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教育者內在發展的六項基本練習(1):思考

當「思考」作為一個專項訓練時,我們會發現,平凡的物件,原來只是冰山一角,隱藏的部分,才是我們習以為常卻充滿活力的世界本身。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撰文:曉靜
首發:藝術的一百種生活鏈接

  1.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2. 你為什麼想要做與教育有關的工作?
  3. 以及,你想要成為怎樣的教育者?

在今年夏季課程中,老師們通過不同方式直接與間接地多次與我們討論這些問題。

相比十多年前念師範專業的那會兒,第一個問題,我仍然不知道答案。第二個問題,現在的我比以前清晰。第三個問題,我一直在等待一份引領。

有趣的是,這些問題在自己成為家長之後,更是頻繁光顧我的頭腦。所以這一程的學習之旅,是有多重意義的,那恰好是必經的道路。

夏季課程里,閱讀了兩本Rudolf Steiner的書。《How to know higher worlds》、《Soul economy: Body, Soul, and Spirit in Waldorf Education》。

「內在發展」這門課的內容貫穿在我們的其他課程中。上課方式是由1、2、3年級的同學混班上課。每6-7人一個小組,每組有一位導師。我的同學們來自不同國家,有些是公立學校的老師,有些是在家教學的家長,也有在非教育領域工作的人。混班上課的好處是可以聽到高年級的同學分享自己對於華德福教育切實的想法。

最近我想要在這裡整理、記錄的,是Rudolf Steiner提出的「內在發展的六項基本練習」,也是這門課隨堂實踐的一個內容。分為6個部分和大家分享。

  1. 「思考」的控制(Control of thoughts)
  2. 「意志」的控制(Control of will)
  3. 「鎮定性「的練習(Equanimity)
  4. 「正向性」的練習(Positivity)
  5. 「開放性」的練習(Open-mindedness)
  6. 「內在和諧」的練習 (Inner harmony)

為何要做這六項練習 ?

幫助我們

  • 認清思維本質及邊界
  • 形成自律的生活態度
  • 提升自我意識的敏感度

這也是我們時常聽說的在華德福教育理念中被重視的

  • 思考(thinking)
  • 意志(willing)
  • 感受(feeling)

練習一:「思考」的控制(Control of thoughts)

圖片源自:http://alamandria.co.nz/six-basic-exercises/

練習時長:每天5分鐘(持續一周或一個月,然後將進入練習二

練習目的:回歸至注意力本身,凈化「思考」的邏輯性過程,改變慣性思維,保持其具有活力。

練習方式

  • 可以在安靜的房間,或室外;也可以在日常的某個時刻(等車、等人或閑暇時)
  • 選一個在生活中平凡不起眼的小物件,比如:別針、鉛筆、鑰匙環等。拿在手中或放置眼前。
  • 慢慢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小物件上面針對特定的問題來思考(參考問題如下)。
  • 思考結束後,試著把頭腦里的畫面清理掉1分鐘,接著再讓這些畫面回到頭腦里,想像畫面從上而下慢慢流入脊髓中(好像把水杯里的水倒入另一容器然後再倒回來的感覺)為什麼要這樣:這是對思考直接的控制。
  • 練習結束。
  • 過程中可以設定鬧鐘,最初以1分鐘練習為起始,逐步增加時間。

(個人感受是第三和第四步非常不容易!總是走神……)

參考問題

  • 這個物件的形態、組成部分、原材料分別是什麼?
  • 這些原材料從哪裡來?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
  • 這個物件被設計的目的是什麼?我個人對於這個物件有什麼感受?
  • 是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設計了這個物件?
  • 這個物件有哪些發展過程?發展過程中有哪些不同的類型?

