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施泰纳著作】关于思考的实用性训练(上)

歌德馆建筑

我们今时今日在此处讨论的话题恰恰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它可以在任何时刻转化为感觉和感受,能够让我们以安稳姿态与生活相遇,在世界中获取扎扎实实的位置。

编者注:非常感谢Robin老师的支持、郝婉淇将施泰纳的这篇演讲带到中文世界,我常想,唯有以社群人人之力,方可成就社群的成长和鲜活,感谢每一位踏实和无私的践行者。本演讲全篇一万一千多字,基于阅读的便利,我们将分为两部分刊发,仅此说明。

本文是鲁道夫·施泰纳于1909 年1月18日在卡尔斯鲁厄市的一场演讲(GA108),中文由英文版翻译而来(Translate by Henry B. Monges, revised by Gilbert Church, Ph.D. This translation has been authorized for the Western Hemisphere by agreement with the 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Dornach, Switzerland.),英文版由Robin Bacchus老先生提供。

作者:鲁道夫·施泰纳
翻译:郝婉淇

这种情况说起来可能会有些奇怪,那就是人智学者应该有一种责任感,要多讲讲思考的实用性训练。因为世人普遍认为,人智学太不切实际,与生活毫无关联。这个观点只会在看问题浅薄的人群中出现,因为现实情况是,我们今时今日在此处讨论的话题恰恰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它可以在任何时刻转化为感觉和感受,能够让我们以安稳姿态与生活相遇,在世界中获取扎扎实实的位置。

很多自以为自己“务实”的人,通常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以最实际最务实的原则为标尺。但是如果我们足够详尽的审视,会发现,所谓的“务实”,不过是与思考毫无关联的来自于传统与习性所驱动的延续而已。对务实的人一次完整的客观观察,以及对世人通常认为的“务实思维”的审视将向我们揭示出,实际上其中毫无“务实”的成分。他们所认为的“务实思维”或者思考不过是追随传统看法中由某种权威对某个事物的想法形成的标准而已,其他任何与此想法标准不同的思考都被视为“不切实际”,因为这些不同的思考与传统想法完全不搭界。

不管是任何时候,任何真正实用的物品被发明出来,都是由一个对此物品没有任何实用知识的人所发明出来的。比如,以现代的邮票举例,大家肯定都想当然的设想,这是由务实的邮局官员发明出来的。事实并不是如此。上个世纪初,邮寄信件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为了发送一封信件,一个人必须要到最近的收信件的办公室,要查阅非常多纸薄,通过非常多的手续。我们现在所知的统一的邮政事业也只不过六十年之久,我们现在用的,让这一切统一流程成为实际可行的邮票也不是由一个讲究实用性的邮政员工发明的,而是由一个完全的邮政门外汉,英国人Rowland Hill发明的。

在邮票发明之后,邮政系统统一采取此做法,英国邮政大臣在议会宣称,不能因为Hill先生预期的不切实际的做法而想当然的认为邮政系统就会因此而简化工作,即便工作因此被简化,也不能确保伦敦邮局有合适的能力可以处理增长的邮政业务。这位极度“务实”的个体(邮政大臣)却从来没有想过,邮局应该根据业务量进行调整,而不应将邮局实体大小视为业务量的限制条件。然而,事实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这位看似“不切实际”的Hill先生不得不面对“务实”权威做出抵抗,将邮票改革变成了现行事实。时至今日,我们每寄一封信,都自然而然的贴上一枚邮票。

最初修建铁路的历史也非常相似。1837年德国修建铁路的时期,巴伐利亚医学院担任公众咨询工作,他们认为,修建铁路是不明智的做法。并且,他们补充道,如果非要修建铁路,那么在铁轨两边必须树立起高的屏障,以防此物对公众可能造成的大脑或神经损伤。

在设计波兹坦到柏林段铁路的时候,邮政大臣Stengler说:“现在每天发往波兹坦的双向长途车上从来都没坐满过那么多乘客,如果你钱多的想往窗子外面扔钱的话,没必要建个铁路再扔钱,直接扔不是简单的多。”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往往对“实用的”,或者说,那些相信他们自己务实的能力的人不予理睬。我们必须清晰的辨别出真实的思考和所谓的“务实思考”之间的区别,所谓“务实思考”也只不过是从传统思维惯例中推断罢了。

