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時今日在此處討論的話題恰恰是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它可以在任何時刻轉化為感覺和感受,能夠讓我們以安穩姿態與生活相遇,在世界中獲取扎紮實實的位置。
編者注:非常感謝Robin老師的支持、郝婉淇將施泰納的這篇演講帶到中文世界,我常想,唯有以社群人人之力,方可成就社群的成長和鮮活,感謝每一位踏實和無私的踐行者。本演講全篇一萬一千多字,基於閱讀的便利,我們將分為上、下兩部分刊發,僅此說明。
本文是魯道夫·施泰納於1909 年1月18日在卡爾斯魯厄市的一場演講(GA108),中文由英文版翻譯而來(Translate by Henry B. Monges, revised by Gilbert Church, Ph.D. This translation has been authorized for the Western Hemisphere by agreement with the 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Dornach, Switzerland.),英文版由Robin Bacchus老先生提供。
作者:魯道夫·施泰納
翻譯:郝婉淇
這種情況說起來可能會有些奇怪,那就是人智學者應該有一種責任感,要多講講思考的實用性訓練。因為世人普遍認為,人智學太不切實際,與生活毫無關聯。這個觀點只會在看問題淺薄的人群中出現,因為現實情況是,我們今時今日在此處討論的話題恰恰是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它可以在任何時刻轉化為感覺和感受,能夠讓我們以安穩姿態與生活相遇,在世界中獲取扎紮實實的位置。
很多自以為自己「務實」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以最實際最務實的原則為標尺。但是如果我們足夠詳盡的審視,會發現,所謂的「務實」,不過是與思考毫無關聯的來自於傳統與習性所驅動的延續而已。對務實的人一次完整的客觀觀察,以及對世人通常認為的「務實思維」的審視將向我們揭示出,實際上其中毫無「務實」的成分。他們所認為的「務實思維」或者思考不過是追隨傳統看法中由某種權威對某個事物的想法形成的標準而已,其他任何與此想法標準不同的思考都被視為「不切實際」,因為這些不同的思考與傳統想法完全不搭界。
不管是任何時候,任何真正實用的物品被發明出來,都是由一個對此物品沒有任何實用知識的人所發明出來的。比如,以現代的郵票舉例,大家肯定都想當然的設想,這是由務實的郵局官員發明出來的。事實並不是如此。上個世紀初,郵寄信件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 為了發送一封信件,一個人必須要到最近的收信件的辦公室,要查閱非常多紙薄,通過非常多的手續。我們現在所知的統一的郵政事業也只不過六十年之久,我們現在用的,讓這一切統一流程成為實際可行的郵票也不是由一個講究實用性的郵政員工發明的,而是由一個完全的郵政門外漢,英國人Rowland Hill發明的。
在郵票發明之後,郵政系統統一採取此做法,英國郵政大臣在議會宣稱,不能因為Hill先生預期的不切實際的做法而想當然的認為郵政系統就會因此而簡化工作,即便工作因此被簡化,也不能確保倫敦郵局有合適的能力可以處理增長的郵政業務。這位極度「務實」的個體(郵政大臣)卻從來沒有想過,郵局應該根據業務量進行調整,而不應將郵局實體大小視為業務量的限制條件。然而,事實是,在最短的時間裡,這位看似「不切實際」的Hill先生不得不面對「務實」權威做出抵抗,將郵票改革變成了現行事實。時至今日,我們每寄一封信,都自然而然的貼上一枚郵票。
最初修建鐵路的歷史也非常相似。1837年德國修建鐵路的時期,巴伐利亞醫學院擔任公眾諮詢工作,他們認為,修建鐵路是不明智的做法。並且,他們補充道,如果非要修建鐵路,那麼在鐵軌兩邊必須樹立起高的屏障,以防此物對公眾可能造成的大腦或神經損傷。
在設計波茲坦到柏林段鐵路的時候,郵政大臣Stengler說:「現在每天發往波茲坦的雙向長途車上從來都沒坐滿過那麼多乘客,如果你錢多的想往窗子外面扔錢的話,沒必要建個鐵路再扔錢,直接扔不是簡單的多。」
但是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往往對「實用的」,或者說,那些相信他們自己務實的能力的人不予理睬。我們必須清晰的辨別出真實的思考和所謂的「務實思考」之間的區別,所謂「務實思考」也只不過是從傳統思維慣例中推斷罷了。