(等等問題,有些不了解的可以在練習前做好研究)

以鉛筆為例

  • 形態、組成部分、原材料可以涉及到:鉛筆的形狀、尺寸、顏色、重量、表面紋理、構造(木頭和石墨怎樣結合,有些鉛筆頂部含有橡皮)、溫度、密度等等。
  • 原材料的出處可以涉及到:木頭的屬性來源,怎樣被塑形,怎樣被運輸;石墨礦的來源粉碎壓實混合粘土煅燒;膠水的來源製造;橡皮的製造;其他配件的製造等等。
  • 設計可以涉及到功能、人類工程學、或有關經濟考慮等。
  • 個人感受可以涉及使用品質、舒適度、美學品味等。
  • 設計者、設計地點及時間:Nicolas-Jacques Conté 在1795年發現可以混合石墨及粘土在紙上書寫繼而發明了現代意義的鉛筆。
  • 發展過程可以結合歷史研究:從手指、小樹枝、石頭、刷子、針尖筆、石板筆、粉筆、羽毛筆、鋼筆、再到鉛筆。
  • 發展過程中的類型可以涉及功能不同(寫字的,畫畫的)型號不同(大號筆,口袋筆)形狀不同(圓形鉛筆、三角或六角形鉛筆)硬度不同(從9H-6B)

寫到這裡,這些從一枝鉛筆所帶來的思考,好像很少有機會出現在我們日常的頭腦里(除非是做一個專題研究?)。其實,在我們使用鉛筆或其他平凡的小物件時,這些層層思考早已與我們的慣常思維緊緊融合而變得理所當然,普通到直接忽略了。

當「思考」作為一個專項訓練時,我們會發現,平凡的物件,原來只是冰山一角,隱藏的部分,才是我們習以為常卻充滿活力的世界本身。

通過「思考控制」的練習,延伸至人與人之間的專註

我們總是對於摯愛的人或事物傾注全然的愛意與耐心。但時間過去後,理所應當的淡然,視而不見的忽略,不知不覺悄悄潛入生活的縫隙。偶爾想要改變,卻難於打破慣性帶來的阻礙。對家人、伴侶、孩子、朋友、同事、陌生人乃至任何關係。其實,最能改變的,還是我們自身。如果內心仍然存有一絲渴望,即使改變需要時間,都值得。

華德福學校中,很多老師都擅於觀察和思考。例如:當你在早晨迎接孩子時是否在簡短的交談中察覺他(她)今天身體是否舒適、家庭是否和睦?這往往會影響孩子整個一天在學校中的表現。又或是,一個孩子在課堂里突然臉色蒼白眼神無光,你是否能意識到他在學習知識時已太過飽和而無法「消化」?此時你要怎樣調整課堂氛圍和上課方式。當你作為老師在面對一個孩子時,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是否能以人的覺察感受她的過去和未來並將此作為真正教育的基石。

回到最初的那些問題,在目前的學習過程中,我感到認同且被引領。

個人經驗

整個夏季課程,「思考的控制」練習,我們就針對一個物件(鉛筆),在課堂里以小組方式進行。老師作為指導者,每次幫助大家計時同時用語言引導我們逐一進入環節。結束後每個人都參與討論分享感受。過程並不簡單。堅持,更是難上加難。

  • 練習的1-3天,很難將注意力完全集中,走神是常態。思考問題斷續。
  • 一周之後,可以持續1分鐘左右的集中,還是有走神的狀態,但能夠及時將注意力收回。思考變得清晰但仍然斷續。
  • 二周之後,可以持續2分鐘左右的集中,走神次數逐漸減少,思考時有很強的畫面感。
  • 三周之後,可以持續3分鐘左右的集中,走神次數沒有減少,思考時有點跳躍。最明顯的變化是感覺思考過程飽滿且清晰,富有邏輯性。
  • 四周之後,和第三周的感覺差不多。有種枯燥感。

(以上是個人經驗,然後,這個練習停止了兩個多月,最近又開始進行。)

日常生活中,我和先生正在經歷14個多月的女兒的豐富成長階段。這便是最好的實踐過程。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思考的控制」並不等於「對孩子有所控制」,而是單純地、全然地專註於小生命的變化。哪怕一天中只有5分鐘能做到。

另外,並不是隨著練習就能徹底改變我們的慣性思維和對人事物的觀念。而是,當我有想要改變的想法時,自然會去尋找合適的方法。練習的過程通常需要反覆再反覆直到變成習慣。漸漸地,在其他層面都擁有此意識時,便會驚喜發現,生活的眼界被打開了,個體也不再被狹小局限。

Xiaojing
2020.10. NY

未完,待續

教育者內在發展的六項基本練習(2):意志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