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感谢文冰老师给予HiWaldorf.com的信任,授权我们以专栏的形式分享她在一线的观察、思考,希望这些鲜活的文字,可以为成长路上的家长和老师们带来启发。
撰文:2012年09月09日 配图:pinterest
1:自由的含义
自由这个词似乎用滥了。但在我的词典里这仍然是一个能贴切表达一种生命成长状态的词汇。
在”丝绸之路”的途中,再次看到伏羲女娲蛇尾交缠图,一人手中持规一人手中持矩。对着这“规”和“矩”心境颇不平静,为什么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呢?第一次看到这幅图是在印度国家博物馆。印度修苦行者要遵循各种戒律最后才能修成正果。戒律或者规矩意味着什么呢?
华德福教育勾勒出了一幅闪烁着理想光辉的蓝图:
带着崇敬接纳孩子
带着爱护送他们
迈向自由之旅
那么,这个自由之旅意味着什么呢?通过怎样途径才能迈向呢?就其身、心、灵来说要作好哪些准备才算得上迈向了自由之旅呢?
五六年没有摸毛笔了。当我再次握起毛笔时,我很惊讶竟然依然可以比较自在地书写,并在书写过程中体会到某种程度的自由,这一刻我非常感谢父亲在我小时候让我练习了书法。虽然只有五六年时间随心所欲地临柳公权而已。练习的过程有时候非常单调和枯燥,而且必须忍受自己很多年里写出来的字都是丑陋模样的那种挫败感。但真正的自由只在规矩和漫长的练习之后。
看房龙的《太平洋故事》,在谈到西班牙帝国时,其中有句闲笔,他说:“有些天生的智者不用正规教育也能生活得很好,而不那么幸运的人则必须争取一切可能得到的教育机会;同样,一个天才可以在生活中自成一格,而其他人则最好恪守成规。”我一下就笑了,这正和我在教育实践中体会到的一样。我认识两三个特别的孩子,虽说不上天才,但他们就是那种可以自成一格,所谓正规教育对他们的生活并不能起到影响作用的那类人。同时,我也看到普遍的孩子,他们还是需要“规规矩矩”的教育。各按其时,在7岁前的孩子如果不让他玩充分,其活力就是不够;12岁之后,思考和视野不阔,深度不够,他就不可能有卓越的人生。
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不少人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所以选择了华德福教育。他们认为因为华德福教育不考试,不题海战术,孩子更能健康快乐。但如何来看待快乐呢?快乐就是每天轻轻松松,无忧无虑么?身体又结实,这样就是健康的么?那么他的心灵呢?是否丰富开放呢?精神是否清晰、敏锐,坚定呢?如何样的教育过程才能让一个孩子的心灵丰富,精神清晰敏锐?没有艺术的繁复练习,没有数理化文史哲的思辨磨练,怎么会有身心灵的健康呢?
没有竭尽全力的人生,真的会领悟快乐么?
所以,我对我的家长说,我作为家长,我对我孩子的教育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在她的天赋之内,竭尽全力,追求卓越的人生。那种死背讯息,反复考试固然是不明智的,但是仅仅是它提出了要求这一点也给年轻的孩子们提供某种可能,所以我们也能目睹,考试制度之下依然有众多的优秀者出现。
然后看吴梅的博客,说一朋友的孩子,从来没有玩过,被焦虑的妈妈安排好了所有的学习时间,甚至挨过打,结果却是所有信奉自由养育孩子的朋友中最阳光优秀的孩子。哈哈。我笑了。其实在这个暑假我已经是第三次听到自由放养孩子的人士谈论同样现象问题了。有孩子到高中的人士已经后悔自己没有要求的教育了。
我见过把学数学当成乐趣,认为写作比任何玩耍都过瘾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有段时间曾非常的不自由,被要求工作学习,反反复复,只是在掌握了其中的技巧,能熟练运用数字和文字之后,才开始感到自由与快乐的。我也见过,从没有被严格要求,自由放养,无忧无虑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到无聊和空虚,还有隐隐的自卑和无力,甚至影响到他们对他人和做事的态度。
放在成年人也是同样成立。对自己没有要求,无论是感情还是精神成长,最终都不得“自由”。不是被放纵本身枷锁,就是被物质羁绊,最终对人生失去了激情。
所以,要如何护送,孩子才会迈向真正的自由之旅呢?这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有那么一段时间,作为引领者要以自己清晰的意志与人性的懒惰、虚荣、贪图安逸作斗争,这个过程一点都不浪漫,它需要清明的智慧的爱。它需要漫长的坚持和不怕犯错误。同时也正因为此,教育这东西才变得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太同意吴老师的观点了!自由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没有追求。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天赋,同时也要协助他更好的去发挥发展,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