傷。韓干感到很奇怪,回到家裡,看他畫的馬,果然蹄子上有一點黑缺。韓干立即作了修正。這時,馬醫說:「毛病找到了,我也就能對症下藥了。」 那位馬醫治好了馬疾,得到了二千酬金,可當他回到家裡銅錢卻變成了泥錢,而牽馬的人早已不知去向了。(來自網上)

中國有不少類似這樣的故事,畫得太出神入化了,竟然成真,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物都可以從畫面走出來進入現實。西方是「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中國的「現實」可以畫出來,西方的「現實」是說出來的。

由此聯想到中國文字的特點是視覺性的,側重於看。而西方的文字特點是字母拼音,側重於聽。從這一角度也能看出,閱讀對於中國孩子學習語文,尤其重要。

幾年前,當我在網上看到漢畫像里的伏羲女媧時,感到十分的震驚,他們是人身蛇尾,尤其是長長的尾巴,給我的印象太深了。這次我先模仿漢畫像里的女媧畫了一幅圖,孩子們看到我畫的後,他們想自己發揮,我說可以,但要求是人身蛇尾。第一次畫完後,除了一個孩子,其他孩子沒有畫出蛇尾的彎曲、光滑、圓呼呼的感覺。第二周又畫了一次,這是一個孩子畫的女媧:

nvwa

我們去跑步

開學第一天,我對孩子們說,你們長大了,在校園裡跑山坡已經滿足不了你們的需求,從今天開始我們跑到校外的馬路上,女孩子可以少跑一段,回到操場即可,男孩子要跑到山頂。全程大約2千米。

我把外套脫了,也加入孩子們的行列,歐陽老師在前面領隊,跑到學校大門口才可以任意加速。一出校門,有幾個男孩馬上超過了歐陽老師,我在後面兼顧跑得慢的 孩子,有時看到停下來步行的孩子,鼓動他們跑起來,跑得慢也沒有關係。有的男孩,明明可以跑得快一些,卻捨不得用力氣,我就說:「你們再慢,也不能比我還 慢啊!我都老太婆了!起碼要超過我。」

全班僅有的四位女孩特別出色,原以為他們力氣小,可以少跑一些,沒有想到第一天就有女孩和男孩一樣跑到山頂。第二天開始,所有女孩都放棄了特殊照顧,每次都和男孩一樣跑完全程,甚至有2位女孩還能超過半數的男孩。而且跑得最慢的往往不是女孩。

有一位男孩,我感覺他沒有使出全身的力量,每次都是在我前面不遠處。有一天我對他說:「我給你一個目標,超過某某女孩。」第二天他奔跑如飛,跑到第六名。 還有二位男孩,剛開始2天,他們慢慢跑。到了第三天,不知從哪來的興趣和動力,他們衝到了最前面!一個是第三名,一個是第四名,歐陽老師跑第二名。到了最 後一次跑步,有三位男孩超過歐陽老師。在班級的爸爸群中,歐陽老師算得上身體強壯的人。如果爸爸們真的和孩子們比一比的話,估計有半數爸爸們跑不過這群孩 子。

除了周四有武術課和下雨外,我們每天上午用主輔課的時間奔跑,雖然佔用了至少半節課,但我願意這麼做。孩子們越跑越喜歡上了跑步,我說等天氣太熱了,我們就不能跑了。孩子們說「沒有關係,我們把袖子擼起來跑」。

一個孩子,有2天跑得較快,超乎我和歐陽老師的想像,可是沒幾天,他又跑得比我還慢,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是因為沒有吃紅棗。

還有一位孩子,幾乎每次跑步和我不離不棄,一邊跑一邊喊:「我好累啊!我跑不動了。」開始我很擔心他堅持不下來,後來發現無論他怎麼喊累啊累,渾身冒汗,每次都能堅持跑完全程。有一次眼看快到終點,他突然加速跑到我前面,我們倆都好開心啊!

