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神話是兒童最好的哲學啟蒙讀物

我認為哲學啟蒙並不是單獨而來的,也不是對一些哲學主題概念的認識和推理,也不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孩子提出了哲學問題時的應對方案,而是一開始就不要讓孩子與精神世界隔斷。

撰文:2012年04月22日  配圖:pinterest

(這篇發表於「親近母語」《家庭學校》,應約稿趕出來的。有些粗糙。有些慚愧。又改不動了。好像目前就這狀態。內在狀態比較繁忙。想要做的太多,思慮太多。渴望更明澈的生命狀態。)

「12歲之前的孩子靠天養。」這個「天」,也可以說是「道」,或者「精神」。12歲之後,理性思辨開始出現,人類文明和哲學探究可以協助人重新尋找到道和精神。

在我的理解里,12歲之前的孩子,教育的方法一定得法「道」。人類想當然的一些願望一定得謹慎又小心。

在華德福教育中一再強調老師是什麼人比老師教什麼更為重要。這其實就是強調了教育應該法「道」的本質。打個比方說,老師是一個有著自由精神,敢於實踐自由,整個的生命狀態趨於自由的人,這個老師可能從來沒有和他的學生一起探討「自由」這個詞的哲學含義,但卻是已經在實施關於自由的哲學教育。

華德福教育特彆強調對人的不同階段發展特點的認識,《黃帝內經》對此也有類似的認識。所以在討論兒童或少年的相關問題時,我都會非常慎重地強調所論述的孩子是7歲前,還是9歲前,還是12歲前,還是14歲之後。對於12歲之前的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都應該是圖景式的(亦即故事方式)。

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學過程之中遇到的孩子們的哲學現象。在分享之前我想簡述一下華德福課程的大綱與孩子的意識發展情況。

  • 一年級是童話(最古老的一些神話故事);
  • 二年級是聖人故事,比如聖方濟的故事。佛陀的故事;
  • 三年級是創世神話(各民族的創世神話);
  • 四年級是北歐神話(冰與火);
  • 五年級是古代文明(印度、波斯、巴比倫、埃及、希臘神話、中國崑崙神話)。
  • 六年級,理性思辨出現,開始認識人類真正的歷史。

若要說對於孩子的哲學教育,我認為華德福的課程是貫穿始終的。課程里這些人類歷經千百年依然活潑永存的神話故事裡含有豐富和深厚的哲學種子。卻並沒有結論。彷彿是一片虛無混沌中蘊含了一切的可能性。這些種子是活的,能生長的,它會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而成長,會讓這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看到這枚種子的不同面向與深度。

華德福幼兒園每學期會有一場以上的偶戲。以偶戲《風雪婆婆》為例子談談我觀察到的現象。看偶戲時,7歲前的孩子眼睛都會睜得大大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厭倦。看完之後,在沒有任何提問的情況下,五六歲以上的孩子,無論男孩女孩,自然就會說,我要做金姑娘,不要做臟姑娘。五歲以下的孩子就不會發表任何評論性或感想性的話語,頂多會複述一些故事中的情節。而成年人看了就會特別的感觸,這種輕手輕腳的溫暖的故事方式讓人一下領悟到生命中的深刻哲理。作為成年人的我,我時常都能感受到這種溫暖方式講述的這個故事攜帶著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靈的深處,引領我的心情和成長方向。那麼,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受到類似這樣故事的滋養,一直到他12歲,思考開始出現,他是否就會自己去探尋心中的好奇與困惑,從而走向終生有興趣探尋哲學的人生旅程?

就我這個成年人來說,當我在系統了解古文明時,印度、波斯、埃及對人的精神與身體,黑暗與光明的種種神話,使得我的哲學思辨達到了空前的活躍。最終沒有答案,甚至也沒有權威的故事版本,世界彷彿被打開,各種神秘散發著強大的吸引力,使得我強烈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竟是如此尊貴又如此卑微的奇妙。那麼,11歲的孩子們去經歷這些古文明神話的時候,心靈和思考力會出現些什麼圖景呢?

我遇到的五年級孩子最渴望討論的是:有沒有神?有沒有靈魂或鬼?北歐神話里的奧丁和上帝究竟有什麼關係?波斯神話里的阿胡拉和印度神話里梵天誰最更先出現,為什麼?女媧和夏娃是怎麼回事情?我教他們閱讀寫作課時,帶領他們學習《小妖精的集市》一起探討友情的堅守與對物質的貪戀等問題,共讀《毛毛》一起探討時間、財富與情感。孩子們出其不意的領悟,總讓我震動。我深信是從一年級以來這樣的課程安排對孩子們有了最滋養的哲學啟蒙。

這個五年級的孩子到六年級的時候,我成為他們的主班老師,和他們有更親密的關係,發現他們不僅僅在同學中間討論這些問題,開始用詩作思考「恐懼」、「幸福」和「色彩」是什麼。雖然他們的思考和語言都還很不成熟,但是可以看到他們有開闊的視野和個性紛呈的哲學思考。我的觀察是:這些思考並不是靠哲學概念滋養出的,是前面多年的浸潤,等到理性思維成熟,老師一引導,就自然呈現了出來。做這些哲理探討的孩子中,有些是閱讀量很少的,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深度思考,他們的內在似乎有一股天然的生機,所有大哲學家探討過的問題似乎在他們的本身中就理所當然地懂得。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