我將以一個我學生時代的經歷作為今天我們所談內容的開場。一位年輕的同事有一次興高采烈的來找我,說他剛剛想到一個非常聰明的點子,就是他必須立刻馬上去見X教授(當時這位教授在大學教機械構造),因為他剛剛有了一個偉大的發現。「我發現了,」他說,「如何利用最小的蒸汽力,加上稍做改造的機械裝置,就能創造出巨大的能量來。」他當時如此之急切的要去見X教授,不能再跟我多說幾句。然而那個時候沒有找到教授,所以又回來了跟我詳細說他的發現。聽上去非常像永動機的原理,但是,即便與永動機不完全一樣,又如何有可能呢?當我聽完他的解釋之後,我不得不跟他說,雖然他的想法毫無疑問的很聰慧,但是卻和下面的例子有極大的對照意義,那就是一個人坐在一節火車車廂里,用盡全力推動車廂任何一個部位,然後火車開動的時候他自認為是自己的力量讓火車開動的。「這個例子,」我告訴他,「背後的道理和你的發現是一樣的。」最終,他自己也想明白了,再也沒有去找教授。
我們每個人都太容易將自己用自己的想法封閉在一個殼裡面。很少能有例子讓我們觀察的分明,但是生活中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只是並沒有這樣極端罷了。能夠將更貼近本質觀察的人會認出來生活中大多數思考方式都有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說:他們可以經常看到坐在車裡的人說車子在動的原因是他們在推。如果人們不像這樣用自欺欺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話,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有與原來完全不同的發展。
真正的思考實踐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對思考所持的正確態度和真切的感受。如何獲取對思考所持的正確態度呢?任何相信思考僅僅是在頭腦或心魂中的活動的人,是不會有對思考正確的感受的。任何抱有此種想法的人,都終將被虛假的感受所轉變,無法企及思考的正確習慣,也無法對自己的思考做出必要的指令。能夠捕捉到這種對思考正確感受的人會這樣認為:「如果我能明確表達出對事物的思考,並能夠學會通過思考知曉事物,那麼這些事物本身必須首先就含有了這些思考。事物必須已經基於這些思考而被建構創造,也只能是因為如此一個過程,我才能從這些事物本身抽取出思考。」
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個設想,人類身處其中的世界與手錶的原理類似。經常會有人提及人體與手錶的對比,但是這些人也經常忘記了一個重要的點。他們忘記了做手錶的人。這件事情我們必須要時刻記在心中:齒輪不會自己組合搭配在一起然後讓手錶指針自動「走」,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做手錶的人將手錶不同的零部件組合在一起。永遠不要忘記做手錶的這個人,通過他的思想運作,手錶才得以存在。他的思考就好像流到這個手錶,流入這個物件中一樣。
自然現象和運作也必須以類似的視角來看待。在人類身上的運作是很容易被我們以圖景展示出來的,但是大自然的運作方式卻不那麼容易展示出來。然而,這些仍然是靈性活動的結果,在這些事物背後也是靈性的存在。因此,當一個人在思考某物的時候,他其實只是在重新思考此物原本就有的內容。相信這個世界是被思考與想法所創造並且仍舊不斷地以此種方式被創造,此信念將使實際的內在思想實踐結出豐富的果實。
總是對靈性在世界的存在進行否認,才導致了思考中的最壞的錯誤實踐,即便在科學領域亦然。比如,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行星系的形成理論認為是從原始星雲旋轉並增密至一個實體,並作為一個中心,自己形成附著著星環和星球的狀態,以此機械式地使整個太陽系得以存在。提議此理論的人其實在思考中犯了一個大錯。
曾經學校里會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演示這個理論。在一杯水中滴一滴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被一個長針急速攪拌之後,自然會有分裂開的小油珠從原來那滴油作為中心被甩出去,好似一個微型的行星體系,老師認為,以此來向學生證明,我們的星系就是從一個純粹機械式的過程形成的。
只有不切實際的思考方式才會從這個小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來,因為認可並做這個宇宙起源小實驗的人忘記了一件通常會被人不時地就忘記的事情,那就是他自己。他忘記了,是他自己給了一個讓這個實驗中的油與水旋轉起來的外力。如果他沒有出現在這個場景中,那杯水上的那滴油無論如何也不會分裂成無數個小油珠。如果能觀察到這個事實,並放在宇宙系統運作的邏輯中,那麼可能他將會在起初就有一個完全健康的思考方式。尤其在科學世界,類似的思考錯誤還有很多。然而這些事情比一個人認為的還要重要的多。
再來討論真正的思考,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外界真正存在這種思考,它才能被抽取出來。一個水杯中只有先有水,你才能從中取水;思考也一樣,一件事物中隱含了這種思考,才能被人所提取出來。世界基於思考而建造,這也是為什麼思考會從世界中被提取出來。如若不然,切實的思考將無從談起。當一個人感受到這些話的真實含義時,那麼他將很容易就免去抽象思考的過程。如果他能夠十分確信,他身邊萬事萬物都隱含著思考,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均遵循思考順其自然地發展,如果他能夠感受到此中含義,他將很容易使自己的思考轉化為以真相和現實為基礎,以務實、實際為習慣的模式。