我将以一个我学生时代的经历作为今天我们所谈内容的开场。一位年轻的同事有一次兴高采烈的来找我,说他刚刚想到一个非常聪明的点子,就是他必须立刻马上去见X教授(当时这位教授在大学教机械构造),因为他刚刚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我发现了,”他说,“如何利用最小的蒸汽力,加上稍做改造的机械装置,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能量来。”他当时如此之急切的要去见X教授,不能再跟我多说几句。然而那个时候没有找到教授,所以又回来了跟我详细说他的发现。听上去非常像永动机的原理,但是,即便与永动机不完全一样,又如何有可能呢?当我听完他的解释之后,我不得不跟他说,虽然他的想法毫无疑问的很聪慧,但是却和下面的例子有极大的对照意义,那就是一个人坐在一节火车车厢里,用尽全力推动车厢任何一个部位,然后火车开动的时候他自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让火车开动的。“这个例子,”我告诉他,“背后的道理和你的发现是一样的。”最终,他自己也想明白了,再也没有去找教授。

我们每个人都太容易将自己用自己的想法封闭在一个壳里面。很少能有例子让我们观察的分明,但是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例子,只是并没有这样极端罢了。能够将更贴近本质观察的人会认出来生活中大多数思考方式都有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说:他们可以经常看到坐在车里的人说车子在动的原因是他们在推。如果人们不像这样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话,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有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发展。

真正的思考实践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对思考所持的正确态度和真切的感受。如何获取对思考所持的正确态度呢?任何相信思考仅仅是在头脑或心魂中的活动的人,是不会有对思考正确的感受的。任何抱有此种想法的人,都终将被虚假的感受所转变,无法企及思考的正确习惯,也无法对自己的思考做出必要的指令。能够捕捉到这种对思考正确感受的人会这样认为:“如果我能明确表达出对事物的思考,并能够学会通过思考知晓事物,那么这些事物本身必须首先就含有了这些思考。事物必须已经基于这些思考而被建构创造,也只能是因为如此一个过程,我才能从这些事物本身抽取出思考。”

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设想,人类身处其中的世界与手表的原理类似。经常会有人提及人体与手表的对比,但是这些人也经常忘记了一个重要的点。他们忘记了做手表的人。这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时刻记在心中:齿轮不会自己组合搭配在一起然后让手表指针自动“走”,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做手表的人将手表不同的零部件组合在一起。永远不要忘记做手表的这个人,通过他的思想运作,手表才得以存在。他的思考就好像流到这个手表,流入这个物件中一样。

自然现象和运作也必须以类似的视角来看待。在人类身上的运作是很容易被我们以图景展示出来的,但是大自然的运作方式却不那么容易展示出来。然而,这些仍然是灵性活动的结果,在这些事物背后也是灵性的存在。因此,当一个人在思考某物的时候,他其实只是在重新思考此物原本就有的内容。相信这个世界是被思考与想法所创造并且仍旧不断地以此种方式被创造,此信念将使实际的内在思想实践结出丰富的果实。

总是对灵性在世界的存在进行否认,才导致了思考中的最坏的错误实践,即便在科学领域亦然。比如,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行星系的形成理论认为是从原始星云旋转并增密至一个实体,并作为一个中心,自己形成附着着星环和星球的状态,以此机械式地使整个太阳系得以存在。提议此理论的人其实在思考中犯了一个大错。

曾经学校里会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这个理论。在一杯水中滴一滴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被一个长针急速搅拌之后,自然会有分裂开的小油珠从原来那滴油作为中心被甩出去,好似一个微型的行星体系,老师认为,以此来向学生证明,我们的星系就是从一个纯粹机械式的过程形成的。

只有不切实际的思考方式才会从这个小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因为认可并做这个宇宙起源小实验的人忘记了一件通常会被人不时地就忘记的事情,那就是他自己。他忘记了,是他自己给了一个让这个实验中的油与水旋转起来的外力。如果他没有出现在这个场景中,那杯水上的那滴油无论如何也不会分裂成无数个小油珠。如果能观察到这个事实,并放在宇宙系统运作的逻辑中,那么可能他将会在起初就有一个完全健康的思考方式。尤其在科学世界,类似的思考错误还有很多。然而这些事情比一个人认为的还要重要的多。

