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的周公廟上寫著:「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不知古,不足以論道;不知祖,不可以開來。」身為教師,更需要了解尊敬我們的祖先,才能擔當起為人師表的重任。
撰文:2016年4月7日 首發:博客
原計劃4月10日我們班去惠陽的「田園邦耕讀學苑」上農耕課一周,由於天氣原因,提前到4月7日出行,再加上清明慶典和放假耽誤了2天。於是,我就把數學版塊延長了一周,變成四周的教學時間。
做好事
學期初得知幼兒園需要一些樹樁來做梅花樁,我主動申請讓我們班的孩子鋸木頭。我們累計用了約4節課的時間把橄欖樹的樹榦鋸成一段段的。有些樹榦很粗,有的鋸子不夠鋒利,第一次鋸,雖然大部分孩子幹得很投入,但也有個別孩子很快就沒有熱情了。
他們嚷嚷著,「為什麼要我們班來鋸木頭?又不給我們錢。」「學校需要的東西,我們都交了學費,應該請人來鋸。」
我在課堂上解釋了為什麼要為學校做這些事的原因,也略微提了僅僅依靠學費無法完全支付學校運營的所有開支,還介紹了我們如此美麗的校園的建成是由於許多家長無償地奉獻而來的。後來,我覺得僅僅靠我說,還不夠,我想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真實想法。於是,我先給孩子們聽寫:
幼兒園需要許多木樁,我們把樹榦鋸成一段段的。周一下午從2點20分干到3點45分,我們不停地鋸了( )小時( )分鐘,周二上午我們又據了大約20分鐘。有的同學認為出了那麼多的力氣,又不付給我們錢,吃虧了。我的觀點是,……
後面由每個孩子講述一下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孩子們說,「我喜歡鋸木頭,不覺得吃虧。」「幼兒園的家長幫助過我,我幫他們鋸木頭是應該的。」「可以幫忙鋸木頭,就是以後要讓我們去幼兒園玩玩。」……
我和幼兒園老師說了,梅花樁做好後,我們班的孩子可以去玩。
3月31日,學校需要把小路旁的瓦片搬到附近的屋頂上,我請班上的孩子再次幫忙。這天下午天氣較熱,我們排成一列,相互傳遞著瓦片,瓦片又重又臟,手髒了,衣服也髒了。我們勞動了一個小時,後來有的孩子說渴,有的說累,我也快堅持不住了,但沒有一個孩子抱怨為什麼要我們來搬瓦片。
孩子們邊傳遞瓦片邊說話,「老闆,來貨了。」「老闆娘,接貨。」「嘟嘟,快遞到了。」他們樂此不疲。這其中也有互相配合的,「**,快接住。」「***,不要玩了。貨來了。」平日十分調皮的男孩子,干起活來可一點也沒偷懶。
和他們一起幹活我很開心,看到他們滿頭大汗,我的目的達到了。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而且全班一起勞動也能加強孩子的集體參與感。
華德福教育認為三年級的孩子通過全班一起勞動,「主課老師幫助孩子們,讓他們從最初的與世界之間的分離感,慢慢轉變成一種自己是為這個世界負責的感覺。……孩子們應當有一種強烈的班級的團結感,一種關於『我們』的體驗。」
31日下午全班打掃衛生。室外衛生有家長來督促,室內衛生沒有家長來,我就在那裡大呼小叫的:「把柜子搬開,柜子下面要清潔。」「**拿掃帚把這裡的垃圾掃一下。」「**,把柜子後面拖一下。」「把桌子搬回原處。」事後我想,是否應該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先列個清單,讓孩子們討論分工,組長最後檢查。平時的衛生工作比較簡單,到了周五打掃的內容會多一些。如果沒有成人督促,就比較混亂,拖延的時間較長。而且我們值日組的組長輪流當,有的組長很難管理自己的組員,組員不願聽從他的分配。
