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是台灣的一位家長在讀完《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之後的分享,非常精鍊、精彩。全文分為上下兩篇,刊載時為了閱讀方便,我們將其合為一篇。非常感謝作者授權HiWaldorf刊登。原文為台灣正體,發布時我們轉為簡體(並標點符號)。
全文上篇「講了華德福教育對我來說最大的三個特點」,下篇則「好好澄清一下外界對它的三大誤會」。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Stefanie Wang
原載:Fountain
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一群值得信賴的大人,建構一個互相信任的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會博愛互助、互相尊重、具有社會意識,我們現在的世界,不就是需要多一點這樣的人嗎?
上篇
因為Noki在學習數學上遇到障礙的緣故(我覺得他對減法特別沒概念),我因緣際會在圖書館借到了《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這本書,個人認為這本比我讀的其他兩本華德福老師寫的書更讓人能深入了解華德福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本質,因為這是一本教導華德福老師如何「教數學」 的書,所以作者希望身為數學教育者能融會貫通華德福教育的理論與精神,雖然中間關於數學題型的部分實在讓我看得很痛苦,但是啃完這本書後,我完全地理解了為什麼華德福不希望孩子看電視、用計算機、太多知識灌輸,這三個人們對華德福教育最大的批評與誤解,其實完全是斷章取義而已,真正的原因我留到下一篇再說。
先簡單介紹一下華德福。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的創辦人是奧地利人Dr. Rudolf Steiner,他一直在從事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研究,主要研究人類的智慧發展,包括智慧發展的時程、能力重心的轉變等等,直到一百年前也是一個因緣際會,德國一家工廠老闆想幫員工的孩子開一間學校,請他來發表演說,他的理念受到大家的熱烈贊同,也就促造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的誕生。華德福教育是從幼兒園到高中十二年級的完整體系(以下只討論小學以上的課程,因為幼兒園課程是不教授任何知識性的東西的), 以人智學作為理論基礎,他們讓學生透過音樂、藝術、語文、數學、自然甚至是體育,在密集的兩到三周間從各個方面去學習同一個主題,讓學生充分地融會貫通以後,才進入下一個主題,這是我覺得華德福教學與一般我們熟悉的學習方式最不同的地方,而能讓各科內容與主題環環相扣,這部分我覺得非常強大,你可想像過華德福將音樂比喻成動態的數學嗎?你知道為什麼學生要練習徒手畫對稱的圖案嗎?華德福之所以如此重視音樂與藝術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古至今我覺得最符合華德福教育所有特質的人,大概就是達文西(編者註:即達芬奇)了,一個能貫通藝術、建築、數學、自然科學的人,這就是華德福教育追求的境界,文科和理科從來不是對立、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愛因斯坦不也很會拉小提琴嗎?
華德福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他們非常講究心智發展的時程。華德福數學裡有很多神奇的數字,例如1、7、12,都是充滿自然韻律的神奇數字,不要說小孩了,光是問「為什麼一周有七天,神也用七天創造世界?」「為什麼一年有十二個月,時鐘上也有十二個數字?」這些「故事」 不只可以用來啟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大人聽了也一樣覺得引人入勝。人智學裡將人的年齡每七年作為一周期,每個周期都有一個重點發展的項目,從出生到七歲著重的是身體與意志力的發展,孩子主要是觀察和模仿,因此不做知識性的教授。直到孩子換牙是個重要的分水嶺,代表孩子真正開始用自己的身體了,孩子也才正 式準備好進入下一個七年,因此華德福的小一是七歲而不是六歲。 而七歲到十四歲著重的是心靈層面,情感、創造力、想像力需要發展,孩子是透過感覺來學習,因此小學課程里仍運用了大量的藝術化方式來教學,並啟發他們對於學習的內在動機,孩子在小一、小二學的字是非常少的。但到了九歲,孩子開始轉變,他們的學習速度突飛猛進,這現象與瑟谷教育的實際經驗不謀而合:即使你什麼都不教,孩子到了十歲左右都可以自己看書,所以華德福教育就像「小火慢熬」,一開始不急、什麼都很慢,但不代表老師什麼都不做,他們要給種子儲存足夠的能量,一旦種子發芽,就可以勢如破竹。
