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育的細節系列004:縫沙包中得到的啟示

華德福學校教育對這一點有深刻的反思。所以會有如此決斷和肯定地放棄了考核,而是展示,沒有任何評判的展示。允許孩子不完美,犯錯誤,在學習、遊戲、工作過程之中完成自我教育,這才是對內心心靈成長最合適的土壤。

撰文:2010年3月29日  配圖:pinterest

前幾天在小姨家小鷺找出了幾個沙包來和我玩。

僅僅是扔過來扔過去,小鷺都開心異常,發出響亮的歡笑聲。這樣明亮得叮噹作響的笑聲充滿了整個房間,連總是喜歡沉迷於自己世界的哥哥也被吸引了,忍不住過來看看。

回到家我就找碎布做沙包。

小鷺在一邊幫忙,挑出了一小塊天藍色比較柔軟的布請媽媽做。

小鷺在天台上玩沙子的時候,我就在一邊縫沙包。

很快沙包縫好了,可是兩隻角有很分明的菱角。握在手裡不是太舒服。

第二個沙包就選了質地更加柔軟的布,注意把角縫成橢圓的弧線。第二個沙包縫好後,我的心中被溫柔和奇思妙想充滿。僅僅是從第一個糟糕的沙包到第二個較好的沙包而已,內心卻好象已經經歷了一段童話之旅,有了更多的自信,更美滿的盼望。

整個過程都是我一個默默地一針一線地縫,小鷺時不時抬眼看看我,在她眼中第一個沙包和第二個沙包沒有分別都非常喜歡。是孩子沒有分別的愛成全了我的這一小段內心之旅。

一個疑問跳出心頭:如果這個時候有一雙批判的眼睛,我會有什麼感受呢?

感受大概會是這樣的:無論是批評還是讚美,對於我的內心圓滿的體驗來說都是打擾。從第一沙包到第二個沙包是一個完整的旅程,能看得見的是沙包的完成,但對於我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我的心靈收穫,那看不見的由於工作帶來的內心安寧滿足才是更為意義深遠的。

那麼在平時我們成年人對待孩子的玩耍(或工作),很容易忽視了孩子玩耍過程中內在的心靈建設,很容易輕率地扔出一句「真棒」或者「不對,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是多麼的打擾到了孩子。

回想反觀,我對我們家小鷺一天中總有一兩次這樣地打擾。最主要的是沒有全然的放下,沒有與道共存。

推遠看去,青春期之前的教育中的種種「考試」,無時無刻不在的「考核、評判」對於孩子內在的傷害與敗壞會有多深。我自己的童年、少年成長事實是這樣的:竭盡全力地躲避老師的目光,退出競爭行列,躲在角落裡和自己的內心共在。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成年以後我反而不太受外在評價的影響,甚至達到了我行我素、自以為是的極端,使得我用去了很長時間才懂得與問題和平共處,與外在世界與他人合作共處。最根源的恐怕就是整個童年和少年期間的學校教育,以考核代替了愛,無分別的愛,忽略了人之為人,更為本質的是心靈、精神的存在。人並非是一個多功能的機器,並非是可以以考核來確認他的質地的。

華德福學校教育對這一點有深刻的反思。所以會有如此決斷和肯定地放棄了考核,而是展示,沒有任何評判的展示。允許孩子不完美,犯錯誤,在學習、遊戲、工作過程之中完成自我教育,這才是對內心心靈成長最合適的土壤。

何止對孩子是這樣,對成年人也是一樣啊。因為成長是一生的事情。來自於他人的評判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最終走上真理之道,並因得真理而自由。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