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用生命,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專訪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張純淑老師

編者注:無意中發現了《人籟》(網站)——極具價值的人文評論雜誌,然後看到了他們在十年前(2004年)對張純淑老師做的專訪,至今讀來,仍受啟發和鼓舞,故整理轉發到此,為保持原文完整,僅作繁簡轉換及部分標點調整,以供家長和教師閱讀。

文章源:《人籟》第007期  張純淑口述、編輯部整理

「成長只有一次!」

為了這句話,不少父母辭去工作專心育兒、費盡心思為孩子選擇「好」學校、甚至舉家移民、努力打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這位十九歲當老師、三十歲辦幼兒園、四十歲重新學教育、五十歲創辦台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華德福學校、許下「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美麗諾言的張校長說:

孩子要的不多,以「生命」對待「生命」,如此而已。

第一次當老師,孩子走入我的生命

我十九歲就當老師了。很興奮喔!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準備:我要和孩子說什麼話、怎麼帶他們……。先到學校看環境後,我覺得校園有大樹還不夠,教室前面要有花圃,可以種小花小草。上學第一天,我告訴孩子,我們不做早自習,大家明天把家裡的小鏟子帶來,我們一起來翻土種花。教務主任說:「你是新來的喔!這是工友做的事,不用你們做。」我當時聽不懂他真正的意思,還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己做。」

第二天換校長來講:「你是新來的喔?主任昨天有講,這是工友做的事。現在應該要進教室早自習。」我當老師時鬧過很多笑話。這是第一個。後來,一學期後,還是只有我們班有花園,別班都沒有。其他的「笑話」像是:我會問學校「可不可以一班班分別遠足,不要全校一起去遠足?」「不能一整天都去爬山嗎?」這些都被大家當作是笑話呢!

我當時的想法和作法,到現在還是很多人不能接受,他們覺得我們讓孩子做「不該做的事」,而該做的事卻沒有做。但在那幾年裡,我是個非常快樂的老師,我常在禮拜天帶孩子們去爬山,鄉下孩子有許多家裡是打漁或種田的,我和他們學到香菇怎麼種、什麼魚怎麼煮、什麼是芋仔番薯……。那時家長對老師非常信任且尊敬,我像個大孩子般,和孩子玩在一起,於是我並沒有真正被綁在老師的模樣裡面。我帶的這班孩子,到現在我們都還有聯絡。

陪孩子成長,讓大人再次經歷童年

不論是當老師,或是當父母,其實都是讓自己「重新經歷一次童年」的寶貴機會。許多大人,都遺忘了自己的童年。也許是不去想、也許是覺得想也沒用,但是,當你成為孩子的父母或老師時,孩子就在你面前活生生地長大,也讓你重新走過一次童年。遺忘自己童年的大人,是無法好好陪伴孩子成長的。許多大人都一味地要「給」孩子很多東西,卻忘了滿足孩子真正的需求,也無法真正了解孩子。此時大人所給的,往往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雖然,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如大人,無法精確地說出他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大人只要真正用心,並且不斷累積和孩子互動的經驗,就不怕做不成好父母。

例如,現在的孩子把「無聊」掛在嘴上,大人也許會覺得孩子是在偷懶,但其實他是失去了對生活的期待。我們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常在班上「挑撥離間」、甚至偷拿姐姐的東西送同學、討好同學,而成為一個在家裡和學校都不受歡迎的孩子。但當我們用心去看他的狀況時,會發現他這樣做,其實是因為被愛得不夠,而缺乏安全感。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