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如何邁向自由之旅——我的華德福教學實踐與思考之一

編者註:感謝文冰老師給予HiWaldorf.com的信任,授權我們以專欄的形式分享她在一線的觀察、思考,希望這些鮮活的文字,可以為成長路上的家長和老師們帶來啟發。

撰文:2012年09月09日  配圖:pinterest

1:自由的含義

自由這個詞似乎用濫了。但在我的詞典里這仍然是一個能貼切表達一種生命成長狀態的辭彙。

在”絲綢之路”的途中,再次看到伏羲女媧蛇尾交纏圖,一人手中持規一人手中持矩。對著這「規」和「矩」心境頗不平靜,為什麼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呢?第一次看到這幅圖是在印度國家博物館。印度修苦行者要遵循各種戒律最後才能修成正果。戒律或者規矩意味著什麼呢?

華德福教育勾勒出了一幅閃爍著理想光輝的藍圖:

帶著崇敬接納孩子

帶著愛護送他們

邁向自由之旅

那麼,這個自由之旅意味著什麼呢?通過怎樣途徑才能邁向呢?就其身、心、靈來說要作好哪些準備才算得上邁向了自由之旅呢?

五六年沒有摸毛筆了。當我再次握起毛筆時,我很驚訝竟然依然可以比較自在地書寫,並在書寫過程中體會到某種程度的自由,這一刻我非常感謝父親在我小時候讓我練習了書法。雖然只有五六年時間隨心所欲地臨柳公權而已。練習的過程有時候非常單調和枯燥,而且必須忍受自己很多年裡寫出來的字都是醜陋模樣的那種挫敗感。但真正的自由只在規矩和漫長的練習之後。

看房龍的《太平洋故事》,在談到西班牙帝國時,其中有句閑筆,他說:「有些天生的智者不用正規教育也能生活得很好,而不那麼幸運的人則必須爭取一切可能得到的教育機會;同樣,一個天才可以在生活中自成一格,而其他人則最好恪守成規。」我一下就笑了,這正和我在教育實踐中體會到的一樣。我認識兩三個特別的孩子,雖說不上天才,但他們就是那種可以自成一格,所謂正規教育對他們的生活並不能起到影響作用的那類人。同時,我也看到普遍的孩子,他們還是需要「規規矩矩」的教育。各按其時,在7歲前的孩子如果不讓他玩充分,其活力就是不夠;12歲之後,思考和視野不闊,深度不夠,他就不可能有卓越的人生。

在我認識的家長中有不少人認為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所以選擇了華德福教育。他們認為因為華德福教育不考試,不題海戰術,孩子更能健康快樂。但如何來看待快樂呢?快樂就是每天輕輕鬆鬆,無憂無慮么?身體又結實,這樣就是健康的么?那麼他的心靈呢?是否豐富開放呢?精神是否清晰、敏銳,堅定呢?如何樣的教育過程才能讓一個孩子的心靈豐富,精神清晰敏銳?沒有藝術的繁複練習,沒有數理化文史哲的思辨磨練,怎麼會有身心靈的健康呢?

沒有竭盡全力的人生,真的會領悟快樂么?

所以,我對我的家長說,我作為家長,我對我孩子的教育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在她的天賦之內,竭盡全力,追求卓越的人生。那種死背訊息,反覆考試固然是不明智的,但是僅僅是它提出了要求這一點也給年輕的孩子們提供某種可能,所以我們也能目睹,考試製度之下依然有眾多的優秀者出現。

然後看吳梅的博客,說一朋友的孩子,從來沒有玩過,被焦慮的媽媽安排好了所有的學習時間,甚至挨過打,結果卻是所有信奉自由養育孩子的朋友中最陽光優秀的孩子。哈哈。我笑了。其實在這個暑假我已經是第三次聽到自由放養孩子的人士談論同樣現象問題了。有孩子到高中的人士已經後悔自己沒有要求的教育了。

我見過把學數學當成樂趣,認為寫作比任何玩耍都過癮的孩子,這些孩子在有段時間曾非常的不自由,被要求工作學習,反反覆復,只是在掌握了其中的技巧,能熟練運用數字和文字之後,才開始感到自由與快樂的。我也見過,從沒有被嚴格要求,自由放養,無憂無慮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到無聊和空虛,還有隱隱的自卑和無力,甚至影響到他們對他人和做事的態度。

放在成年人也是同樣成立。對自己沒有要求,無論是感情還是精神成長,最終都不得「自由」。不是被放縱本身枷鎖,就是被物質羈絆,最終對人生失去了激情。

所以,要如何護送,孩子才會邁向真正的自由之旅呢?這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有那麼一段時間,作為引領者要以自己清晰的意志與人性的懶惰、虛榮、貪圖安逸作鬥爭,這個過程一點都不浪漫,它需要清明的智慧的愛。它需要漫長的堅持和不怕犯錯誤。同時也正因為此,教育這東西才變得人生百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One comment

  1. 1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