我們現在來討論,在人智學立場中,關於思考的實踐有哪些重要的方面可以去練習。信服真相世界天生隱含思考的人將能夠理解發展正確思考模式的重要性。
1、Objective Observation客觀觀察
讓我們設想一個人決心擴展和豐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將其運用在生活中,使諸事以正確的道路得以進行,那他須遵循以下幾條規則,並且必須要明白這些才是真實可行、實用且具有基礎地位的原則。如果他依循這些原則不斷嘗試鍛煉自己的思考,那麼成效將會顯現。他的思考也終將會變得切實,即便最初看起來並不如此。對於一個嘗試這些基礎原則的人來說,另外任何與思維相關的體驗亦將發生變化。
讓我們假設一個人嘗試做這個練習,他今天以觀察開始,並儘可能精確地進行觀察,可以選外界任何一樣可觀察的事物——比如,天氣。他觀察傍晚雲朵的外形,或者落日時候的環境等等,並且將他所觀察到的精確圖景保留在記憶中。他將嘗試花費一些時間來記住眼前這個圖景所有的細節,並儘可能多的保留住這些記憶,直到第二天。在第二天的某個時間,他再次觀察天氣情況並再次保留這次觀察得來的細節記憶,獲取一個比較精確的圖景。
用這種方式,如果他自己能夠按照天氣情況觀察順序進行圖景式排列,那麼他將毫無疑問的發現自己的思考逐漸變得更加豐富,更加集中。因為正是在觀察中對細節的忽略,才導致了思考的不切實際性,也導致了對世界事物抱有模糊以及囫圇不講細節的印象。真正有價值,真正關鍵且能夠豐盛思考的,正是一個形成精確圖景以及對事物接替順序排列的能力,所以一個人能這樣說:「昨天,是那樣子的;今天它是這個樣子。」也就因此,一個人能夠將外界並列的兩幅場景儘可能地形象化呈現出一個內在圖景並能夠提取此圖景記憶。
這也就是說,在現實層面下的思考也就帶有了一種確信的態度。做這個練習的人不要僅僅只是基於今天的觀察就馬上得出明天天氣如何的結論甚至也不要去做任何推斷。這樣會破壞他的思考。相反的,他必須對此感受有自信,那就是外界的現實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繫是確鑿無疑的,明天發生的事情也與今天的事情聯結在一起的。但是他不可以由此而進行推測。首先,他必須在內心的表象中,再儘可能精確地思考一遍外界事物的發生順序,然後將圖景按照順序一個個排列,並讓這些圖景之間相互交融。這是一個所有想發展真實思考能力的人都要遵循的準則。尤其適用於,觀察和思考那些還沒被理解的事物和其內在的未被深入探索的聯結。
因此,做這個練習的人必須帶著這種自信,即便他暫時還沒有能夠理解一些事件——比如天氣——外界中萬事萬物中的聯結,但是,聯結將會在他的內在中帶出。這些只能在他不帶有思考的圖景中完成。他必須對自己說,「我暫時確實還不知道關係是什麼,但是我會允許這些事物在我的內在中生長,如果我不帶有推測,它們將在我內心中帶來一些東西。」這將就有可能使人相信,當他能夠在形成後續發生事情的內在圖景時避免帶有任何思考的話,那麼在他看不見的內在本質中,會發生變化。
一個人思考的載體是他的星辰身(見注1)。一旦一個人開始進行推斷式的思考,星辰身就成為了「吾」的奴隸。這個意識活動,當然不會完全佔據星辰身,因為星辰身還以一種方式與整個宇宙聯結。
現在,達到避免武斷思考、避免形成對連續事件的簡單表象的程度,之後在一個人的內在中對世界行為形成思想,在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情況下,可印記在他的星辰身上。達到能夠通過觀察世界萬事萬物而置自身於世界運行中,且能夠以最大可能清晰度的接收這些圖景,允許它們在我們內在工作這樣的程度,之後甚至可以使來自我們意識中的有機體組成部分的理解能力變得更強。如果,以人的內在事件的聯結程度舉例,一旦我們獲取了這樣的能力,讓新的圖景融入之前連續事件的圖景,且以自然界中發生的過渡一樣的方式,那麼一段時間之後將會發現,我們的思考就有了相當大的靈活性。
2、Actions that are understood 可被理解的行動
對於暫時還不被理解的事情,這是一個應該遵循的過程。被理解的事物,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卻應該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對待。
讓我們先假定某個人,可能是我們的鄰居,已經做了這樣、那樣的事情。我們對此進行思考,並問自己他為什麼做。我們的結論是,他很可能因為,為了第二天他試圖做的一件事情而做的準備。我們不需進一步行動,但是已經很清晰的將他的行為形成了圖景,並嘗試形成他有可能做的事情的圖景,想像著他第二天將要如何如何做。然後我們等待,來看他真正會做哪些事情,因為他並不會一定按照我們設想的去做。將他真正做的事情記下來,並依此修正自己的思考。因此,當前選擇一些事件,將其帶入思考,形成未來走向。然後我們等待未來會實際發生那些事情。
