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木工课

木头是矿物界上升到植物界的典型,有着植物的纯净,却也带着矿物的硬度。对木头工作,让孩子学会克服了物质上的硬度,也学会转变物质的形式——形式会在物质中被孩子的心魂唤醒而浮现。

木工,是对树干、木材/木头部分的工作,也是在植物界、矿物界之间的嬉游。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6年5月19日

木头是矿物界中的植物界,植物界中的矿物界。

树木将大地的力量抬升成为自己、支持自己,就形成了自己的大地,也就是所谓的树干。而大地(矿物界),相对上必须比较缺乏生命性/以太性,所以树木在茎部矿物化了自己,可以坚硬;而生命(植物界),相对上必须比较远离矿物性/死亡性,所以树木在茎部以太化了自己,可以呼吸。

木头是矿物界上升到植物界的典型,有着植物的纯净,却也带着矿物的硬度。对木头工作,让孩子学会克服了物质上的硬度,也学会转变物质的形式——形式会在物质中被孩子的心魂唤醒而浮现。

木工,是对树干、木材/木头部分的工作,也是在植物界、矿物界之间的嬉游。

〔补充说明一:头颅也是人体中最矿物化的部分,中文中的“木头”,也有木材是“植物中的矿物”那种知晓。〕

〔补充说明二:华德福教育中的手工媒材,是由动物界而植物界、矿物界(教育前半期),再由矿物界而植物界、动物界(教育后半期);前者原始、后者加工,前 者用双手、后者借助器械、工具,前者以土元素、水元素发展着自己,后者以风元素、火元素为世界发展。童年期的手工,建立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是“内在性”的 工作;青少年期的手工,建立自己跟世界的关系,是“外在性”的工作。〕

木要成材,就必须在生长点上屹立、坚忍、抗风候。木头的纹理与年轮说的就是树木成长的生命故事,故事让每棵树的调性、味道都不同,即便同种。解读着同种木头之间的异质性,才能真正将树木的生命特质斧凿在木工作品里。

〔补充说明:树的横剖面/断面呈现的图形就是树被行星力量的封印,树木透过树冠层聚集的星芒让宇宙为自己封印;宇宙的封印在心材与树皮的互动中可略见分 晓。树的中心是火星的封印,火星“激进”、“强硬”、“推出”;外缘是太阳的封印,太阳为了调和火星的力量,只好以“保护”、“阻滞”的能量在树皮上显 现,以为缓冲。〕

山岳的树木比平原的更有个性,也更难以驾驭;因为承受着更强烈的星芒力量,所以树木本质与姿态比较容易持久——宇宙星芒也雕刻着树木;各种行星力量的挤压 与折冲,造成木质部气孔排列向心或紊乱。心材部分放射状的裂纹,主要起于星芒力量的冲撞,而不是热涨冷缩等物理性外因。这些裂纹部分最容易破坏、崩解,是 木工作品上最需要被克服、化解、仔细的部分。

当孩子年幼时(学龄以前),就可以让孩子经常到林子里戏耍,搜集树叶、枝条、花朵或果实,让林子的生态对孩子在无意识中进行以太性的铭印,让孩子愿意亲近树林。学龄前的孩子可以练习削木片、木头,学习掌握刀具。

从森林走回教室,再从教室走向学校或生活所在更大的地景,支持到在地的风格、特色与需要,才是完整的木工课。

木工课的第一步,是去认识环境中的整株树、森林/树林中的任何一整棵树:树木如何与不同的大地/区域相连;如何克服地形上的劣势,让自己垂直并牢牢指向地 心(树的头部在根,向着地球中心的光);如何形成自己的节理与姿态(树枝以何种角度对应于树干,如何向阳,树冠的型态怎样、叶片怎样);如何走过春夏秋 冬、日夜晨昏;如何松散又如何结实、如何干燥又如何潮湿、如何生长又如何停滞;愈有生命性的部分,愈轻,愈有矿物性的部分,愈重;树木的质地、香味、叶片 形状与星星的关系,针叶木的收敛性与阔叶木的发散性……尽量帮助孩子在心中形成“完整的‘树木’图像”,让孩子知道,一棵树也可以藏着这么多的秘密,知道 每一块来到自己手中的木头,都该好好对待、好好珍惜。

〔补充说明:回到教室之后,老师可以准备若干寒、温、热带的木材,老木与新木(最好连皮),让孩子认识不同地域、年龄的木材种类。〕

木头如果对应到火相,就相当干燥、易燃;对应到风相,就容易轻质、脆折;对应到水相,比较有韵律(对音质有较好的共鸣感,可以作为乐器);对应到土相,比较坚实(可以示范,应用于节庆的中心柱、庙柱、屋舍栋梁结构、船桅或旗杆……)。树木要“因材施‘雕’”。

树木被结构的原则也会影响到作品的状态:如果木材气孔生长排列散乱(如:果树、一般性阔叶树种、枫树等),适合弯曲与镂空,比较温暖;如果木材气孔生长排列向心集中(如:橡木、榆木、刺槐、白蜡木或一般性针叶树种等),通常适合拉紧、伸长或压缩的形式,比较冷硬。

木工课回到教室中的第一堂,可以准备容易劈开的木头,带着枝叶、树皮,让孩子知道木头只是树木的片段,让孩子看到树木本来的部分样貌。老师横向劈开树木之 后,孩子会看到木材与树皮在感官经验上(色彩、质地、气味、干湿等)的对比(如果树木无毒,甚至可以让孩子嚼一嚼木材)。可以让每个孩子练习纵向地劈开, 成为楔形。而之后每一次到孩子手中的木头,最好仍带着树皮,让孩子可以更认识他进行工作的对象,再进行退皮处理。真实认识树木,也有助于孩子日后选择木材 于不同的应用。