有一位孩子很難跟上班級的學習進度,他經常需要借同學的本子來抄寫,某天他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知道某某學習好。」言外之意是「我不如她。」我說:「可 是她跑步沒有你快呀!」他想了想說:「我知道了,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說:「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這個孩子跑步能跑到最前面,在跑步中 他獲得自信。

每次看到孩子們奮勇向前奔跑的樣子,我的心裡不知有多麼高興。不僅是鍛煉身體、鍛煉意志,還能激發他們昂揚的鬥志、樂觀的精神,還能加深對他人的理解。每個人都有所長,都要努力。

提起華德福學校反對競爭,我問瑞士來的Roland老師「我們這樣跑步是競爭嗎」? Roland老師說,完全沒有問題,他指著操場上的線說,「孩子從這裡跑到那條線,看誰先到達?」很好!總算從一位資深的華德 福老師那裡得到了認可,讓孩子跑步,不違背華德福反對競爭的原則。因為我實在想不通,努力奔跑有什麼不好?當然只要孩子努力跑了,我都會給與肯定,哪怕跑 到最後。

姓氏圖騰

上學期我們基本上畫完了全班孩子的姓氏,這學期接著畫其它的姓氏圖騰。我們畫了如下的圖騰:

xingshi xingshi2 xingshi3

Roland老師來我們班聽課後,很欣賞孩子們畫的圖騰,但也發現有些孩子畫的圖騰不在頁面的中心部位。這是因為孩子沒有先觀察,而是先動手畫。需要先畫一個在中心位置的框架,然後在框架里根據所畫的圖形,大約分成幾個部分,再開始動筆。

原來我認為可以用黃色彩鉛或鉛筆打草稿,可是孩子們用鉛筆打草稿,畫錯的地方很難擦乾淨。Roland老師認為,不要用鉛筆,鉛筆太硬,而且橡皮擦完後留下黑乎乎的痕迹,即便用蠟塊塗色也很難覆蓋。於是,我把Roland老師的建議告訴了孩子們,現在我們是按照Roland老師的建議來做的。

我自己在家裡畫的時候,原先也是用黃色彩鉛,也許是我視力不好,黃色畫太淺我看不見,畫重了,再用別的色彩描摹的時候,會變成我不想要的顏色。再說圖騰的 線條比起形線畫複雜,打草稿時我需要不斷地修改,如果使用黃色彩鉛,非常不方便。於是我漸漸就用鉛筆打草稿,我可以用淡淡的鉛筆畫線條,不滿意擦掉,不太 會影響到最後的效果。看來,我仍然需要用鉛筆打草稿。

門神

寒假前實在忙得顧不上融入春節的內容,又是放在春節後畫門神。

個別孩子畫的門神和去年的相比,變化不大,絕大部分孩子還是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好幾位孩子提出要畫複雜的門神,他們課下花了好多的時間去完成,有2位孩子斷斷續續畫了3周。當我看到他們的作品,雖然是模仿的,也不得不驚嘆!我還沒有這份能力。

menshen menshen2 menshen3

關於中國文化對孩子的熏陶,當然不局限在語文課上。武術、書法、農耕、食育等,都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中國民間故事、剪紙、畫門神、女媧、舞龍、福建培田村遊學、過傳統節日、聽粵劇等。甚至教室里的布置,我也結合傳統文化的審美觀。

班上一位孩子的外公是藝術學校的老師,專門教二胡等民間樂器,外婆會唱粵劇。我來廣州2年,第一次聽到粵劇,就是這位外婆唱的。我邀請兩位老人到班上來,讓孩子們感受一下傳統的樂器和唱腔。他們還教孩子們如何用粵語讀一首詩,並用粵劇唱出來。

我自己深有感觸,校園裡幾乎每天聽到的都是西洋音樂,比如:豎笛、長笛、小提琴、鋼琴,聽不到中國傳統的樂器,這次機會太難得來了。特別感謝這兩位老人,感謝孩子的媽媽。

抄寫課文

周一至周四的家庭作業,我增加了抄寫課文的內容。我們抄寫《小古文》、《千家詩》,根據課文內容配上簡單的畫面。

chao

下面這位孩子的畫常常讓我愛不釋手。

chao2

家庭作業的內容還增加了背誦。做了2首詩的填空:《我在床上想心事〉和《對手》,我很喜歡這2首詩:

我在床上想心事

(加拿大)丹尼斯 李 任溶溶 譯

我在床上想心事,現在不能出卧室,

如果想要出卧室,先要想出我的事。

我在想的什麼事?我想要做一個人。

我要做的這個人,必須跟我像得很。

我可以做愛麗絲,很可惜我不是她。

是多事狗也不壞,只是它的脾氣大。

我不會是米老鼠,也不會是唐老鴨,

我知道我不是你,更不可能是我爸。

早飯等著我去吃,衣服等著我穿上,

但我一直到現在,還沒想出個名堂。

看來我得躺一天,一直這樣在床上,

我怎麼也想不出,也就只好不下床。

如果我是個超人,我想我該早知道。

我可會是蝙蝠人?想想只好又打消。

人倒想了許許多,跟我像的沒一個――

我想還是起床吧。我――還是做我。

對 手

(愛爾蘭) 斯蒂芬斯 屠岸 譯

黎明,我聽見一隻鳥,

在枝頭上甜蜜地歌唱,

歌唱草地上露珠晶瑩,

綠原上惠風和暢;

但是我聽而不聞,

因為它不是為我而唱!

我就是聽而不聞,

因為它不是為我而唱——

唱那草地上露珠晶瑩,

綠原上惠風和暢!

這時候我也唱起來,

唱得和他一樣漂亮!

我始終不斷的唱著,

唱得和他一樣漂亮!

歌唱草地上露珠晶瑩,

綠原上惠風和暢;

所以我對他聽而不聞,

儘管他歌唱在樹上!

有孩子說這首詩好奇怪啊,好多重複。我說:「有沒有發現這首詩的獨特的地方?」孩子發現了:「循環。」

這2首詩給孩子2天的時間背誦,家長確認簽字。

周末要求背誦本周學的3首千家詩。所選的千家詩都是去年學過的,只是今年用吟誦調唱而已,還是由歐陽老師帶著吟誦。

《嶧山石刻》每個字寫六遍,剛臨摹完畢。書法老師建議臨摹《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本周開始每頁12個部首,每個部首寫三遍。

這學期有4個孩子的生字書寫明顯變化,間架結構和字的力度呈現出來了。

我們每天學9個生字,學習的進度加快。他們的寫字速度也明顯提高,半數以上的孩子能做到45個字10分鐘寫完。課堂上,每個生字寫四遍,組一個詞。

「鉛筆的筆芯堅硬、黑色,所以不適合孩子使用」,關於這一點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的許多華德福學校就是根據國外老師的看法,孩子用彩鉛寫字。華德福的彩鉛最便宜的10元一支,昂貴的要16元一支。我使用的華德福彩鉛是用削筆刀削的,捨不得用卷筆刀,而且只削木頭,不削鉛芯。我已經用了10年了,還可以再用10年。有位華德福家長告訴我,老師要求孩子寫數學作業時,彩鉛一定要細,這樣一支彩鉛很快會用完。為什麼不能用鉛筆做數學題?

使用彩鉛寫漢字,我看到華德福的大主課本(約27cm*38cm)上,有一頁才寫一個漢字的,也看到小主課本(約23cm*30cm)上,最多一頁寫16個漢字。這裡僅指練習生字,不包括抄寫課文。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是否也考慮一下成本?大量使用紙張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這是某個華德福學校展示的孩子作業,大主課本寫了9個字:

xiezi

有用蠟塊寫2個字的:

xiezi2

學習西方的英文字母,再怎麼大寫,也就26個。學習漢字,一、二年級合計至少能學300個漢字吧,全用華德福的方式來寫生字,需要多少紙張?

