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明創造者們他們相信神,仰望神,但不迷。有一種難得的「腳踏實地」精神。
作者:吳文冰
首發:玄鳥書屋(公眾號)
向誰祈禱?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會有一種莫名的確信與勇氣。
比如說孔子吧。他清清楚楚表明:「禱於天」。同時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尤其是後一句痛刺當今現實。沒有一部部典籍讀過去,空有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生活。不學,無術,各種觀點創新不過是瞎扯。這是一種「禱於天」同時又「腳踏實地」的精神。
最近,特別對「腳踏實地」四個字感慨。
鹽野七生在「文藝復興的故事」系列中指出了「文藝復興」的本質——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慾望爆發,「信而不迷者」們發起的一場精神運動。鹽野七生在50年如一日的研究創作中回答了那個「向誰祈禱」的問題。這些文明創造者們他們相信神,仰望神,但不迷。有一種難得的「腳踏實地」精神。有個有趣的事情,讀著文藝復興故事,眼前時常浮現出孔子。孔子就是「信而不迷者」啊。雖然時間相差了一千多年。
鹽野七生寫馬基雅維利時,一再提到洛倫佐、馬基雅維利有出人意料的腳踏實地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個時期的人們,從高官貴族學者藝術家到市民都重視腳踏實地閱讀古代典籍,認為典籍可以幫助人認識自我。馬基雅維利的父親,一個無名的律政人,有一個藏書單,基本上都是古代典籍。這讓人想起比這更早一千五百年前,孔子老老實實去向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請教。這一脈相承的腳踏實地精神回答了這個向誰祈禱的問題。
祈禱,同時腳踏實地。
讀鹽野七生的書,會感受到一股堅定流動著的信念——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在物質之外那更本質的存在。信而不迷。
純粹的物質主義,無神論,簡直就是胡扯。
信而沉溺,失去了腳踏實地的探索精神,基本等於寄生者吧。
開展玄鳥書屋自主教育這兩年來,有兩位研究者是我要真誠致謝的。
一位是彩蝶計劃的王奎丁,丁丁。一位是《中國故事》重述者一葦老師。
其實兩位研究者我都沒有見過面。和丁丁有微信聯絡,和一葦老師是完全沒有聯繫。但不妨礙我把她們當成靈魂夥伴。
她們兩位所做的工作,曾經是我的夢想。年輕時有一段時間我也在收集故事,在做一些相關的研究,那是一件相當艱苦繁瑣的工作,同時為了養活自己,最終沒有堅持下去。
後來發現丁丁在做這份需要有足夠熱情和勇氣的事情,佩服之極。而且她的研究一直圍繞著「向誰祈禱」的問題層層深入。
再後來發現一位叫一葦的小學老師重述了那些經典民間故事,一篇篇讀下去,感嘆一葦老師的用功之深。據說她用了十年收集整理重述。其實我覺得能用十年做出來已經相當奇蹟了。果然,原來這是對她愛人的一個承諾。因為有這份信念,所以才能克服這巨大的繁瑣的工作量。她與《中國故事》重述已經是一篇精彩的「信而不迷」「腳踏實地」的民間傳說。
丁丁對節日慶典以及故事的研究我都細細地研習了。這姑娘是把自己的生活生命都浸潤進去了,對她講故事的能量更是由衷敬佩,並悄悄學習,然而還是因為不夠專註,我這個口頭故事的傳承還在初級階段。是啊,一個故事需要練習100遍才夠激活故事裡全部的能量,就像我們需要一百遍地誦讀四書經典一樣。我把民間口頭故事中的精華等同於四書經典。差別在於一個敘述語言表達,一個用故事和口頭藝術表達。
在第一年的冬天帶著孩子們聽《尋太陽》然後幾個孩子一起把這個故事畫出來,印成了一個小繪本。並在《冬至》這天由孩子們自己演紙影。
第二年的冬天帶著孩子們聽《金雀》,一起做紙影,第二學期大孩子們在大暴雨後的下午在戶外演出了情景戲劇《金雀》。
這民間的故事裡頭蘊含著一個樸實的信念,相信「天」「神」,祈禱於天,又腳踏實地出發去尋找,翻山越嶺,保持忠誠與善良,遇魔遇鬼永不放棄,終於用自己的力量尋找到了光明與幸福。
這是民間一群「信而不迷」者的故事。尤其是故事中那腳踏實地的精神總是深深打動我,感受到那永恆之愛的懷抱,心充滿了平靜喜悅。
願故事裡那尋找太陽尋找幸福的精神能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田。
甚至相信一個人心底里有這麼幾個故事打底,然後出發去這世間旅行,就不會走岔了。
艾姿碧塔在她的《藝術童年》里有一個細節,說奶奶給她一遍遍重複講的格林童話滋養了她一生,是她後來成為兒童文學家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所以,每次面對一堆堆的故事書時,不免懷疑,是不是太多了,如果一個經典的故事沒有重複夠多遍,故事裡的能量能激活嗎?
通過和彩蝶計劃這兩三年的熟悉,可以確定丁丁也是一位「信而不迷」的腳踏實地的研究工作者,像孔子,像鹽野七生,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探索者們一樣。
我從彩蝶計劃的研究中受益良多。在此致以誠摯的敬意。
一葦老師重述的《中國故事》一出版就買了。從此之後,孩子們的生日故事,就直接在這本書中選了。有一個故事一共講了三次,那就是《范丹學佛》。其中「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精神就是「信而不迷」的精神。即便是最搞笑的故事,也傳達著這樣堅定的信念,信,但不迷。每次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彷彿一葦老師在某處微笑著看著我和我的孩子們。每每在心裡默念:「嗯,謝謝您啊,一葦老師,辛苦啦!」
想一想做一葦老師的學生真是幸運啊,大約這些故事他們都聽過吧。
盧安克說,教育者要自己做研究。一葦老師就是一個自己做研究的典範。十年的深情啊,致以怎樣誠摯的敬意都不為過。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書也出得相當漂亮。這位出版者塗塗其實十多年前在北京見過兩次,不知道他是否對我還有印象。當年他和女朋友經常到潘家園淘書,那架勢任性得很,淘到了很多寶貝,後來還重版了好多老藝術家的作品。他把一葦老師《中國故事》出得有情有味,精緻用心對得起一葦老師這十年。
這本書我覺得家有五年級以下的父母都該備一本。我可是一買就30多本,每個孩子人手一本,孩子長大了還可以把這些故事講給下一代聽,功德無量。就像《論語》只有一遍遍讀過才知道其中的能量,只有一遍遍講過《中國故事》中的故事才能領會民間的故事裡的樂觀堅韌,「信而不迷」的勇敢。而且一葦老師重述得真的很好。
孔子,鹽野七生,彩蝶計劃的丁丁,《中國故事》重述者一葦,與文藝復興精神,他們似乎相隔著時空,互不相干,其實她們一脈相承,「信而不迷」「腳踏實地」,正是她們的精神和工作激勵啟發了我,讓我也有了決心要腳踏實地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