再来讨论真正的思考,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外界真正存在这种思考,它才能被抽取出来。一个水杯中只有先有水,你才能从中取水;思考也一样,一件事物中隐含了这种思考,才能被人所提取出来。世界基于思考而建造,这也是为什么思考会从世界中被提取出来。如若不然,切实的思考将无从谈起。当一个人感受到这些话的真实含义时,那么他将很容易就免去抽象思考的过程。如果他能够十分确信,他身边万事万物都隐含着思考,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均遵循思考顺其自然地发展,如果他能够感受到此中含义,他将很容易使自己的思考转化为以真相和现实为基础,以务实、实际为习惯的模式。

我们现在来讨论,在人智学立场中,关于思考的实践有哪些重要的方面可以去练习。信服真相世界天生隐含思考的人将能够理解发展正确思考模式的重要性。

1、Objective Observation客观观察

让我们设想一个人决心扩展和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其运用在生活中,使诸事以正确的道路得以进行,那他须遵循以下几条规则,并且必须要明白这些才是真实可行、实用且具有基础地位的原则。如果他依循这些原则不断尝试锻炼自己的思考,那么成效将会显现。他的思考也终将会变得切实,即便最初看起来并不如此。对于一个尝试这些基础原则的人来说,另外任何与思维相关的体验亦将发生变化。

让我们假设一个人尝试做这个练习,他今天以观察开始,并尽可能精确地进行观察,可以选外界任何一样可观察的事物——比如,天气。他观察傍晚云朵的外形,或者落日时候的环境等等,并且将他所观察到的精确图景保留在记忆中。他将尝试花费一些时间来记住眼前这个图景所有的细节,并尽可能多的保留住这些记忆,直到第二天。在第二天的某个时间,他再次观察天气情况并再次保留这次观察得来的细节记忆,获取一个比较精确的图景。

用这种方式,如果他自己能够按照天气情况观察顺序进行图景式排列,那么他将毫无疑问的发现自己的思考逐渐变得更加丰富,更加集中。因为正是在观察中对细节的忽略,才导致了思考的不切实际性,也导致了对世界事物抱有模糊以及囫囵不讲细节的印象。真正有价值,真正关键且能够丰盛思考的,正是一个形成精确图景以及对事物接替顺序排列的能力,所以一个人能这样说:“昨天,是那样子的;今天它是这个样子。”也就因此,一个人能够将外界并列的两幅场景尽可能地形象化呈现出一个内在图景并能够提取此图景记忆。

这也就是说,在现实层面下的思考也就带有了一种确信的态度。做这个练习的人不要仅仅只是基于今天的观察就马上得出明天天气如何的结论甚至也不要去做任何推断。这样会破坏他的思考。相反的,他必须对此感受有自信,那就是外界的现实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是确凿无疑的,明天发生的事情也与今天的事情联结在一起的。但是他不可以由此而进行推测。首先,他必须在内心的表象中,再尽可能精确地思考一遍外界事物的发生顺序,然后将图景按照顺序一个个排列,并让这些图景之间相互交融。这是一个所有想发展真实思考能力的人都要遵循的准则。尤其适用于,观察和思考那些还没被理解的事物和其内在的未被深入探索的联结。

因此,做这个练习的人必须带着这种自信,即便他暂时还没有能够理解一些事件——比如天气——外界中万事万物中的联结,但是,联结将会在他的内在中带出。这些只能在他不带有思考的图景中完成。他必须对自己说,“我暂时确实还不知道关系是什么,但是我会允许这些事物在我的内在中生长,如果我不带有推测,它们将在我内心中带来一些东西。”这将就有可能使人相信,当他能够在形成后续发生事情的内在图景时避免带有任何思考的话,那么在他看不见的内在本质中,会发生变化。

一个人思考的载体是他的星辰身(见注1)。一旦一个人开始进行推断式的思考,星辰身就成为了“吾”的奴隶。这个意识活动,当然不会完全占据星辰身,因为星辰身还以一种方式与整个宇宙联结。

现在,达到避免武断思考、避免形成对连续事件的简单表象的程度,之后在一个人的内在中对世界行为形成思想,在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可印记在他的星辰身上。达到能够通过观察世界万事万物而置自身于世界运行中,且能够以最大可能清晰度的接收这些图景,允许它们在我们内在工作这样的程度,之后甚至可以使来自我们意识中的有机体组成部分的理解能力变得更强。如果,以人的内在事件的联结程度举例,一旦我们获取了这样的能力,让新的图景融入之前连续事件的图景,且以自然界中发生的过渡一样的方式,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将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2、Actions that are understood 可被理解的行动