我在一所國外的華德福學校看到,蜂蠟課上,老師給每個孩子半塊蜂蠟,下課後蜂蠟歸孩子所有,不用還給老師。半塊蜂蠟大約8元。在我的班級,一、二年級用的是國外捐的舊蜂蠟,三年級開學用了新蜂蠟,可以反覆使用,至今還在用。

刷地

有感於日本小學生的打掃衛生,這學期每個周五都要刷地,一周刷教室,一周刷戶外樓梯。孩子們人多,干起活來充滿著熱情。

shuadi

班上個別孩子的環保意識,甚至超過了老師。我們用洗衣粉刷地,有孩子說:「不環保!」下 次我們再也不用洗衣粉了。有次我要把寄書的包裝紙扔了,有孩子看見了:「反面還是白的,可以打草稿。」我說:「已經又皺又破了。」孩子又說:「也許能用得 上啊。」被她說得我不好意思扔了,疊疊整齊放在班裡。

課堂上讓孩子們寫了一篇短文:我做的家務。每天做的家務有哪些?經常做的家務有哪些?偶爾做的家務有哪些?這才發現17位孩子中,有6位做了足夠的家務,有4位基本上不做家務,剩下的7位孩子做的家務偏少。基本不做家務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裡有老人,老人不讓孩子做。

語文課上我們聽寫:「美國孩子每天做家務時間1小時12分鐘,中國孩子每天做家務的時間不足12分鐘。美國9至12歲的孩子做的家務有:……」我向家長們提出,能否保證孩子在家每天做家務20分鐘左右?

2年級開學不久,我就提出每天洗一次全家碗、掃一次地。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每天掃地,一直堅持到如今。可是家長很難堅持讓孩子做到。

多年前,我讀到《西方社會病》一書,作者採訪了許多吸毒的西方人,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生活太富足,想有什麼就有什麼,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意義才吸毒。

如果我們的家長滿足於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那麼孩子的未來實在堪憂。

我看到孩子們一起幹活,還是挺出力的,家長會上建議住得近的家庭,不妨把孩子們組織起來,輪流到每家做些家務。

做一雙筷子

周三下午一節課是木工,一節是建築。

開學第一周的下午,我們分2組,一組做手擀麵,一組搬動樹榦。然後2組互換。最後我們在庄師傅的帶領下,大家一起劈柴、燒火,用自己建的爐灶煮了手擀麵。麵條無比美味,孩子們端著碗,坐在石頭上,享受著勞動後的愉悅。

kuaizi2

第二周開始,庄師傅帶孩子們做筷子。一雙小小的筷子藏著中國傳統文化:古代筷子的長度七 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人與動物本質的不同。在用餐過程中,如何使用筷子也有許多講究,比如不能長短不一的放在桌子上、不能用筷子在菜盤裡尋找自 己愛吃的菜、不能用筷子指別人、不能口中含筷並發出聲音……。我以聽寫的方式告訴孩子們的,既複習了生字,又了解使用筷子的基本禮儀。

kuaizi3

孩子們太喜歡做木工了。有天下午下雨,我們連續做了2個多小時的筷子,班上一位調皮的男孩還覺得沒有做夠:「太好玩了!我喜歡做筷子!」

一開學,孩子們讀書和寫字時,除了以往的要求外,增加了一項:椅子只需要坐一半。每天早上我們讀書時,我都要反覆一再地提醒孩子們。有的孩子能夠馬上做到,有的孩子提醒幾次後才能做到,還有的孩子每天都需要提醒。

我還要求換下來的鞋子不僅放回原處,還要擺放整齊。室內鞋不能當拖鞋穿,把腳後跟踩下去。衣服也要儘可能地穿戴整齊,把外套的拉鏈拉上,或者脫下來。

簡訊之六的回應

上一篇的簡訊寫到了關於東西方的「自我」和九歲孩子。在我看到的回應里,我想做些說明。

我的行文基本是按照學術論文的形式寫的。概念要清晰、推論要符合事實和邏輯性。如果反駁的文章,僅僅是有感而發,或者對某些事情先是堅信不疑,再找些親身的經歷來證明,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有學者專門研究東西方的「自我」,比如楊國樞的《中國人的自我》。有學者專門研究中外歷史,比如許倬雲的《中西文明的對照》。我沒有這兩方面的研究,只是把學者們的研究用於華德福教育,來看中國孩子學習語文適合什麼素材。