打掃完衛生,最後有4個孩子因為之前幾次作業沒有按時完成,我帶著他們在校園裡撿垃圾。其中3位孩子撿垃圾的認真態度,深深讓我感動。溪流里的垃圾撿起來不方便,我說讓男孩子下去撿,可是這位女孩毫不猶豫地就跳下去把2個塑料瓶撿起來了。有些垃圾在一個樓梯的下面,一位男孩子彎腰弓背的鑽進去,還高興地說:「這裡有好多垃圾啊!」還有一位男孩,我說你可以回家了,他意猶未盡似的,還繼續撿。有一個孩子撿垃圾三心二意,我只好將剩下的最後一段路程上的垃圾,請他一個人繼續撿。
第二天就是清明節慶典,把校園裡的塑料垃圾撿起來,也是在為校園清潔盡一份力量。
竹筒飯
這個月,由於周三下午總是下雨,無法在戶外長時間活動,我們全班一起做木工。花了四個下午,孩子們的木頭筷子終於完成了。他們迫不及待地用自己親手作的筷子吃飯。看孩子們做木工時的狀態,很好玩。有的孩子悶頭削木頭,沒有注意觀察,把筷子削得變了樣。有個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是慢吞吞的,可是做起筷子卻非常起勁,我覺得已經打磨得足夠光滑了,他還是不滿意,繼續用砂紙磨啊磨,並不時地問我:「吳老師,你看我的筷子光滑嗎?」我認真地摸了他的筷子說:「太光滑了,還沒有見過這麼光滑的筷子。」孩子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臉。
非常遺憾的是,四月份後庄老師就不能帶我們班的木工課了。
一個月前我看到庄老師做竹筒飯,還吃到香噴噴的竹筒飯,就一直期盼著他能帶我們班的孩子做一次。3月的最後一周,正好筷子完工,沒有下雨,又是最後一次給我們班上課,我邀請庄老師帶孩子們做竹筒飯。
29日下午放學後,我們組織孩子們砍竹子,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清洗乾淨。30日午餐後,孩子們立即行動。有人運瓦片搭爐灶,有人搬桌子。庄老師把竹筒鋸個口,孩子們把準備好的米填進竹筒里,他們又去撿了許多的筍殼來燒火,忙碌了約1個半小時,竹筒飯做好了!吃著沾上柴火和竹子味的米飯,孩子們一個勁地說:「好吃!好吃!太好吃了!」邊吃還惦記著父母:「能不能帶回家給我媽媽嘗嘗?」
給孩子上這樣的課程,事先的準備很重要,結束後的收拾也不可缺少。4月1 日節慶的冷餐會結束後,在家長的協助下,我們終於把場地恢復成原樣。
搬動桌椅
去年六月我們搬回學校後,有一段時間,每天晨圈時間我們都要搬桌椅騰場地,後來實在太麻煩又浪費,就放棄了。瑞士來的指導老師Roland覺得,這件事從表面上看是在搬動桌椅,其實是在鍛煉孩子的身體意志,通過身體的活動喚醒孩子,是用身體來學習的一種方式。
於是我們又開始搬桌椅,為了減少搬動過程中產生的噪音,這次我想出一個「妙計」,發出一個噪音就數一下,看看是否每天的噪音可以逐漸減少。第一天發出了28次噪音,第二天18次。在數數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互相提醒「輕一點」,也會主動幫助同學搬桌椅。
起初兩周只計算桌子摩擦地面的聲音,最近兩周,任何聲音都包括在內,如說話聲。有的孩子搬動桌椅發出聲音時,被別的孩子埋怨,埋怨聲也一起計數。很快,孩子意識到了埋怨沒有用,還增添了更多的雜訊。現在每天搬桌椅時產生的噪音很少超過30次,一旦超過了,我會讓孩子們重新搬一次。
這樣的練習也是為其它課程做準備,春季廣州的天氣陰雨天多,原來在戶外進行的英語教學活動,現在需要在教室里做了。
Roland老師說,主課的清晰結構很重要,但在結構之中也需要一些變動,比如面對黑板吹笛子,可以變換為面對著教室後面吹。他給全班做了一次示範教學,把椅子轉變方向,站在椅子上,跳下來,坐下,然後開始吹笛子。第二天我也如法炮製,站在椅子上金雞獨立,但感覺這不是出於我自己的真實意願,只是模仿而已。後來就改為搬動桌椅,全班圍成一圈吹笛子。
十幾年前,我曾經在英國的一所華德福學校觀摩三年級的主課,老師不停地變換花樣,最後孩子們都站在課桌上。我十分不喜歡這種教學方式,變換花樣是吸引了孩子,也活動了身體,但我感覺是讓孩子越來越興奮越來越激動。
什麼樣的形式變換是恰到好處的,還需要老師對自身和班級的把握。