這個練習可以針對有人參與的行為或者其他事情。不論何時,當我們明白了一件事,就嘗試,思考出這件事如果按照我們自己的觀點,又會如何發展。如果我們的觀點被後來的事情證明是正確的,那麼我們的思考就得到了證明,萬事大吉。如果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觀點所設想的那樣發展,那麼我們在重新回顧自己的思考,並嘗試找到錯誤。用這種方式,我們試圖用對錯誤的冷靜觀察和審視來修正出錯的思考。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一個找到其原因的嘗試。如果我們被證明是正確的,仍然要記住,不要誇大自己的預測,更不要說:「看吧,我昨天就知道要這樣發展了!」
這仍舊也是一條基於確信的規則:在萬事萬物中,都有內在的必然性,蟄伏在這些事物的本身使其運作的東西。這樣促使內在日復一日工作的事物就是思想力,我們針對事物冥想的時候就能夠逐漸對其有所意識。用這樣的練習,這些思想力會在我們的意識中聚集,如果一旦我們所預見的真實發生了,那麼我們就與思想力同頻了。我們的內在就會建構起與所思考事件本身所含有真正思考活動的聯結。所以,我們訓練自己不要武斷思考,但是要遵循萬事萬物本身有的內在必然性和內在本質來進行思考。
3、Back to the Source 回到源頭
但是我們的思考也可以朝著另外的方向進行訓練。今天發生的事情,是和昨天有關聯的。比如,以一個淘氣的孩子舉例,來問問自己,是什麼引發了這個行為。那麼所發生的事情都可以追溯到前一天,或者我們跟自己這樣說,來假設出未知的原因:「根據今天發生的事情,我必須認同,這是由昨天甚至前天發生的事情鋪墊而來的。」
我們會在之後發現,到底之前實際發生了什麼事情,接著會明了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否正確。如果發現真正的起因,那麼非常好。但是如果我們的結論錯誤,那我們應該嘗試糾正錯誤,找出我們的思考過程如何發展,它的過程在現實中如何鋪展開。
練習一些基本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觀察事物,就好像我們帶著自己的思考身處事物內部一樣。我們必須使自己浸入到事物裡面去,浸入它們的內在思維活動中。如果做到這點,我們逐漸覺察到一件事實,那就是我們與事物在共同成長。我們不會再感到,事物與我們是分離在外的,我們也不是在自己的外殼裡僅僅思考它們。相反的,我們到達一個層面,好像我們的思考活動是在事物本身內在運作。當一個人成功到達這個高水準之後,對他來說很多事情會變得清晰。
歌德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位永遠將自己的思想放在事物本身裡面的思想家。心理學家亨羅斯1826年出版的《人類學》一書中將歌德的思想特點以「客觀」來做評價。歌德本人非常讚賞這個特質的表述。這個特質的含義是,這樣的思考並不與事物分離開,而是真正與事物內在維繫在一起。它的軌跡與事物必然性結合在一起。歌德的思考就是處在即時的感知上,並且他的感知就是思考。他的思考方法已經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程度,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發生:比如歌德計劃要去做什麼事情,他走到窗邊,然後對身邊的人說:「不出三個小時,就會下雨。」然後真的會下雨。站在床邊對天空一隅的窺探,便能夠預知接下來幾個小時內的天氣情況。他所持有的真正的思考,與客體維繫在一起,這樣能夠讓他預先一步得知事物本身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件。
相比較我們通常認為的,其實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通過實用的思考方法得以實現。當一個人可以自己遵循這些思考的基本原則,他會注意到自己的思考方式開始變得切實,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可以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法領略到世界萬事萬物。逐漸地,他對事物與人的態度開始完全改變。他內在會實實在在發生一個改變他整個行為模式的過程。能夠以這種方式,嘗試將自己的思考與事物內在一起成長,是極度重要的,因為通過這樣的練習去訓練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是一項如此實用的任務重要意義所在。
繼續閱讀:【施泰納著作】關於思考的實用性訓練(下)
支持一下。
去年看到此文,本想試著翻譯來著,太懶未果。終有人翻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