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遠古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之三:十個太陽

就像那個令人欽佩的夸父一樣,他為了弄清楚太陽究竟落山落到哪裡去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追尋奔跑的太陽,最後乾渴和過勞而死。可是後世的研究者因為無法給出解釋,就乾脆把他打入神話了之。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華強(博客撰文:2009年6月

說到十個太陽中國人都知道:遠古的中國曾經有十個太陽。這十個太陽的傳說是神話故事。現在我很遺憾地告訴你們,十個太陽,這也是歷史上曾經有的事實。看到這裡你們大家一定以為:作者瘋了……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脩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

其實這是《淮南子》們的誤解並且誤傳。遠古時的十個太陽並不是同時出現在天空的。弄清楚這十個太陽的原委對研究遠古時代我們遠祖探索自然的路徑非常有用。同時我們也能藉此弄清楚遠古中國人的第三個思維特點——孤立地看問題。

羿到底有沒有射下太陽?射下了幾個太陽?這是一個千古懸念。這個問題也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因為後來的專家學者都沒有搞清楚為什麼會有十個太陽。

《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泉。」。甘泉(又說甘淵)在什麼地方?在東海之外。下文我們要專門介紹。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浴日待考。

帝俊,又叫帝嚳,或者叫舜。這個問題有爭議,但是不影響我們討論為什麼會有十個太陽。

《尚書•堯典》說:黃帝「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我國較早的古籍《世本》中說帝命「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

藉此我們知道羲和從黃帝時就是專門管太陽運行規律的官。她每天的任務就是密切注視著時日的循環,從太陽出山地點到太陽落山地點,測定太陽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曆法。這一點幾乎沒有爭議。在清朝人校正的《世本八種》里,幾乎各個版本都肯定了這一點。

於是我們經過對比,《山海經•大荒南經》中「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中的「生」這個字可能是「占」的流傳中的筆誤。原文應該是「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佔十日,」這樣在所有先秦史籍中羲和的關係就理順了。下面我們來集中解決十個太陽這個千古難題。其實十個太陽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的答案早就大白天下,也許我們缺乏的是尋找,也許我們缺少認真的讀書精神,也許人們被「羿射十日」這樣的神話故事蒙蔽了幾千年。答案就明明白白寫在《山海經•大荒東經》里,當然要經過認真研讀和思索。下面我們一起來讀《山海經•大荒東經》: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山海經》研究專家,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這是第一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這是第二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這是第三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這是第四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嵍,日月所出。」這是第五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覠羝。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於烏。」這是第六、第七個太陽升起的地方。所謂扶木就是扶桑木,是十個太陽共同居住的地方。當太陽被扶桑木遮住時,古人認為是兩個太陽在交接班。這個例子最典型地表明了遠古之人孤立的觀察問題的思維特點。這裡扶桑木待考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倚天蘇門。日月所生。」這是第八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這是第九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有女和月母之國,……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這是日月升起的最北疆界。是第十個太陽升起的地方。

這樣,在《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共十個太陽,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所謂羲和佔十日,也就是羲和每天的任務就是報告太陽的行蹤。

這十個太陽原來是十個太陽升起的地點。但是你千萬別以為遠古之人也是這樣認為的,那你就大錯特錯。遠古之人就是以為一共有十個太陽。每天一個太陽出來,大家輪流值班。(點題)

產生十個太陽這個錯誤的原因是遠古之人因為思維能力還沒有今天這樣發達,他們總是孤立地看問題的。他們只看見每天有一個太陽出山,一年中先後有十個太陽從不同的地點升起。就以為一共有十個太陽。他們還沒有建立聯繫性的思考,也想不到這十個不同地點升起的太陽其實就是同一個太陽。當太陽掠過扶桑木的背後時,他們認為一日方至,而當它從扶桑木之後又出現時,他們又認為一日方出。我們不能苛求遠古之人。就像那個令人欽佩的夸父一樣,他為了弄清楚太陽究竟落山落到哪裡去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追尋奔跑的太陽,最後乾渴和過勞而死。可是後世的研究者因為無法給出解釋,就乾脆把他打入神話了之。我從來就沒有把夸父當作神話人物,而是把他當作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像大禹一樣。我相信在我國的遠古,一定有這樣的一個人為了全民的利益,為了弄清楚太陽運行規律去瘋狂地追逐太陽而獻身。 夸父才是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

運用我上面發現的方法,你們可以到《山海經•大荒西經》里去研究太陽落山的地點。當然由於中國東邊和西邊的地理不同,你會發現日月落山的地方要少了幾個。原理一樣,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如果你把我上面提出的原理運用到月亮的觀察上,遠古人的這個思維特點就更加典型了。遠古專門管觀察月亮的官叫常羲,分管上天的12個月亮。就是說羲和是管「占太陽」的官;而常羲是管「占月亮」的。一年中為什麼會有十二個月亮呢?古人是從月亮的圓缺規律發現的。屈原在《天問》中就問道:「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為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月亮為什麼死而復生?月亮有什麼好處,那隻兔子一直留戀不走開?因為一年中月亮圓缺了十二次,他們就以為一共有十二個月亮。認為每個月亮壽命只有一個月,月亮是反覆地死而復生。這就充分證明了:

遠古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之三:孤立看事物,缺乏聯繫性。

在遠古留下的傳說和有限的古籍中這樣的事例很多,可以說層出不窮。比如本系列提到的精衛填海和雉如淮都可以看到遠古之人也在努力嘗試在事物之間建立一種內在聯繫,但是畢竟在思維進化的這一階段,認識和思維能力都處於低級階段。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