〔教学举例说明:木材横向劈开之后,可以带着孩子细数木材的年轮,告诉孩子这块木头也许是爸爸的爸爸、祖父的祖父、祖先的祖先……很久以前就长在大地上 了,这么多年的风霜,都浓缩在这块木材上,所以这棵树,也看过很多很多的年代、很多很多社会或朝代/政局的变迁……。另外,也可以让孩子比看看谁长得快, 这棵树到底花了多少年,才可以长成和孩子自己的手臂等粗……,来拉近孩子跟树木之间的距离。〕

事实上,木工需要正确的选材与榫接,而正确的榫接与应用也要认识木头的质量——木头边缘最有生命活力、以太性最强;形成层稍微坚实,仍具有生命;心材是最 坚实的,虽然物质性,却也收藏着阳光。春天的木材生长快速、松散,被砍伐下来,就是早材/春材(early wood);夏天比较结实,被砍伐下来,就是晚材/夏材(late wood)。而切块的木材也有左右边之分:比较平滑的面算是右边,以太侧;比较粗糙的面算是左边,物质侧。

〔补充说明:树木把学习到的星芒力量放入自己的中轴线,把自己的阳光、自己的月亮、自己的火都藏在中心,所以木材才能燃烧、才能提供温暖。如果不是内在收藏着光与温暖,木材无法被点燃。〕

木头坚硬中仍具有植物性的柔韧/柔软,也没有矿物性的冰冷,所以是适合孩子上手的素材。在小学的中、高年段(五到八年级)可以进入。而且,木工可以帮助孩 子的以太从紧绷、僵硬的肌肉结构中释放出来,让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动作中开始具有流畅性。要让孩子娴熟木工到连在睡梦中都会(练习)的程度,或者在工作当中 “时间感”消失了……

熟悉各类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方式,也是木工课的必修。

早期的木工课是要帮助孩子学习以自己的能力操纵物质,学习走入植物界,知道植物界也服务着人、支持着人,以种种千变万化的形式。木工帮助孩子建立真实与物 件的空间关系,以自己的立体面对木头的立体,让自己的创造力有显形、立体的机会——当孩子可以在物质界中立体创造,孩子也会开始有“创造出自己的未来、创 造出自己的命运”的自信,只要自己意志坚定。孩子将练习出以一己的意志力,将物质界的因果律/因果关系运用在木工作品上。

晚期(九或十年级之后)的木工课,则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摒除木头的生长特征,改良或运用木材上的缺陷,以“‘人’的智慧”去克服“‘木头’的智慧”来完成作 品。高年段的裁缝课是木工课的反转与进阶,由外转里、由直线转曲线、由坚硬转柔软、由抵抗转顺服。裁缝帮助孩子的创造由抽象而具象,由平面而可以立体。

〔补充说明一:木工是对原生性的植物材质工作,裁缝是对加工性的植物材质工作——同样都是对植物界的工作,却是人工处理前、人工处理后。〕

〔补充说明二:木工会是中学生很好的手工,木头带点生命、呼吸的温度,却不会像冰冷的矿物般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可以成为混乱时期孩子的依靠——孩子意识上的骚动与转折,可以藉由木工过程导入一种平稳的流动。〕

木工涉及着直角应用,走的比较偏“直线性”、是规矩、是嵌合(榫接),木工走着线性;裁缝得讲究人体曲线,走的比较偏“曲线性”、是流动、是符合,裁缝走 着曲度与流动。“木工”象征着“‘物质(环境)/地球’作用于‘人’、由外向内”,通常只牵涉到形体的创造,保留着原色;“裁缝”象征着“‘灵质/宇宙’ 作用于‘人’、由里翻外”,牵涉到合身、设计、色彩,和宇宙的秩序(数学性)。

〔补充说明:木工是一层一层的退去,削减或榫接来形成作品——物质环境对人,也是不断地削减、磨耗;人形成社会,必须让自己符合方圆、规矩,来契合他人。 裁缝里线先缝,然后才外翻为成品,这是灵质对人的建构,你的前一世过去,以灵性力塑造出你这一世往下一层的身质——过去的隐性,成为你现在的显性;过去的 内在,外翻成你现在的外在(所以衣服是灵性的表达,不言而喻)。〕

但不要忘记:最终的木工作品,是陈述你的心声,以最适合而美丽的木头。你读着木头的内在、木头的封印、木头的渴望,而结合你的心,以“爱”赋形。

人最美丽的作为,就是让所有的物质(表现)都带着灵性上的光亮。更深一层来说,如何以木工的方式,小心翼翼斧凿出你自己,让你在物质的表现上展现自己灵性的本质与倾向;又如何以裁缝的方式,步步/布布为营缝制出你自己,让你美丽真实地反映你的走过、你的曾经。

〔补充说明:当人创造出什么,就有什么“灵性存有/存在”必须被束缚在里头;而那些“灵性存有/存在”渴望真正服务到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温度带进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作品里,藉由感动别人,来真实释放这些“灵性存有/存在”。〕

正如你必须在你(投生)的环境下创造出“‘忠于你自己’的自己”,不自外于环境;你的人生忠实于你,也忠实于你的时代、你的环境——真正上乘的木工作品, 是从“你(单方面)想雕刻、创造的”,变成“树木也想在你手里‘变成’的、‘完成’的”;这样的作品,融合、协调着“创造者”与“被创造者”双方的个性、 调性、甚至生命,才能真正“耐人寻味”。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