我們從一年級開學堅持至今,每天主課安靜2分鐘,Roland 老師建議在安靜時,我可以故意發出一點聲音,比如扔一樣東西在地上,過後問孩子聽到什麼聲音?而我覺得,安靜就是安靜,我們每天早上安靜時,可以聽到隔壁班級的唱歌或讀書聲,聽到樓下低年級孩子在做晨圈的聲響,有時還能聽到風聲、雨聲與鳥兒的啼鳴。我故意去製造聲音吸引孩子注意力,就有些多餘了。
原本是安靜之後晨頌,根據Roland老師的建議做了調整,現在是吹笛子之前晨頌,新聞分享後安靜2分鐘,然後有5分鐘的時間上洗手間、喝水。
目前主課的時間安排為:
- 8:15-8:30 畫圖騰;
- 8:30-8:45 搬桌椅、晨頌、吹笛子;
- 8:45-9:10 吟誦《千家詩》、讀《道德經》與《小古文》;
- 9:10-9:20 新聞分享;
- 9:20-9:27 安靜2分鐘、上洗手間;
- 9:27-10:10 語文∕數學版塊的教學。
這只是大致的時間安排。每天的小練習,原本是五至十分鐘,看到孩子們那麼喜歡畫圖騰,慢慢就延長到了將近15分鐘。
有時分享的內容較多,有時為了節日慶典做準備,3月份最後一周的數學版塊內容,通常要到九點四十分才能開始。
Roland老師在另一班級觀察,他們做完45分鐘的晨圈活動後,坐下來進行一個多小時的學習。Roland老師仍然認為坐的時間長了,有個別男孩坐不住。他也覺得我們班孩子主課時間坐的太長。
我在英國一所華德福學校的三年級課堂上看到,2個小時的主課,沒有晨圈,只是起立晨頌和吹笛子,其它時間都是坐著的。在加拿大的一所華德福學校的三年級班上,主課中也只是站起來圍著桌椅拉個圈,做了五分鐘的一個律動。我們班上是有個別男孩子有點坐不住,但我覺得為了個別孩子,全班需要時常站起來活動嗎?有時孩子坐不住,是從一上課時就這樣,倒不一定是因為坐久了。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需要符合孩子的天性,是否也需要引導孩子安靜地坐著學習?
班上有2個孩子基本上不參與吹笛子,Roland老師建議,可以讓他們用鼓或其它東西打拍子,這樣也能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於是,每次班上孩子吹笛時,那2個孩子就打拍子。
我很感謝Roland老師給出的這些建議,感謝他上的示範課。他上課時的肢體語言和表情,是我望塵莫及的。
梨花風起正清明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西方的復活節是3月27日,雖然時間上差別幾天,但都是春天的節日。然而節日的背後卻「是中西文化和西方文化內部重大的思想分流。簡而言之,從2500年前開始,當中國人從巫俗信仰體系,走到人間祭拜祖先開始,中西文化就在『信不信一個神』的大前提下分道揚鑣了。此後的幾十個世紀,西方社會一直處在宗教、上帝以及上帝的愛子和信使之間辯論爭戰流血的過程。中國人則心無旁騖地將命運和對未知世界的認知交給一個模糊的『天』,將敬意放在血脈親情之間。回觀中國的歷史,幾乎沒有一場戰爭,沒有一次掠奪,是基於宗教的名義。中國人在世俗世界的沉浸,以及對於生活詩意化的嚮往,替代了西方人在追求生命終止後接受末日審判的肅敬和虔誠。」(來自網上逸之風多元文化工作室博客)
中國人把祖先崇拜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而西方人則是敬拜獨一無二的至高神——上帝。一位朋友皈依了基督教,他的母親去世,按照傳統的習俗是要行跪拜禮的,而作為基督徒除了上帝,不能跪拜任何人,他非常矛盾。當年教皇的特使和康熙皇帝的爭執,就集中在是否允許祖先崇拜上,康熙皇帝堅持「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克魯孔(F. R. Kluckohn)和史裘德貝克(F. L. Strodtbeck)在其專門研究價值取向變化的著作中,就曾以中國為『過去取向』的代表,且認為這種以過去為第一優先取向的價值觀最明顯的表現在祖先崇拜和很強的家族傳統上。故林語堂博士將祖先崇拜視為做中國人基本的一部分,是對過去的崇敬與聯繫,是源遠流長的家族系統的具體表現,因此更是中國人生存的動機。所以想要改進中國人生活的全部,廢除祖先崇拜,這不僅違反中國傳統精神,也違反中國人的民族性。」(來自網上《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及其意義》)
