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知識來自真實的了解,真實的了解來自日常的確切的經驗;真正的經驗會在內在生長著,而開始更改人對世界的觀察與認識──繪本剝奪也平面化了孩子的內在經驗,這是一種孩子彷彿坐享其成的可惜!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8年1月16日
繪本是雙面刃:可以打開孩子的世界,卻也同時圈限了孩子的世界。
〔補充說明一:繪本是人類歷史上相當晚進的產物,也是為了因應工業化社會的需要,以豐富的色彩、圖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成為一種文明的托育(移轉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有圖,孩子就可以自己揣摩,看圖說故事,省去成人的教養/陪伴)。〕
〔補充說明二:事實上,在孩子進入書寫之前,不僅要避免看繪本,還要避免看所有的書本。所以華德福的禁制,並不獨鍾繪本。〕
(華德福)教育的宗旨在(重新)喚醒人內在的靈性生命,所以任何教育的企圖,都必須抵抗著現代生活中物質主義的「窄化」與「硬化」作用──教育為孩子(在心裡)埋下一顆種子,鼓舞著孩子以道德(為自己、為人類)走進未來;而這關鍵,在保留孩子想像力上的無染與純真。
繪本是繪者對故事圖像性的鋪排/鋪陳與想像,帶著非常的個人(性)風格/元素,所以可以讓孩子窺看、親近遙遠/陌生的文化,卻也無法透徹而全觀;這樣的呈現,透過成人的眼睛、視角與筆觸,當中也許有著細膩的心動,但卻更可能包藏著刻板的訓誡與教條……
〔補充說明一:當成人意圖以繪本/故事傳達意圖教育的目的,繪本/故事就不再繪本/故事了,孩子聽不到繪本/故事的美,反而感受著繪本/故事當中的壓迫、威嚇與算計。遺憾的是,坊間許多繪本/故事說教的成分大於感動。〕
〔補充說明二:繪本/故事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感動不了成人自己,就不要以愛之名,推銷給孩子。〕
對孩子真正/一切的給予,都需要孩子反思型的內化,所以不應該應用各式(包裝/美化過後)既成/既有的概念/觀念,荼毒孩子原本可以飛翔的想像。
真正的知識來自真實的了解,真實的了解來自日常的確切的經驗;真正的經驗會在內在生長著,而開始更改人對世界的觀察與認識──繪本剝奪也平面化了孩子的內在經驗,這是一種孩子彷彿坐享其成的可惜!
〔補充說明:可以的範圍內,盡量讓孩子一手——直接(不要二手——間接);一手——直接的經驗最活潑而深刻!〕
〔舉例說明:這也是為什麼華德福環境中的「偶」沒有著五官,因為要為孩子的內在保留不去那麼具象的能力,因為想像從來不在那麼具象里。〕
說故事的目的,在讓孩子愛上語言的力量、語言的清越悠揚、語言的抑揚頓挫!所以孩子本身的語言經驗必須鮮活,而(語言經驗)要鮮活,就必須注入心魂的色彩與力量!講述故事時不依賴繪本,是因為繪本吸引著眼睛(將乙太導向外在),而想像力需要閉起眼睛(將乙太導入內在)反響、縈繞:說故事能吸引孩子的耳朵傾聽,練習從語言的質素、音樂性中去蕪存菁,抓出故事的深意──看故事,眼睛抓著已經存在的;聽故事,心魂卻必須捕捉稍縱即逝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前者分心、固化/窄化,後者專心、深化/寬化)。
〔補充說明一:讓孩子獨自看書、逐字念讀/認讀,孩子只是模仿著成人閱讀的習慣,對孩子沒那麼有前進自己的幫助,不是值得驕傲與鼓勵的行徑。如果時間允許,請在任何狀態下主動說故事給孩子聽,而不是伴讀/陪讀性的被動。〕
〔補充說明二:孩子前期的發展重要在幫助孩子培養與自然物質建立起真實關係的能力,願意愛護與尊敬人類與萬物,維持「心」的易感與柔軟。所以真的不要著急於讓孩子過早專業/學術,因為孩子日後有著無數的機會可以專業/學術。〕