我選擇以「九歲孩子的意識轉變涉及到的『自我』」作為核心主題來展開。在我讀到的回應文章中,非常遺憾的是作者沒有對這一主題作出評論。如果我們承認中西方成人的「自我」意識有差異,那麼中西方九歲孩子的「自我」意識也應該有差異,能夠對應西方孩子九歲「自我」意識發展的舊約故事,就不適合中國的九歲孩子。

如果有人認為舊約故事就是適合中國的九歲孩子,具有普世價值,我無話可說,還是「喝茶去吧!」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對舊約故事的喜歡,超過了《黑暗傳》,我很想知道是作者親自帶班得到的結論?還是聽某個老師說的?老師是怎麼帶入舊約故事和《黑暗傳》的?即便孩子喜歡,就一定是正確的選擇嗎?一個班級的孩子反應能代表中國大部分孩子嗎?最近一位媽媽告訴我,課堂上老師講聖經故事,但她的九歲孩子說更喜歡聽中國故事,因為「聖經裡面老是講謀殺」 。

如果有人問小學六年級時,用六周的時間講述西方的歷史,難道會動搖孩子們的文化歸屬感嗎?孤立起來看,我覺得不會。另一方面,我理解中國的華德福學校六年級安排六周的西方歷史,那一定是三年級講聖經故事、 四年級講北歐神話、五年級講古希臘……這麼一路過來的,也就是我在文章中提到的,一半中國,一半西方的做法。他們還會在二年級講伊索寓言、愛爾蘭王之子、狐狸列那的故事,一年級講格林童話。如果從一年級直到八年級,有一半的語文課程是照搬西方華德福的內容,我的確覺得會對中國孩子的文化認同感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曾遇到一位媽媽,她告訴我,為什麼她很容易信仰基督教,和小時候聽了太多的格林童話有關。而社會學家費孝通則認為,他難以信仰基督教,源於小時候聽了太多的聊齋志異的故事。

但這不表示不能講格林童話,一年級時,我給孩子們講過約50個故事,其中有3、4個是格林童話。

有人問我文章中提到的,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體不分,是誰說的?我承認沒有給出出處,不夠嚴謹。我自以為這已成為共識了,在我閱讀的書籍里,常常看到這種說法。關於主客體的分離,我沒有展開討論,我覺得主體的核心是有個界限分明的「自我」,如果「自我」的界限不分明,自然主客體的分離也就不清晰、不徹底。在我的文章中提到的鈴木大拙所引用的二首詩,從一個側面也是反映了東方人主客體不分的狀態。

有讀者認為我過分強調了東西方的差異,我想說的是,那他還沒有理解我為什麼會寫那篇文章。

即便我們的語文課全部都是中國的內容,也不可能培養出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數學,我們教授的是西方的數學。我們現在使用的白話文,也已經浸透著西方的影響。孩子們讀的繪本或兒童文學作品,估計半數以上都是國外翻譯過來的。如果再算上影視作品,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們接觸不到西方文化。在目前的情況下,需要擔心的是孩子對中國文化接觸的不夠。

西方對中國的影響當然是必要的,是有好處的,這是勿容置疑的。我的目的不是排斥西方影響,而是中國小學生的語文課,為什麼要用一半的時間來講西方的故事?

還有一點,希望能夠引起注意,「最好的東西不是獨來,它伴隨著所有的東西同來。」如果有人只想給與孩子他所認為的中西文化各自好的一面,以為這樣培養出來 的孩子就能避免中國人的劣根性,又具備西方的一切優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我看來會成為無根的浮萍,是雜交品種。沒有深厚的土壤和根基,那來的生命力?

