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導藉由跨科目與跨年級的自信與從容,長期引領孩子,以展現一個完整人格可能的潛質與幾近全方位的韌性與才能,來激勵孩子看到與完成可以全能、全才的、未來的自己;
編者注:本文為「師資聘任」系列第二篇,本系列共有五篇組成,請依序閱讀,第一篇見此。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7年10月27日
華德福教育之所以異於一般實驗與森林學習體制,是因為不將「人」的能力與地位過度膨脹化,擺放在掌控世界一切的位置──以「人」為(絕對)中心的世界觀,其實是人類意識過度物質化的結果──人之所以為人、有人性,是因為內在有著一種對宇宙萬事萬物「『宗教性』的『理解』與『情懷』」:願意臣屬於宇宙、願意把自己交出去(進行對宇宙更大的服務)、與宇宙形成一體的共感;唯有如此,老師才能把自己交給孩子,才有「喚醒孩子入世前存在著的『靈性特質』」的能力,也才能幫助孩子深入探索與經驗宇宙及自身的奧秘。
華德福教育並不苛求教師的正式資格,反而更在意教師對華德福教育精神上的理解與力行。
一般體制內(超額)正式教師的轉入(華德福系統),是否也意味著他們之前教學習慣與模式的轉入/植入?一個已經成年的人,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固定/固化」了,要打破他行之已年的慣性,會相當痛苦、困難,尤其這又牽扯到他價值系統的更動;更何況,這些既成的慣性可能是他多年來努力、確保才得以完成的……轉入的教師願意容忍自己格局、規劃、甚至思想上的「打破/破格」嗎?而這種「打破/破格」,還需要時間上的整理與內化,才能呈現一種讓孩子信服的秩序、美麗及氣象;而這,絕不是短短一個暑假(的轉變)就能一蹴可幾的。
(要)「打破」的,不僅在教師自身,還包括科目之間:華德福教育里,科目與科目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然而我國傳統師資與人才的育成/養成,是文、理領域涇渭分明的;對於要跨越/跨出自己熟知的科系,一般人都會帶著難以言喻的恐懼,教師自然也不例外;教師會用自己出身科系的熟悉度與局限性,讓自己躲在教學上相對安適的場域……然而,華德福教育中,八年級以降(小學階段的教育),是要班導負責擔綱主課程內所有科目的,當然也包括練習課(drill lessons);而對低年段(一至三年級)的班導而言,甚至連音樂、手工、濕水彩、蜜蠟等都屬於導師份內的工作……這種安排,雖帶給導師極端的挑戰與任務,卻能在教育上對孩子發揮比從事平行班教學更重大的意義──如果老師對於「跨越」,有著本能上的推拒與矜持,又如何以「典範者」的姿態,帶領與滋養孩子?
〔補充說明一:班導要膺任的教學包羅著:數學、主要語文、地理、歷史、(中、低年級的)建築、農耕、畜牧等,四年級的動物學、五年級的植物學、六年級的礦物學、天文學,七年級的生理學(側重人的生殖系統與性教育)、營養學、物理、有機化學,八年級的骨骼、肌肉力學等等。〕
〔補充說明二:華德福教育每周會在主課(程)之外安排一至兩節「練習課」,輔導算術及語文等重要課程的熟練度,並對缺課的孩子進行補課。〕
〔舉例說明:華德福教育對身-心-靈的照顧穿梭在不同科目之間:手工課編織襪子時,腳後跟的部份有數學裡的等差級數;十字綉中處理的不是線條,而是與身體(生理學)、幾何學相關的對稱與空間感;音樂中有數學裡精準的「零-一」切分關係,而琴弦物理性的長短,又左右了彈奏出來的音色;園藝課栽培植物時,透過宇宙的形成力(物理學、有機化學),建立人(生理學、營養學)與土地/地球(礦物學、地質學)、宇宙(光學、天文學、神秘學)的關係等;以此類推。〕
班導之外,華德福的科任老師也沒有想像里來得輕鬆;科任老師必須適應所有任教的班級(當然不會只有一班而已),去對應相應班級的風氣與孩子的習慣。
就拿手工課來說,手工老師必須熟悉並敬畏雙手的構造與能力,因為手工要將意志力導向手臂、手腕及手指:當孩子專註工作時,血液會有意識地導向肢體,讓四肢溫暖起來,身體也會開始聚集乳酸,產生「酸性」的反應,血液也會勾起內在隱伏的感情;思維則會反向地驅動體內的化學作用朝「鹼性」反應──思維需要的是冷靜,過多的燃燒會紊亂思考;但過度的思考又會讓孩子蒼白,缺乏血氣──因為思考源自神經,而神經是人體內唯一不能再生的細胞構成,也是人的活體內死亡性最深的部份……老師必須協助孩子透過手作,整合身體上酸、鹼兩種極化反應,以一種有序而充滿個性的方式,將精神性體現於物質。孩子的作品不斷重覆地檢視與修正,因此打下孩子道德感的基礎:如果作品太緊,就要協助孩子精神狀態的放鬆;如果作品過於鬆散,又要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究竟要怎樣的課程內容與安排,才能幫助每個個別的孩子達到身、心、靈之間這種微妙的平衡?」是科任老師的重責大任。
又如木工課,工作的對象是木頭,而木頭是礦物界上升到植物界的典型,有著植物(界)的純凈,卻又帶著礦物(界)的硬度;但遺憾的是,它完全無法抵禦(礦物/金屬)工具的力道──從帶著孩子認識木材種類、軟硬度、香味、產地生態,到熟悉木頭的斷面(生長季、停滯期)、紋理、年輪和用途,並熟悉各類工具的使用與保養方式,接著如何協助孩子以出自一己的意志力將物質界的因果律應用到作品上,而到了十年級,又必須學習排除木頭的生長特徵,以「人的智慧」去克服「木頭的智慧」……這樣專業級,橫面、縱深都得有所涉獵的木工老師,體制內的工藝(課)老師里找得著幾個?
