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的权限,就是去帮助孩子、准备孩子要出发长成自己的力量,在最本然、无扰的状态下--保护孩子的本心、本性,而不用父母的意志干涉。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4年12月14日
父、母亲是因为孩子的出生,才开始进入学习与体验父、母亲的角色的;所以事实上,是孩子先当了父母的老师,父母随后才成为孩子的老师的。
父母亲的权限,就是去帮助孩子、准备孩子要出发长成自己的力量,在最本然、无扰的状态下--保护孩子的本心、本性,而不用父母的意志干涉。
如果父母亲事必躬亲,孩子一举一动都难逃法眼,这样的亲子关系显然缺少了“互信互任”,只是“谍对谍”的攻防战而已。既然是亲子,何苦这样艰辛地拉锯?
成绩,本质上都是“一次性”的,并不足以代表孩子真正的实力,老师出题上主观的偏好、思维认知……孩子的身、心、灵状况、家庭气氛、考场环境(温湿度、吵杂度、空气中的悬浮微粒、乃至于位置左右他人的磁场与心境……)都影响着成绩表现。如果孩子不肯交出成绩单,很肯定的是孩子成绩考差了,有自知之明,也预期着自己可能得到的惩处,所以干脆隐而不报(这跟警局吃案同理)。父母要看到过去自己的反应与行为塑造出了今天的结果:孩子会藏成绩单,就表示成绩已经过不了孩子自己这一关了,孩子对自己有感觉、有良心/道德的量尺在,才会觉得羞耻,怕父母知情、伤心或愤怒;会下这样的决定,孩子觉得这是他范围内可做到的“保护到自己,也保护到父母”,这是孩子式的幼稚与体贴。如果父母对于成绩真的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豁达和胸襟,孩子应该也不会对“坦白成绩”如此惧怕。
讨厌念书,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书本的内容与编排太枯燥、沉重,不容易让孩子感兴趣。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考试,或者教师只做叙事性的呆板陈述,这样死亡性的事实,如何勾得起孩子活泼的兴趣? 孩子本能上有趋向“活性”的动力,如何把知识的“死亡性”转变成为“活性”是老师的责任。与其指责孩子不读书,不如庆幸孩子天生的敏感,还有区辨生命质量中“死活”的能力。
当孩子被塞进一大堆大人自以为是的知识之后,孩子根本消化不了,索性不去消化--“消化”需要处理的都是“异于自己”的东西,“异于自己”,对自己来说就是“毒”,当自己没办法解“毒”,还硬要吞那么多“毒”做什么? 又不是想不开。如果每天都要面对这样重复性的枯燥与乏味,还不如做白日梦来得实际、多采多姿。
生活无目的,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生命以及成人世界生活的反弹。当孩子周围的大人给他的是生命上的“无奈”、“无助”与“不得不”,孩子自然没有动力去进入世界、进入生命。所以现在的“无目的”也是为着之后更大的目的: “无目的”是一种对现况的察觉与不满,因为不知如何因应,干脆“无目的”--但这是一种生命的沉淀、回应与整理,要尊重到孩子的“无目的”,却也要同时给出家长生命上的“有目的”,这样才能启发、带动孩子前进。
父母会用身质的上一层来带领孩子身质的下一层,所以父母要用自我体来带动孩子的星芒体;父亲自我体的示范尤其重要,因为孩子要投生,就是要向父亲的自我体学习与看齐,父亲要显露出对自己工作与责任的干劲与热情,即使在家庭场域里,而不是“上班一条龙,下班一条虫”。
这样状态的孩子,至少对生命上的觉知还是健康的,没有被体制扼杀。想想你自己小时候想逃离(某些)课本的心情,就能同理孩子的困境;也想想你自己小时候若做错了事,会希望父母怎样对待你。用那样的方式支持、疼惜自己的孩子,也顺便同时支持、疼惜小时候的你自己。这应该是孩子回报你最好的礼物:帮你回头去看小时候的自己、修复你自己。
如果孩子面对课程出现困难,就与孩子坦承地讨论,一起想办法解决--陪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骂了骂就算,把问题丢给孩子一个人处理--父母亲星芒体如果稳定,不动辄发飙失守,孩子的以太体也会稳定、平顺,父母亲的情绪其实决定了孩子体内荷尔蒙的分泌与浓度。父母的温感要流向孩子、接纳孩子、支持孩子,孩子的物质体才会有想健康建构自己的欲望。父母的物质体要健康、正常,孩子所处的环境才会稳当。
父母其实大大左右着孩子的开展,父母自不自知而已。所以不要小觑自己的影响力,要对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有更深刻的意识与觉知,时时提醒自己“典范”的角色。这就是父母亲的权限所在、负荷所在。既然当了父母,就勇敢承接这份唯有父母才体会得出的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