當我在準備清明節節慶時,讀到這些內容,結合前段時間對中西文化的思考,更加感覺到中西文明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中國人由祖先崇拜演變出來儒家的忠孝倫理,幾乎支配了中國人的日常行為規範。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節日的美,是由無數的唐詩宋詞歷史篇賦所構建的趣意王國,是隨著自然的節令歌舞載之的。西方節日的精神,則有力地投射著無上權威的造物主的戒律和警醒。」
歐陽老師帶著孩子們反覆吟誦「清明時節雨紛紛……」,以及:「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4月1日上午,全校舉行了清明節的慶典活動。祭祀祖先是節日的靈魂部分,由LJ老師精心準備和布置,祭祀人員身穿黑色傳統禮服,供桌上擺放著各種供品。大約半個小時的祭祀過程,全校的孩子和家長一直保持著安靜肅穆的氣氛。
華德福教育的創辦人施泰納先生認為東方國家的傳統生活很重視儀式,而「基督教遵循相反的原則,沒有習俗,把觀念強加給人民。結果是我們社會生活沒有形式。從完全忽視能把人聯繫一起的儀式開始,漸漸拒絕象徵性的表達更高真理的形式,這是人類發展中的一個巨大損失。……神聖古老的儀式是最高智慧的象徵,……現代文明必須恢復已失去的儀式,它必須學習怎樣給內在生活一種外在的表達。」
慶幸的是我們還保留著古代祭祀的傳統,讓我們內心對祖先的感恩和崇敬通過適當的儀式表達出來。
河南洛陽的周公廟上寫著:「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不知古,不足以論道;不知祖,不可以開來。」身為教師,更需要了解尊敬我們的祖先,才能擔當起為人師表的重任。
我和這光芒相愛了
一年級時,曉芳老師既是我們班的家長也是手工老師。去年7月我們班去從化2天,回來後特別邀請她和孩子們分享觀察到的植物。最近她讀了《筆記大自然》一書,開始嘗試做自然筆記。我請她來帶孩子認識幾種校園裡常見的植物,我想一節課孩子們能認識三、四種植物就不錯了。沒有想到她給每個孩子的手上貼一個植物名稱,全班18個孩子,加上我和歐陽老師,一下子就和20種植物會面了。曉芳老師還介紹了每種植物的藥用價值和趣聞。回到教室,每個孩子憑著記憶畫出自己的植物,並在一旁寫上觀察地點和時間。
第二天的主輔課上,跑完步,孩子們分二組,一組回顧昨天認識的植物朋友,一組鋸木頭。我發現孩子們對植物觀察興趣盎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比我認得還多,告訴我「三葉鬼針草可以治療感冒和嗓子疼。」「滴水觀音是假芋頭,長得和芋頭很像,但不能吃。」「吳老師,這是一點紅。」我對野菜最感興趣,遇到能吃的龍葵,就不停地採摘,放進晚餐的麵條里。孩子們告訴我:「龍葵也叫黑天天。」明明是開白花的野菜,為什麼叫黑天天?我覺得很有意思。
曉芳老師為我開了2次「小灶」,帶我走進花草世界。雖然校園就在山谷里,每日里滿目所見皆是綠色,我卻叫不出幾種植物的名稱。當曉芳老師帶我一個個辨認後,才發現是千差萬別的小草組成了生意盎然的綠色。跟著曉芳老師觀察植物時,還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和她告別後,我感覺身心好舒服啊。心要靜下來才會發現最不起眼的小花、小草。