第三個特點,我個人也十分推崇的,就是華德福的老師很了解學生,基本上從入學開始是不換班導師的,因此各科都可以做到學習上的「客制化」,老師也會依據學生不同的能力給予不同程度的練習。除了老師非常有愛心與耐心外,他們也很著重與自然的律動。華德福的課程安排是有「呼吸」的,也就是「一收一放」,學生的心神才不至於渙散或消極,不僅如此,課程安排也要跟著四季交迭,因為人就是一種動物,這樣才符合自然的韻律、人才會健康,台灣宜蘭的慈心華德福甚至將「農業」與「醫療」一起和「教育」建立成一個系統,我覺得這是非常有遠見的作法。也因此,華德福教育里有非常多與大自然相關的東西,並利用天然物材來實作,他們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倡導愛與關懷、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就像瑟谷教育里講過的一句一模一樣的話: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一群值得信賴的大人,建構一個互相信任的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會博愛互助、互相尊重、具有社會意識,我們現在的世界,不就是需要多一點這樣的人嗎?
華德福並不是沒有計算機課,只是將這種過於機械式的學習,放到十四、十五歲才開始上而已,到那時學生的「感覺」已經發展成熟,才能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將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出來,而不是從小學了一堆工具在手,內心卻缺乏想法與創意,這樣學再多工具也沒用啊!
下篇
上篇講了華德福教育對我來說最大的三個特點,這篇要來好好澄清一下外界對它的三大誤會,至於到底為什麼大家會覺得華德福教育太偏激,不給小孩看電視、用計算機甚至看書呢?我覺得這是許多不完全了解華德福精神的老師和家長所導致的刻板印象。我個人本來也是對於小孩學程序設計這一塊相當堅持的,國外都在可汗學院、個人進度電子化了,做個東西也要用3D印表機、用程序語言寫機器人功能,不趕快讓小孩進入數字時代,以後怎麼當一個Maker?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究竟哪一個重要?先學技術/工具,還是先培養創造力?
華德福不給小孩看電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希望能培養小孩的想像力。他們連玩偶都沒有面部表情,因為他們覺得同一個玩偶今天可以是開心的,明天可以是生氣的,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可以自己想像,如果有了表情,就限制了想像力的發展,同理可證,如果你今天看了迪斯尼的卡通,從此Cinderalla在你心目中就是金髮碧眼,王子都是騎白馬的話,他們覺得這電視真的不看也罷。但是,華德福的家長和學生真的就不能看電視嗎?我覺得也沒那麼誇張,電視這麼普及的東西,走到哪裡都有,你不想看餐廳也會播,難道要像睡美人的爸爸把紡織機全部都燒掉嗎?那也沒有必要,其實就「少看」就好,他們的態度是「不鼓勵」,但也沒有「強制禁止」,我對於某些華德福老師非常嚴正地說「絕對不能看電視」這點感到非常不以為然。
用計算機也是類似的概念,但其實現在小孩如果用計算機,大部分都是在玩遊戲,以如此倡導自然環境的教學法來說,把時間花在計算機前面實在太浪費了。把電視關掉、 計算機關掉,小孩才能全心投入真正的遊戲=學習中,這點我完全贊同。至於程序語言,這本書的最後居然又說服我了,首先,作者指出英國某家技術學院,希望學生 入學前是沒有學過程序語言的,因為科技日新月異,你學過的程序語言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了;第二,華德福並不是沒有計算機課,只是將這種過於機械式的學習,放到十四、十五歲才開始上而已,到那時學生的「感覺」已經發展成熟,才能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將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出來,而不是從小學了一堆工具在手,內心卻缺乏想法與創意,這樣學再多工具也沒用啊(何況那些工具小學生都學得會,你還怕十四歲的時候要花很多時間才能上手嗎?這點如果有錯麻煩請信息科技高手指正我),引述書中一句我覺得很中肯的話:這時縱使有外在的工具規範,持續保有內在感覺的經驗,將永遠是創造力的泉源。
