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說,我給孩子選的繪本他不喜歡,孩子喜歡色彩鮮艷的繪本。我覺得不能完全依照孩子的喜好來選擇。目前不少的繪本,就像商品一樣,設計得很討孩子喜歡,可是卻沒有品味、質量低劣。孩子喜歡吃麥當勞、肯德基,難道麥當勞、肯德基因此就成為營養食品了嗎?某種程度上,孩子不知道什麼對他是有益的,他往往是被外在的色香味吸引住了。我想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家長為年幼的孩子選擇繪本。當然,孩子越大,可以給他多一些的選擇。這就要求家長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培養對繪本的鑒別能力。
我曾打算做小學老師,因為自己繪畫方面無能,就有意收集了一些繪本。其中有別人推薦的,也有我自己在網上買的。網上買的,由於不能看到裡面的圖畫,有些繪本買回來就後悔了。
有些繪本,我是可以留給自己看的。比如《小房子》((美)伯頓著)《桃花源》(蔡皋繪)、《世界上最美麗的村莊》((日)小林豐 文/圖)《愛心樹》等。這些繪本,我覺得適合小學生。我還很喜歡無字繪本《青蛙和男孩》((美)梅瑟.邁爾),比較適合5歲以上的孩子。
我特別喜歡蘇博士(Dr.Seuss)的繪本,將近二十年前我就買過他的中文版《萬用衣》,書中不僅畫面奇異,他創編的故事也非同凡響、趣味盎然。後來,我收集過他的英文版繪本,我覺得這是小學生學習英文的最佳讀物之一。蘇博士的想像力和繪畫實在是太獨特了,讓我痴迷。蘇博士的繪畫不是那種美麗朦朧童話的意境,而是充滿著活潑的童趣和大膽的無與倫比的想像,讀後,又給我這樣的成年人留下無窮的回味。
幾年前,在尋找繪本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是國外的繪本,有沒有中國的故事用中國的繪畫風格來表現的?我去了一次北京最大的書店,只看到有黑白連環畫的中國故事,或者是用卡通形象表現的中國故事。我好奇的向一家出版社詢問,為什麼不出版中國的繪本?編輯回答因為繪畫成本太高,甚至高於進口圖書。後來,我發現有了毛毛蟲童書館的系列,全是以往中國畫家畫的中國故事繪本,還有最近出版的中國百年文學經典圖畫書(紫圖童書),都是我所喜愛的。有的新近出版的中國故事繪本,故事的內容被改動了,加進不少現代元素,我不太讚賞這種做法。我寧可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我不反對改動,但不能改的面目全非,或故事情節徹底變了樣。
一位瑞典的華德福老師曾對我說,中國的孩子一定要用中國的故事來滋養。2010年的冬令營,我準備了年怪、灶王爺和門神的故事。營員的年齡從5歲到12歲,我有些擔心,信息爆炸的年代,這些故事是否孩子都聽過了?我能吸引住他們嗎?講述前,我先問有誰知道年怪的故事?有幾位孩子聽說過但不記得了,唯有一位說記得,但站起來講述時,開了頭就講不下去了。於是我放心地娓娓道來,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我們的孩子不能只知道唐老鴨米老鼠,只知道奧特曼,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不是僅僅由於黃皮膚講漢語,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傳統,這個傳統不僅僅是書本里寫著的經典,也應該包括口口相傳的中國民間故事。
華德福教育建議給孩子聽多一些民間故事,少一些的現代作家寫的故事。現代作家必定帶有現代的意識,而孩子的意識狀態更加接近古代人的意識。格林童話最早就是來自德國的民間故事,我們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足夠我們去選擇適合孩子的中國民間故事。
我還想提醒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看太多的繪本。在華德福幼兒園一個故事重複講2到3周,起初我不理解為什麼,但想做華德福就只好照辦。最近幾年我越發感到一個故事反覆講述的深刻含義。孩子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故事,就像太多的色彩讓人目盲,太多的故事會讓人心亂。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媽媽說最多的時候曾給孩子一天講過8個故事。現在的家庭,到了晚上家長有時不知和孩子玩些什麼、做些什麼,孩子喜歡聽故事就一個接一個的講。我不能說僅僅是因為故事講得太多,孩子才會注意力缺失。但太多的故事會讓孩子思緒紛亂,腦海里的念頭一個又一個。
台灣漢聲出版社的林淑麗老師,給我講過她的一段經歷。女兒小的時候,她的工作實在太忙,整天沒有時間陪伴女兒。但漢聲出版的童書,她是一本本買回家給女兒看。等到女兒長大成人,留學美國,她想女兒快30歲了,不需要童年時代的繪本了,就送給了一位朋友的小孩子。萬萬沒有想到,女兒得知後非常生氣,一定要媽媽把那些繪本要回來。林老師萬分尷尬,送給別人的東西怎麼好意思要回來?女兒說:「那些繪本陪伴我度過童年,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當我們準備掏錢買下繪本的時候,不妨想一下,是否能夠陪伴孩子成長?值得留念一生嗎?
我不是研究繪本的專家學者,只是出於對兒童教育的關心,淺淺的涉足繪本領域。我看過的繪本及其有限,肯定還有許多我沒有看到的精彩繪本。我的這篇文章免不了有局限性,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家長來討論分享兒童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