3月下旬黃鵪菜開得正盛,月底就凋謝了,真是「好花不常在」啊。此時蛇泡草(又名蛇莓)結的果子紅了,大自然每天在上演著「你方唱吧我上場」的戲。不過休息了2周,黃鵪菜又開花了。曉芳老師告訴我黃鵪菜的嫩葉可以涼拌。蛇泡草紅果出來時,冬眠的蛇也蘇醒了,開始活動了。我們在校園尋找植物時,遇到一條蜷曲的蛇,我趕忙招呼孩子們躲遠。這使我想起古代中國人特別注意觀察物候,當時絕大多數家庭沒有日曆和時鐘,他們需要依靠觀察自然界的植物或動物的變化,來掌握節氣。
3月26日家長們組織春遊,曉芳老師發現了斷腸草和兩面針。神農是嘗了斷腸草去世的;兩面針的葉子,正反兩面都有刺。這些給孩子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很喜歡安貧的詩,還常與朋友分享,比如這首:
1
一直勸慰自己,
勸慰的話不停哼唱。
彷彿恆河之水的漣漪。
2
這些年讀過的書都忘了。
路邊的小草攝走我的全部。
3
綠色統御我,於是我就盲了。
看不清你給我指出的血跡和宮殿。
4
請原諒,我也聾了。
聽不見此起彼伏帝王與臣民的吶喊。
5
小小的草發出綠色的光芒,
我和這光芒相愛了。
6
於是就一直住在荒涼的四野。
和古老的光芒說話。
7
未來眼花繚亂是吧。
幸虧我盲了。
8
每天聽聽自己骨頭的歌唱。
聽聽小草的勸慰。
太陽就下山了。
最初讀到這首詩,感覺說出了我心裡的話,要和寧靜的自然在一起,遠離現代生活的喧鬧和繽紛。當我真正去認識小草後,再來讀這首詩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卑微的小草帶來的是寧靜中的喜悅與放鬆。我的內心就嚮往這樣的生活:每天「聽聽小草的勸慰,太陽就下山了。」
曉芳老師說帶孩子觀察植物的初心是「體驗植物的生命,讓我們能從生活里隨處可見的植物中去探究植物與人密不可分的關係,喚起孩子對美感的認識以及引導孩子探索植物本質的變化。美與真,以及如何透過學習植物,進而培養孩子對自己與自然的敏銳度與思考能力。」
如果有可能,真希望孩子們可以每周做一次植物觀察筆記,和「綠色的光芒相愛」會受益無窮。
幾年前有關筆記自然的書籍出版不久我就買了,後來我在網上看到尚東莉自然筆記的博客,馬上做了轉載,她還帶著幼兒園的孩子觀察植物。一家出版社的負責人在我的博客里發現了她,出版了她的書《自然筆記》。我特別欣賞薛瑞萍老師為此書寫的序言里的一段話:「人的教育往往出錯,而自然母親永遠不會教錯孩子。所以,讓孩子愛上自然,就是把孩子交給一個比你更慈愛、更可靠、更有力量的母親。」
其實在一年級開學前,我就有帶孩子做自然筆記的想法。但自己的繪畫能力是零,又不懂植物,就和一位美術老師商量可否請他來帶,他告訴我華德福是不主張一年級的孩子做植物觀察的,我分辨說:「其實目的不是觀察,是讓孩子真正看到自然。」但要把植物的形狀大致畫下來,是需要觀察的。因為和華德福理念不合,我就放棄了。二年級有一次我很想帶孩子坐在池塘邊畫畫,池塘里開著紅色的睡蓮。美術老師說不能照著景物畫,而是憑著想像來畫,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如果照著畫,就會束縛孩子。我分辨說「不要求孩子畫得像啊。」說是這麼說,我還是放棄了,畢竟美術老師比我專業。
這次我目睹孩子觀察植物、做自然筆記,我深信對孩子沒有任何的傷害,無論是身體、心理還是靈性方面的。我深信做自然筆記也不會束縛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去年的樹
以前就讀過日本作家新美吉南的《去年的樹》,最近重讀,深深打動我。我把他的三篇文章列印出來,發給孩子們閱讀。
讀完《去年的樹》,我問孩子:「為什麼小鳥對著火苗唱歌?」「小鳥和大樹是好朋友,說好了春天再見,可是樹被砍了,運到工廠做成火柴,火柴也用完了,只剩下火苗,小鳥想起它的朋友,就唱歌了。」一位平時坐不住的孩子這樣說。
《鄉村的春天,山裡的春天 》發給孩子後,我有點後悔,是否太簡單了?