〔補充說明:讓孩子比較與自己手臂等粗的樹木年輪和自己的年齡,讓孩子知道樹木的長成也需要等待與時間,從而珍惜來到自己手中、有緣份的那塊木頭,以喚醒孩子的環保與惜物/惜福意識。〕
又譬如同是手工,「木工」涉及了(大量的)直角應用,「裁縫」卻講究著(人體的)曲線,如何在這些課程里幫助孩子將「內在」外翻,去建構物質空間與心理空間上「內部」與「外部」的正確關係?……科任老師如果只框在他的那一門科目里,華德福的教育就不可能達到。
三年級是孩子開始甦醒的轉折點,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分離感」逐漸出來:我是誰?在這個世界上我的位置在哪裡?……孩子開始探尋生命與生活中的真相。孩子的存在感需要被支持與肯定,因為孩子開始了解到生命的有限性:(物質-地球性的)生命是會死、會結束的──這會加深孩子的孤獨與焦慮,然而這也是孩子獨立性之始;也因此,孩子會開始探討、批判與質疑以往無條件接收與接受的世界:孩子不再單純地經由模仿來學習事物,他必須知道理由。
這個年級的導師尤其重要:孩子的自我體需要師長用藝術性的想像力(心像方式)的空間來保護、緩衝,免於太早暴露於外在世界的衝突與影響之下,讓孩子的自我體可以「以自己的速度」朝向外在世界類化;此時孩子的乙太體對肉體的構築已趨近完整,可以釋放多餘的乙太力量,進一步在認知能力上發展,所以三年級的孩子非常需要由生命經驗與力量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權威,而非教條與獨裁壓制下產生的假性權威──任教老師必須在道德上完全正直,並且有責任感。
單就這一點,就是老師很大的挑戰了:你的「正直」,是里外合一的正直,還是屈服於強權的正直?所有你的所言、所行,你都不曾質疑、不曾妥協,都帶著自己理直氣壯的勇氣與相信嗎?
〔補充說明:模稜兩可、沒有原則與界線的成人,很容易被這種年齡的孩子看扁、踩扁。〕
華德福教育中也強調男、女老師比例與氣質上的均衡,為的是可以提供孩子不同性別的典範;男、女質性不同,身體能量流動與使用的趨向與著重自然也不同,而老師是必須用自身能量去滋養、調節、引導孩子的。當薪水等現實層面介入時,容易造成男性老師(大量)流失,無法建立健康、平衡、優質的教師社群結構。
〔補充說明一:火相氣質/膽汁型氣質(the choleric temperament)──激動、行動力、專斷──的老師對孩子的銘印是有摧毀性的,會導致學生四、五十歲之後新陳代謝功能上的失序與疾病(包含消化不良);水相氣質/黏液型氣質(the phlegmatic temperament)──冷漠、懶惰──的老師因為對自己的氣質沒有認識與教導的能力,所以無法強壯到可以符合孩子內在心魂的需求,而老師的黏液質和冷漠也會窒息孩子的靈魂,造成學生成年後的神經質與神經衰弱;土相氣質/憂鬱型氣質(the melancholic temperament)──細心、同理、內縮、自憐──的老師如果太專心、內斂,孩子就無法經驗到需要的感情生活,老師的憂鬱質會壓抑孩子靈魂上的衝動,孩子以退縮取代表達,就會造成之後呼吸與循環上的問題,尤其是四、五十歲之後的心臟問題;風相氣質/多血型氣質(the sanguine temperament)──表面、樂天、對環境警敏──的老師對所有印象都有很深的接收性,但卻不夠深入,會壓制孩子本質內湧現的意志力與對生命的熱愛,造成孩子長成後對生命的倦怠與了無指望……因為教師的氣質會影響到教材的表達、學生以後的人生,所以,如何教育自己的氣質,對教職人員相對重要。〕
〔補充說明二:華德福的代理代課老師無法擁有與一般正式老師等同的待遇及保障,十個月的薪水要撐上一年──寒暑假中斷不給薪,必須繳國民年金(國民年金常常重疊著部份繳交勞保的月份,等同雙重剝皮),上課期間只享有勞保的保障,加上師訓自掏腰包的費用……──對一個要肩負老小家計的老師(尤其台灣的家庭經濟結構支撐主要會由男性角色承擔),如何讓他有動力持續教下去?〕
華德福的導師在理想狀態下是陪伴孩子八年(一到八年級),完成華德福初階教育中完整的一輪──班導藉由跨科目與跨年級的自信與從容,長期引領孩子,以展現一個完整人格可能的潛質與幾近全方位的韌性與才能,來激勵孩子看到與完成可以全能、全才的、未來的自己;這種「身教」,正是華德福教育殊勝之處:孩子因著老師的榜樣,不會貿然封鎖、阻擋自己踏入未知和陌生──然而,學校卻因為搖擺的教師聘任政策,打斷了孩子教育上的連貫性與穩定性,出現帶班模式上不得已的斷層;而孩子與他們的未來,不正是教育之「所為」、「所在」嗎?
〔補充說明:一到八年級的時間,可以給予老師對同一科目進行「再加工」,對不同科目進行「再連貫」的機會。老師雖不是專家,也不可能是專家,但為了孩子的成長,老師必須不斷相應改變,不斷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歸根結柢,不就是真正、徹底的教育嗎?能夠「自我教育」的老師,才會成為學生願意追隨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