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兒童繪本之我見

選擇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愛迪特老師建議,在孩子看到狗的圖畫之前,最好先看到真實的狗。孩子應該先感知真實的世界,再接觸人工的世界,不要顛倒過來。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長頸鹿到哪裡能夠看到?如果沒有見到過長頸鹿就不能給孩子看長頸鹿的繪本嗎?對於比較年幼的孩子,我回答是的。不看長頸鹿的繪本,不知道長頸鹿長什麼樣子,有什麼關係?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玩耍,需要接觸的是真實的世界,孩子是否知道長頸鹿的樣子,在我看來和健康童年沒有關係。

我覺得孩子3歲左右看繪本一點也不晚。

另外,為年幼的孩子選擇繪本,最好一幅圖上只有少數幾樣東西個,比如只有2、3樣東西,畫面比較簡單、色彩比較單純。越大些的孩子,畫面可以複雜些、色彩多一些。像《兔年的禮物》《虎年的禮物》(於平,任憑著),畫面上色彩比較多,我個人覺得比較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

有時讓孩子看看黑白的繪本或很少幾種色彩組成的繪本也很好。比如黑白色繪本《在森林裡》和《森林大會》((美)瑪莉荷艾斯 著),我第一眼看到就很喜歡。老子曾說五色使人目盲,過多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

繪本買回家後,不要急著給孩子講。理想的情況是先讓孩子自己看,發揮他自己的想像,過一、二周後,家長再給他講。

在家裡,給予孩子能夠隨意翻閱的繪本不要太多,比如不要把幾十本都拿出來,也許有5、6本就夠了,過一段時間再換其它的。

如果故事裡有恐怖的內容能否給孩子看?比如日本民間故事《木匠與鬼六》的繪本,河中的水鬼向木匠索要眼珠。

佛洛伊德認為夢將成人的擔憂、內疚和願望,以象徵性的方式表現出來。貝克爾海姆則認為童話是兒童的夢,幫助孩子宣洩不安、快樂、恐懼、仇恨等,舒緩孩子內心的焦慮。童話的結局通常是圓滿的,使孩子最終得到心理的安慰。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夢,夢裡有美景有快樂,有恐懼也有悲傷。孩子通過童話故事來滿足內心的某種需要,那是我們做父母給予不了的東西。

童話中的邪惡,也是孩子內心邪惡的投射。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們成人會越來越感到人的複雜性,就說我們自己吧,難道內心沒有一點的狡詐、欺騙、仇恨、報復?這些醜惡的起心動念或付諸行動,不是等到我們長大後才有的,兒童時期也會不同程度的擁有內心黑暗的一面。當然孩子越小,內心越是光明,給越小的孩子看繪本,或講故事,故事裡的壞人或魔鬼越是不明顯,或不太壞。甚至故事裡可以沒有壞人或魔鬼。對於越大的孩子,故事裡的壞人或魔鬼、妖怪之類的越厲害,本事越大,乾的壞事也越大。但無論如何,故事結尾要圓滿。「善良」的慾望壓倒或戰勝了內心的「魔鬼」。研究童話的學者認為沒有了童話里的魔鬼或怪物、妖怪、鬼之類的邪惡代表,孩子無法更好地懂得自身的惡魔,不知道怎麼控制它。

《木匠與鬼六》最後的結局是木匠猜出了鬼六的名字,鬼六就消失了。故事的結局是完滿的,我覺得可以給孩子看。不過比較適合大一些的孩子,至少4歲以上吧。

如果父母給孩子講的故事,沒有壞人壞事,只有好人好事,以為這樣孩子就可以長成善良的人,那就錯了。心理學家貝特萊姆說,不讓孩子聽野蠻和殘酷的童話,他們就無法宣洩可怕的衝動。童話里的壞事讓孩子感到,不是他一個人想幹壞事,從而有一種解脫感。故事的結局,總是制服了壞人或魔鬼,讓他覺得自身的邪惡被清除了。

《木匠與鬼六》最後的結局是木匠猜出了鬼六的名字,鬼六就消失了。故事的結局是完滿的,我覺得可以給孩子看。不過比較適合大一些的孩子,至少4歲以上吧。

童話中的壞人或魔鬼,既可以是內心黑暗的象徵,也可以是未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阻力。故事不僅告訴孩子有這些壞人的存在,還告訴他如何去面對。孩子在無意識層面上獲得的教益將深埋心底。當遭遇到類似情景時,這些教益將使孩子在無意識層面上做出反應。「而那些沒有經歷過童話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強暴會毫無防備。」

(以上部分內容主要參考王泉根主編《兒童文學教程》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

雖然故事中的壞人壞事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有益的,但家長不僅要考慮孩子的年齡,也要考慮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聽後感到害怕,家長就不要再講這個故事,等孩子再大一些給他講。選擇的故事,家長可以先讀一遍,確保繪本的內容和畫面不會把孩子嚇壞了。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