鄉村的春天,山裡的春天
春天已經來到了原野上。櫻花開了,小鳥鳴叫。
可是,春天還沒有來到山裡呢。山頂上,還積著白雪。山裡頭住著鹿一家。
小鹿出生還不到一年,它還不知道春天是怎麼一回事。
「爸爸,春天是什麼樣的啊?」
「到了春天,花就會開。」
「媽媽,花是什麼樣的啊?」
「花很美麗。」
「是嗎?」
因為小鹿沒有看見過鮮花,所以它還是不知道花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春天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小鹿自個兒在山裡面轉著玩。這時,「咣——」,遠處傳來一個清脆的聲響。
「這是什麼聲音呢?」接著又是一聲:「咣——!」小鹿豎起了耳朵聽著。很快,就被那聲音吸引,朝山腳下跑去了。
山下是一片遼闊的原野。原野上櫻花開了,散發出一陣陣好聞的香味兒。一棵櫻花樹下,坐著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看到小鹿走過來,老爺爺折了一枝櫻花,別在了小鹿小小的角上。「哈,送你一根簪子。趁天還沒黑,快回山裡去吧。」小鹿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山裡。
回到家,小鹿告訴爸爸媽媽,他聽到了「咣」的聲音,還有,老爺爺給了他一隻簪子。鹿爸爸和鹿媽媽異口同聲地對它說:「『咣——』的聲音,是寺里的鐘聲!」
「你角上插著的,就是花啊!」
「當花都開了,飄來一陣陣宜人花香的時候,就是春天了!」沒過多久,春天也來到了山裡,山裡各種各樣的花都開了。
(選自《去年的樹》作者新美吉南 譯者周龍梅 彭懿)
讀完後,我讓孩子們自己提問題,或想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一位孩子問什麼是簪子?一位孩子說,老爺爺看見小鹿沒有傷害它,還給了它一朵花。我馬上借題發揮:「說得太好了,小鹿一家住在山裡,也許是害怕人們傷害它們,有些人對動物很不友好。而老爺爺卻很善良。」我還問:「為什麼小鹿不知道春天是什麼樣的?」「你們說說看,春天是什麼樣的?」我又介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日本人特別喜歡櫻花,……」
簡單的一篇短文,卻蘊含了深厚的內容。
兩隻青蛙
在田野的正當中,一隻綠青蛙和一隻黃青蛙偶然相遇。綠青蛙說:「哎呀,你是黃色的呀!黃色多臟啊!”
黃青蛙說:「你是綠色的呀!你以為你自己很美嗎?」
綠青蛙一下子跳到了黃青蛙的背上。這隻青蛙特別會跳。
黃青蛙用後腳蹬起了沙子,綠青蛙只好不停地撣掉眼皮上的沙子。
就在這時,—股寒風刮過來。兩隻青蛙這才想到,冬天就要到了,青蛙們該鑽進土裡過冬了。
春天來了。睡在土裡的青蛙們覺得蓋在背上的土變得暖和了。最先醒來的是綠青蛙,它從土裡鑽了出來。其他青蛙還沒有出來呢!
於是,綠青蛙對著土裡喊:「喂,起來了!已經是春天了。
聽到喊聲,黃青蛙也從土裡鑽了出來:「哎呀,春天到了!」
綠青蛙說:「你忘了去年那一架了嗎?