最後我想導正的就是大家都覺得華德福教育都「沒在學」的刻板印象。其實華德福教育和自學、瑟谷教育在本質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就是他有非常完整的課程規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教!在我尋找坊間華德福小學的書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奇怪的是,幾乎清一色只有講華德福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本來就是不教任何知識性的東西的,所以大家就覺得華德福幾乎什麼都不教?這真是很大的謬誤!事實上,華德福教育是從小學開始的十二年完整課程,就像我看的這本數學書,每個年級學什麼主題、為什麼要這樣學,在一百年前就已經編排好了,數學科的編排除了要適應學生的心智發展外,還要配合同時間教的礦物學、植物學、時間、金錢等概念(是的他們五年級就開始接觸植物學了), 他們將很多高級數學的概念在低年級時輕輕帶過,接著在九年級或是更高的年級才正式深入的教導,如果你是一個從小一念上去的學生,你會覺得你不停地再重複學 一些東西,但所有的東西都是由淺入深的,前面學的每一步都是後面的重要基礎,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安排兩三周一個主課程的原因。
和我們現在切割的七零八碎的科目不同,人智學告訴我們,從古代開始,許多知識本來就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然而現在的數學科把所有的東西都切割開來,似乎加法是加法、乘法是乘法、分數是分數、小數是小數,當學生習慣演算公式,突然來個應用題時,他覺得他看不懂了。我自己在學數學的過程中,老實說高中以前 一直覺得自己數學很強,數學對我來說不過就是用公式轉來轉去運算,也因為小學前練過功文數學所以對自己的演算速度很有信心,所以自認為可以花更多腦筋在思 考解題上。 但上了高中,我的數學就碰壁了,我不明白為什麼才差兩個月,數學對我來說就變得那麼難(本人保送北一女的時候,數學整整比我們學校保送建中的男生高出十分),然後我的數學噩夢一直到考研究所的時候才完全解除,但這點已經讓我斷送了我的物理夢和當年以為自己最有興趣的構造地質的路了,對於這種實境題我真的完全「沒概念」,我以為對的演算法全是錯的答案,我甚至無法理解我到底錯在哪裡,但我的智商應該沒問題啊,到底問題出在哪!?我現在懷疑,可能就是我小時候學東西,過於重視效率與機械化,沒有去抓到真正的「感覺」有關。
「感覺」這東西講起來很抽象,具體一點我想比較接近「融會貫通」吧,因為我們的科目一直不需要各科間「融會貫通」,喜歡國文的討厭數學,念理科的聽到歷史就想睡覺,但很多題目在解題的時候,你需要對實際的狀況有「感覺」, 你才能抓到解題的方向並用上正確的公式,這部分我相信是需要經驗的,而華德福為什麼在初小的時候不太教太深太快的東西,他們就是在替學生保留並累積對各種學習的感覺,或甚至是直覺,當你學到高深的學科時,基礎的運算都只不過是簡單的工具,但你對學科本身是否有很敏銳的直覺與概念,解題的時候高下立見,這是我現在的解讀。
了解了華德福的核心課程內容,我對於那些想要念完幼兒園就轉念一般小學,或是念完小學就轉一般中學的家長感到疑惑,你如果一旦開始念了華德福學校,不念完這十二年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的課程編排跟一般課程不一樣,不要講銜接問題,初小老師幫孩子鋪好的路,你不讓他走完,那後面就沒有機會可以發揮啦!如果學校師資沒有問題,我覺得華德福教育念出來的學生能力應該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是讀到越後面越強,也難怪各國出來的統計數字,都顯示華德福學校的畢業生,考大學入學試的成績比一般高中生要來的高,他們需要的只是稍加練習一下、知道考試是怎麼一回事而已,至少這本書我翻完最後一頁,它已經完全說服我華德福是如何無懈可擊的一種全方位教育模式,你現在也有這種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