資深的華德福老師Ben講過一個故事,在一個原始部落里有棵大樹,上面一半結好果子,可以吃,一半結有毒的果子。時間久了,人們忘記哪半邊是好果子,部落酋長冒著生命危險去嘗試,終於發現結好果子的半邊,人們擔心以後還會忘記,乾脆就把結壞果子的半邊樹砍掉了。結果第二天人們發現整棵樹都死了。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種文化,好壞、陰陽都在其中。如果僅僅把某種文化好的部分提取出來,把壞的部分剔除掉,這種文化也就死亡了。

我們太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看到傳統文化中「孝」的負面,就全盤否定「孝」,這樣的做法把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也否定了。

語言的影響

原來的文章里還有以下一段,後來感覺有些節外生枝,就沒有放在那篇文章里。

至於為什麼中國人的「自我」與西方人的「自我」有如此的差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語言。葉舒憲論及中 國哲學的思維模式是直接承襲神話思維模式發展起來的。他說:「原因之一是,中國的漢字的象形特徵使直觀的神話思維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而語言文字作為 思維的符號和文化的載體,必然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心理結構產生潛在的鑄塑作用。——語言文字本是思維的物質符號。」(《中國神話哲學》葉舒憲 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年

而在一些西方人的眼裡:「漢語里的名詞沒有形態變化。根本沒有『性』和『格』之分。漢語的形容詞不存在『比較級』。漢語的動詞不受『語態』、『語氣』、 『時態』、『數』和『人稱』的約束。名詞、形容詞、動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每個字都可以用作其他的詞類,不會產生任何問題。……我們只想強調的是,這種語言,具有這樣的結構,易於產生「心智混亂」,……」( 《中國人的性格》 美 亨德森·史密斯 著 姚錦鎔 譯

20多年前,我曾困惑於為什麼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來自西方文明?為此我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古希臘文明,直到讀了張東蓀先生的文章才釋然,原來根子是我們的語言不同。以下節引自2篇介紹張東蓀先生的文章,供有興趣的讀者了解:

「語言不僅是能促成精神交流的一種系統工具,同時事實上,語言本身也是精神的組成元素。這就是為什麼母語在構建人格結構中如此重要的原因——語言本身在幫助塑造著我們。」

他指出,西方文明是主智的文明(intellectual civilization),這種文明的特徵是要追問終極實在,本質上是一種物理學,探討自然界的物之內在法則,目的在於理解和支配自然。這「既滿足了智性探索的慾望,也滿足了為人所用的功能」;中國文明則以人事和道德為中心,其突出特徵是強調人類自身的狀況和人際差屬的關係。

所以,如果說「中國思想」有什麼最為突出的特徵的話,那麼,「整體性思維」無疑應首當其衝,……「中國的思想始終不離所謂整體主義,即把宇宙當作一個有機體。」

同時,由於在這個混合的思維繫統中,「主觀」(subjective)與「客觀」(objective)並無嚴格的區分,——所以,「個體」從「總體」中分離出來的意識就不很發達。 (蕭延中:從《知識與文化》看「中國思想」研究之方法論問題 來自網上)

我認為在於它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循環的過程。也就是說,雖然表面上看它是開放的,實際上並沒有走遠,就像「金、木、水、火、土」一樣生生不息的循環,是一種循環中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就像黑格爾所言,中國的歷史是停滯的,時間是停止的。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不斷重複相似的過程,等於原地踏步);反過來看西方的哲學與科學,由於它強調立場的衝突,可以通過派生出更多立場的方式激發更多的創造性,因為所謂「創造性」,不過就是顯示「不一樣」的能力。這樣,得出的結論反倒是,中國式的精神傳統是「自我封閉」的,而西方式的精神是開放的,強調變化的。(《言的差異追溯中西哲學的差異》 作者:尚傑 來自網上)