黃青蛙說:「等等,等我把身上的土洗掉了再說。」
兩隻青蛙跳到水塘里,水塘里都是汽水般清新的泉水。
洗完了,綠青蛙眨巴著眼睛說:「哎呀,你的黃色好漂亮!」
黃青蛙說:「這麼一看,你的綠色也相當不錯。」
原來,無論人也好,青蛙也好,好好地睡上一覺,心情就會好起來。
(選自《去年的樹》作者新美吉南 譯者周龍梅 彭懿)
讀完《兩隻青蛙》,不等我問,孩子們就紛紛舉手:「有一次我和**打架,很生氣,可是睡一覺起來,就不生氣了。」「有一次我媽媽說我,我好生氣,都想打她了,結果睡一覺就好了。」「有一次**搶我的東西,我再也不想和他玩了,後來睡一覺就忘記了。又和他玩了。」
最後我讓孩子們根據其中2個故事畫兩張畫,寫上符合畫面的課文中的文字。
我好喜歡新美吉南如散文詩般的故事,意味無窮。我乾脆把他的《花木村和盜賊們》一書買回來,作為全班必讀的課文。
開學至今,我還提出下課時,教室里不要大聲說話。但孩子們很難做到,需要時常提醒。他們不由自主地說著說著聲音就很大。於是我選擇了一篇較長的文章《世界上最響的聲音》,我在班上讀了一遍,又作為2天的家庭作業,要求孩子每天在家讀一遍。到了第三天,我請孩子概述一下文章的內容,他們是第一次接觸「概述」。
我以聽寫的方式給他們做示範:
有一個城市,那裡的人們喜歡很大的聲音,特別是六歲的小王子,想盡一切辦法發出最大的響聲。他想要的生日禮物是所有的人同時用最大的聲音喊叫。可是到了那一刻,意外的是沒有人喊叫,原來每個人都想聽到最大的喊聲,所以自己不張口。在一片寧靜中,小王子和居民們第一次聽到了鳥叫、流水聲、風聲。小王子喜歡上了「安靜」的禮物。從此,城裡所有的人輕聲細語的說話,盡量不發出聲響。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聲音是多麼美妙!
混合運算
開學第一天我就讓孩子們算算,從去年12月22日冬至到2月23日是第幾個九天還余幾天,整個過程基本上是我在黑板上寫,從12月22日至12月31日是多少天,1月有多少天,2月1日至23日有多少天,最後每個月的天數加起來除以9。做了兩次類似的計算後,有一次我讓孩子們自己計算。發現,有的孩子仍然一頭霧水,甚至無從下筆。於是,我把過程又重新寫一遍。對成人來講很容易理解,一個月有多少天或過了多少天,對孩子來說就是不懂。
我們用小石子擺出正方形、長方形、圓、鈍角、直角、銳角,複習簡單的幾何圖形。我們也用小石子來理解什麼是餘數。
我們複習了乘法口訣內的有餘數的豎式除法,又學習了2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除法。學習了三位數以內的退位減法,學習了什麼是「和」、「差」、「積」、「商」。不過最主要的內容是四則混合運算。先乘除後加減,有括弧時,先算括弧里的。道理都講得明白,可是一遇到計算,一些孩子就容易按照先後順序計算。我沒有想出好方法,只能讓孩子們多做一些混合運算的練習。
我還給孩子們介紹了雞兔同籠這類題目如何求解。
最後一周,我們學習了什麼是周長、如何測量和計算。做的題目全部來自印刷的習題集。我覺得自己出題,出不了那麼多的題型,也沒有足夠的精力。
踢毽子
3月份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雨水綿綿,我們不能出去跑步。但只要天晴,我們仍然堅持跑步。有一天,一位男孩說:「還要跑啊,我都不想跑了。」我不知怎麼回應,沒有吭聲。原以為這個男孩會跑很慢,不料他仍然全力以赴,跑到第二名。有一位經常跑在最後的男孩,最近常常跑到前十名,有一次他跑到第九名,我說你打破自己的記錄了,他說還沒有,「我還跑過第七名,今天早飯我吃得不夠,所以有點跑不快。」他喜歡上了跑步,周末還要媽媽帶著他去跑步。
清明節的活動,學校安排了一些遊戲或體育項目,給我的任務是負責組織孩子踢毽子。我發現沒有一個孩子能夠連續踢三下毽子的,絕大部分情況是踢一下,毽子就掉地上了。我原來打算讓他們踢三個一分鐘,每分鐘自己計數能夠踢多少下。看到孩子們2分鐘就已經踢得滿頭大汗,就沒有踢第三個一分鐘了。
我好驚訝這麼簡單的踢毽子活動,孩子們竟然不會,從來沒有踢過!武術課上,老師要求孩子在墊子上雙手撐地頭朝下側翻,沒有一個孩子能做到。這也讓我感到驚訝,對於男孩子來說,應該不太難啊?尤其我們班那麼多的男孩,而且平日里也很調皮好動,為何卻做不到。
