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华德福的台湾味

文中还引用其他文献提到三种实践华德福的路径:1.纯净之路(强调符合正宗华德福原汁原味)2.组装之路(把一些在地元素放进华德福组装,却无法融合,好比把翅膀插在毛毛虫身上做成蝴蝶的样子)3.演化之路(经过蜕变重生,根植地方并开花结果。)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华德福中心主任,文后附有Boland教授的英文文章,我们计划将其翻译为中文。

作者:成虹飞
撰文:2016年9月17日

刚收到新西兰Boland教授寄给我刚出版的这篇英文文章,谈华德福与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议题,并反省华德福向外传播的“精神殖民”倾向。Boland从事华德福教育工作35年,在许多华德福会议受邀演说。我之前也在FB推荐过他的著作。

文章一开始他提到歌德馆前教育组的负责人Christof Weichert 去年在澳洲发表的惊人言论:“我们该拿这位96岁的老太太怎么办?”意思是说,华德福教育自创立迄今已经老迈,该彻底更新了。文中还引用其他文献提到三种实践华德福的路径:1.纯净之路(强调符合正宗华德福原汁原味)2.组装之路(把一些在地元素放进华德福组装,却无法融合,好比把翅膀插在毛毛虫身上做成蝴蝶的样子)3.演化之路(经过蜕变重生,根植地方并开花结果。)

作者的立场当然倾向第三者,若放在台湾来看,可以问的是如何长出真实散发台湾味的华德福?文中引一位新西兰毛利家长的话,发人深省,他说“我的孩子上华德福学校,那是我能为他找到的最好学校了。可是我难过,每天他从学校回来,越发不像个毛利人。”

我有个好朋友在华德福学校弄北管木偶戏,或者另一位朋友在他的童年广场搞三国大战与各种台湾民间的儿童游戏,都有浓浓地方味。包含体制内许多有志之士发展出来的接地气的学习活动,例如平等小学巧宛然掌中戏团,比起“96岁老太太”,可是生猛有力得很哪!

相对而言,正如同Boland教授所观察到的,世界各地有许多华德福老师被另一种体制化的力量牵制,不能面对周遭真实的环境,长出有生命的课程,却自缚手脚,只敢依样画葫芦,反而落入教学僵化脱离现实的险境。

最后需要澄清一点,有人会把这里强调的课程“地方性”与地域或国族意识形态(比如台湾至上或复兴中华)相混淆。前者是去觉知自己的生命发展与周遭土地的具体连结,以求健康的成长;后者则是一种区隔我与他者的认同政治,源于自我中心的权力欲望。

适逢中秋,愿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Boland, N. (2016). A Sense of Place within the Waldorf Curriculum.(PDF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