偶爾在網上看到舞蹈所呈現出的東西方的差異:「像一般亞洲舞蹈一樣,韓國舞蹈的表現形式不同於西方舞蹈。西方舞蹈表現舞蹈家的個性、性徵和軀體。韓國舞蹈家不帶個人感情色彩,抑制性徵。西方舞蹈家喜歡使全場矚目於自己,利用光、聲諧和統一感和力度變化,而韓國舞蹈家對身體的特技動作的外部表現不感興趣,只喜歡錶現高度抽象的喜悅。韓國舞蹈家的身體隱藏在帶有長袖的寬大的絲綢衣服里,成了生活在一個純凈、抽象的世界上的某種花或鳥的形象,反映了幾千年來周圍文化的影響。」

我曾經覺得中國的傳統舞蹈沒有西方舞蹈好看,中國的肢體動作遠不如西方人那麼生動豐富。現在我漸漸理解那是一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沒有優劣。由於內在文化的差異,我們所要呈現的東西不同。幾年前我在一本書里看到,古代中國的巫師舞蹈,手不能舉得高過眉毛,因為眉毛以上象徵「天」。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書中指出:「整體決定著它的部分,不僅決定著這些部分之間的關係,而且也決定著它們真正的本質。兩個整體之間則存在有一種類的間斷,任何一種理解都必須考慮到兩者之間的不同的本質。」

中西方的文明是有明顯的本質差異,認識差異有助於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識。身為老師,也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要帶給孩子們什麼內容。

20世紀興起的文化相對主義認為:每種文化都是孤立自在的體系,不同文化的傳統和價值體系無法比較。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尊重差別並要求互相尊重的一種社會訓練。它強調多種生活方式的價值,這種強調以尋求理解與和諧共處為目的,而不評判甚至摧毀那些與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東西。」(《從科學哲學走向文化哲學》 作者 王書明 萬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14頁至115頁

教育的目的是出人頭地還是安身立命

這是台灣學者林安梧在大陸演講的標題,他認為:「現在的孩子離開了自然的天地,進入到一個人所建構的世界,而且是西方近現代以來建構成的現代性社會之中。在這個社會裡,人跟天地是疏離的,……。」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核心考慮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跟天地的關係、跟父母的關係、跟祖先的關係、跟前輩的關係,強調『禮有三本』。禮是一種具體實踐的途徑, 講的是在天地、人倫以及種種脈絡中如何看待人。人不僅僅是簡單的個體,不應該從個體自我來思考問題。所以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之本也』。我把它轉譯一下,意思是聖賢、師儒是文化教養之本,人的生命有自然的生命、有血緣生命、有文化教養的生命,人是在諸多脈絡中來確立一個人的存在的。」

「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不是現在哪個教育學者開口閉口就說的『自我實現』,我們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的行為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前輩、對得起聖賢嗎?」

「教孩子應該教他『安身立命』,『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應該教他幫助別人,而不只是教他跟別人競爭。」

華德福認為「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強化『自我』,而『自我』是每個孩子的精神內核。」「教育的中心任務是,支持自我活動,讓每個孩童體內的『我』以一種能夠讓孩子和諧、健康成長的方式,進駐到他們各自的身體當中去。要讓每個人最大限度的認識到自己的潛力,這種對自我活動的支持是最本質的。教育的所有方面都服務於這個目標。」( 《施泰納華德福課程的教育任務和內容》節選 作者 Martyn Rawson 等 出自:中國華德福小教論壇 珠海和諧教育研究中心

華德福的教學目標是:「針對人的深層意識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成長為自己,最終才能達到具有超越物質、慾望和情感的洞察與判斷力,結合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本質達成自我,最終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華德福教育介紹 百度百科

反觀之下,華德福的教育核心任務是在西方文明背景下產生的,儘管認識到西方鼓勵競爭的弊端,但和我們中國傳統的培養目標還是有所不同吧?「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這是「自我實現」的另一種表達。我原來也是沉迷於自我實現,每個人不同,要活出自己,人不是工具,他自身就是目的。現在我覺得僅僅有這些還不夠,自我實現的同時,還要對得起天地、父母、國家、祖先。

一味地壓抑、貶低自我,或一味地強化、抬高自我,這兩種極端都有危害。

上個周末因為天氣突然降溫,冷得我沒有精力寫完這篇簡訊,拖延了一周才算定稿。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