歐陽老師在一旁說他小時候,經常在稻草堆里玩耍,翻跟頭輕而易舉,不在話下,更別說踢毽子了。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會了?他的孩子就在我們班,我問:「你的孩子在家裡和小朋友玩些什麼?」他說,以前的農村到處是泥土,孩子們敢玩,現在水泥路面多,孩子們不敢玩翻跟頭一類的遊戲。以前能玩的東西少,就自己發明各種玩法。現在可玩的東西太多了,有時他們玩遙控汽車、拼圖、搭積木,有時在一起說話、打鬧、下棋等,有時他們玩滑板、騎自行車。歐陽老師曾經試圖教孩子們玩類似跳房子的遊戲,可是孩子們不感興趣。
有了滑板、自行車,有了樂高、遙控汽車,孩子們還願意踢毽子、跳繩、翻跟頭、跳房子嗎?這可要出大力氣、流大汗的。我趕緊在微信群里號召家長給孩子買個毽子,平時多踢踢。
古代的家訓
偶爾看到古代的家訓,許多地方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比我論述的更加徹底、全面,我把有關教育兒童的部分全文分享在此,希望家長們都來讀讀我們祖先的智慧。
顏氏家訓選:
我家的門風家教,向來嚴整周密,在我還小的時候,就受到誘導教誨。每天跟隨兩位兄弟,早晚孝順侍奉雙親,言談謹慎舉止端正,言語安詳神色平和,恭敬有禮小心翼翼,好似拜見尊嚴的君王一樣。雙親經常勸勉鼓勵我們,問我們的愛好崇尚,磨去我們的缺點,引導我們的特長,都既懇切又恰當。……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里。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誨,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來禍殃。
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乾的。
(來自網上的白話文翻譯)
清朝汪輝祖寫的《宜令習勞》:
溺愛孩子的人動不動就說:「小孩子不適合出力勞動。」這是極其錯誤的觀點。自古有名的將軍、宰相,沒有依靠怯懦成就功勛的。人的筋骨柔軟脆弱,那麼各種事情都做不成。聽說旗人(滿人)教育小孩,從小就讓他們學習禮儀、騎射。從早到晚,沒有一會的休息時間。在家庭裡面,嚴肅的就像在朝廷里一樣。所以他們能夠熟悉各種事務,明白道理,可以勝任國家的任用。如果希望孩子還能有大成就,應當先讓他們學習勞動。
(來自網上的白話文翻譯)
這兩位賢人的教導尤其適合目前獨生子女的父母們。
一位孩子坐在盛湯的桶蓋上,另一位孩子坐在打飯的桌子上,我告訴全班孩子,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這2位孩子要向湯桶和飯桌說聲:「對不起!」。裝食物的桶和擺飯菜的桌子怎麼能用屁股坐上去?
上課時,一位孩子的書掉在地上,他用腳去夠。我說不可以這樣做,要彎下腰用手拿,怎麼可以用腳呢?還有一次,一個孩子站在教室門口,從地上把書扔給老師。我很生氣,怎麼能這樣對待書?這種做法也不尊重老師,我批評了他。我曾要求:無論是作業本還是書本,孩子要交到老師手裡,不能從空中扔給老師!
有一次分點心,三個人分一塊。我看到孩子分成三塊大小不一的點心。一位孩子說:「我吃最小的。」第二位孩子問第三位孩子:「你要哪塊?」「隨便!」第二位孩子說:「你吃這塊大一點的吧。」我看了心裡好感動,第二天在班上說了這件事情。
我又想出2件折騰孩子的事情,一件是2個同學一組,找一首童謠,編排動作,準備好後,帶全班一起做。二是每周2次,請2位同學推薦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班上有的孩子已經大量閱讀了,比如讀完全部的《漢聲·中國童話》,有的孩子只是在課堂上跟著老師讀,回家後沒有主動閱讀。我想通過推薦書的方式,鼓勵孩子們去讀書。孩子們說不知怎麼推薦書,我和歐陽老師先做了示範。
有一天美術老師請假,我就講了諾亞方舟的故事,帶著孩子們畫了和平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