繪本用色妍麗的不少,俗艷的也不遑多讓;但自然界的光影千變萬化,反而是繪本難以望其項背的。
〔補充說明一:不要以用色夢幻與否論斷繪本的價值,繪本能否訴說出靈性上的真實/真相/層次,才是取捨的標準──「(視覺上的)美麗」從不等於「(靈性上的)真實」。〕
〔補充說明二:著色本/著色繪畫也是目前社會上病態的泛濫現象(要依賴著色,是因為下意識里覺得徒手無法畫出那樣的線條,也是對繪畫能力有著過度/超熟的要求與期待,而著色安全、不容易犯錯):著色本非常限制著孩子(過度結構也過度仿製),是色彩上非常的切割/分離,中間沒有相遇與漸層,只有一乾二淨的武斷;幾何的概念並不來自著色本上印刷好的形構,而是來自(孩子心魂)對星辰軌跡的追索與仰望──不要讓年幼的孩子以著色/上色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抽象與秩序);一張空白的紙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而著色的構圖限制了孩子(藝術上)的可能,也過度認同了成人的規範與布局。許多繪畫上描描看、連連看,書法上的描紅練習,模仿的剪貼等也都同理,都抹煞著孩子的創意,孩子一定要在界線/框線內才能夠安全,也才被(成人)肯定。〕
〔補充說明三:(禪繞畫、成人)著色無法那麼紓壓,會紓壓是因為成人的懷舊(兒時),是童年的回憶染色了現在,而讓現在不那麼充滿著數位生活的壓力──沒有心靜、放空的能力才需要以著色放空與靜心。〕
繪本會讓孩子過度與主流/成人的審美觀趨同/認同,然而這種審美卻是商業與文化的刻意掇弄,也太早社會化著孩子(的眼界)。
孩子真正的閱讀必須不被(成人)(刻意)催促,發展自零壓力的環境;否則任何的促迫都會造成孩子之後恐懼與憎厭閱讀。
〔補充說明一:閱讀是文明的產物,非常專業——技術導向,並非人的「與生具來」。不要讓孩子一出生就陷在「(被)比較」的壓力里。事實上,十五世紀之後的故事都帶著一種靈性上的粗糙,教誨與實用/娛樂的目的性太高,失去了故事應有的清玄與魅力,也許可以動人回味,但很少能感化到心魂。〕
〔補充說明二:對孩子而言,書寫比閱讀遠遠重要,書寫是孩子主動參與世界,閱讀是孩子被動接受世界──而對世界感到興趣,需要孩子自發、主動。〕
〔補充說明三:(華德福)教育中的晨詩/晚詩/詩歌為的是讓孩子感受語言的美麗,從而願意為語言發展出相應的記憶;古老的傳說/童話故事為的是提供孩子心魂深邃的心像原型,而讓心魂願意開始為自己娓娓訴說……〕
〔補充說明四:雖然都是繪畫,但教師的黑版畫示範給了孩子手作該有的成形過程,不像繪本,是方便而輕易、容易被金錢取得/替代的商品。〕
〔補充說明五:三年級以上的孩子,才開始有接觸繪本/讀本的必要,因為乙太上開始有串句、流動起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想像允許彈性、允許附加、允許無限的可能;當文字與聲音當中帶著心魂的姿勢/姿態,想像才能從中浮升。
華德福教師避免應用繪本說故事,是為了讓每一位孩子內在能走出自己對故事的想像,而不是統一於傳統對故事的描摹與想像──從傳統衍生出來的想像並不那麼想像,因為無法接近未來。
〔補充說明:繪者的藝術性詮釋,因為某程度的逼真/寫實,會影響孩子(思想上)天馬行空的能力。孩子的想像會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之內,但成人的筆觸卻可能超越孩子的所能承受,造成夢魘。〕
只要是好的故事,不必繪本,也能引人入勝;這,就是想像的力量!
書本的空間只能平面——二維,生活的經驗卻能立體——三維;如果真要繪本,請在孩子世界了之後,才回到繪本;而不是繪本了之後,才走進世界。
用「心」去說故事,而不是用「(繪本)畫面的『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