对于暂时还不被理解的事情,这是一个应该遵循的过程。被理解的事物,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却应该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待。

让我们先假定某个人,可能是我们的邻居,已经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情。我们对此进行思考,并问自己他为什么做。我们的结论是,他很可能因为,为了第二天他试图做的一件事情而做的准备。我们不需进一步行动,但是已经很清晰的将他的行为形成了图景,并尝试形成他有可能做的事情的图景,想象着他第二天将要如何如何做。然后我们等待,来看他真正会做哪些事情,因为他并不会一定按照我们设想的去做。将他真正做的事情记下来,并依此修正自己的思考。因此,当前选择一些事件,将其带入思考,形成未来走向。然后我们等待未来会实际发生那些事情。

这个练习可以针对有人参与的行为或者其他事情。不论何时,当我们明白了一件事,就尝试,思考出这件事如果按照我们自己的观点,又会如何发展。如果我们的观点被后来的事情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思考就得到了证明,万事大吉。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观点所设想的那样发展,那么我们在重新回顾自己的思考,并尝试找到错误。用这种方式,我们试图用对错误的冷静观察和审视来修正出错的思考。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出一个找到其原因的尝试。如果我们被证明是正确的,仍然要记住,不要夸大自己的预测,更不要说:“看吧,我昨天就知道要这样发展了!”

这仍旧也是一条基于确信的规则:在万事万物中,都有内在的必然性,蛰伏在这些事物的本身使其运作的东西。这样促使内在日复一日工作的事物就是思想力,我们针对事物冥想的时候就能够逐渐对其有所意识。用这样的练习,这些思想力会在我们的意识中聚集,如果一旦我们所预见的真实发生了,那么我们就与思想力同频了。我们的内在就会建构起与所思考事件本身所含有真正思考活动的联结。所以,我们训练自己不要武断思考,但是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有的内在必然性和内在本质来进行思考。

3、Back to the Source 回到源头

但是我们的思考也可以朝着另外的方向进行训练。今天发生的事情,是和昨天有关联的。比如,以一个淘气的孩子举例,来问问自己,是什么引发了这个行为。那么所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追溯到前一天,或者我们跟自己这样说,来假设出未知的原因:“根据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必须认同,这是由昨天甚至前天发生的事情铺垫而来的。”

我们会在之后发现,到底之前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会明了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发现真正的起因,那么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的结论错误,那我们应该尝试纠正错误,找出我们的思考过程如何发展,它的过程在现实中如何铺展开。

练习一些基本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观察事物,就好像我们带着自己的思考身处事物内部一样。我们必须使自己浸入到事物里面去,浸入它们的内在思维活动中。如果做到这点,我们逐渐觉察到一件事实,那就是我们与事物在共同成长。我们不会再感到,事物与我们是分离在外的,我们也不是在自己的外壳里仅仅思考它们。相反的,我们到达一个层面,好像我们的思考活动是在事物本身内在运作。当一个人成功到达这个高水准之后,对他来说很多事情会变得清晰。

歌德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永远将自己的思想放在事物本身里面的思想家。心理学家亨罗斯1826年出版的《人类学》一书中将歌德的思想特点以“客观”来做评价。歌德本人非常赞赏这个特质的表述。这个特质的含义是,这样的思考并不与事物分离开,而是真正与事物内在维系在一起。它的轨迹与事物必然性结合在一起。歌德的思考就是处在即时的感知上,并且他的感知就是思考。他的思考方法已经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程度,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比如歌德计划要去做什么事情,他走到窗边,然后对身边的人说:“不出三个小时,就会下雨。”然后真的会下雨。站在床边对天空一隅的窥探,便能够预知接下来几个小时内的天气情况。他所持有的真正的思考,与客体维系在一起,这样能够让他预先一步得知事物本身接下来会发生的事件。

相比较我们通常认为的,其实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通过实用的思考方法得以实现。当一个人可以自己遵循这些思考的基本原则,他会注意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得切实,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他可以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领略到世界万事万物。逐渐地,他对事物与人的态度开始完全改变。他内在会实实在在发生一个改变他整个行为模式的过程。能够以这种方式,尝试将自己的思考与事物内在一起成长,是极度重要的,因为通过这样的练习去训练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是一项如此实用的任务重要意义所在。

继续阅读:【施泰纳著作】关于思考的实用性训练(下)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1. 1
  2. 2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