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读书

从人智学谈生命传记08:展望未来到面对死亡(20160328)

49-56岁对应到7-14岁的“美”,就是一种平衡,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天命就是“美”。

系列连载页:“从人智学谈生命传记
此为连载第八篇,由作者授权刊发

【上课笔记】

死,是一种什么状态?

生命结束?

什么都没有?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怕死?

死,一般的看法是“生命”的结束,那就要问“生命”是什么,才知道生命的结束是什么意思。在“学前到学龄期的发展”中,煜隆曾经探讨生命的本质:“生命”是“活”的,有“动”才是“生命”。“人”这种生命型态很特殊,一般动植物的“动”可能是为了“生存”及“繁衍”,人除了这两种,还会想把“我”给活出来!那个独一无二的“我”如果不出来,就会感到很不对劲。所以目前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是“活出自我”,“死亡”代表“自我”不在世间,或者在世间但活不出自我,这…这…这…这个定义有点恐怖,因为有的人到离开世间都还活不出自我,不就代表是行尸走肉,或者殭尸电影中的活死人?

“死”:字典的定义是:会意字,人成残骨是为死。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死”:澌也,人所离也。河水干涸为澌,即人之精血涸竭、神形相离,而气绝命尽之称。所以是以我们肉身的生命活动及有关功能是否永久性停止为基准来判断。让我们来练习“超越时代的灵性选修”里六个基础练习中的“沉着冷静”“积极正向”“开放接受”:为什么要有死?死对我们有什么优点?不死对我们是不是比较好?想像一下,如果我们都不死会发生什么事?

在“前世经历到生命蓝图”及“人类生命与宇宙进化”中,我们知道人类如何借由一次次的重生与宇宙进化相配合,这样的方式,会不会是尝试出来的,意思就是与宇宙进化配合可能还有其他方式(干嘛与宇宙进化配合?自己发展不行喔?),而这样的方式能让人类生命也逐步获得提升(干嘛一定要提升?)。这是否也意味著有些项目没办法在只有灵体时做到,唯有物质身才能练?即使这个物质身被佛法认为是虚幻的,应该也有其作用及道理。

另外,从“出生与三岁前的生命”到这堂“展望未来到面对死亡”,我们了解自己在世间各阶段的发展,那死亡回到灵性世界后,除了“前世经历到生命蓝图”提到的死后不同阶段,我们在灵性世界又在做啥?因为平均2160年,灵体会来世间投胎两次,一次男、一次女,2160年很长耶,当然在灵性世界的时间状况与世间可能不同,不过真是令人好奇!而且在灵性世界好好的,干嘛弄个物质身来折磨自己,除非就是在灵性世界无法做到,非有物质身才行,或者就是来玩的!这也真是玩很大,如果看过“人类生命与宇宙进化”或《奥秘科学大纲》中关于人与宇宙的演化,要长成现在的人身真的很不容易,难怪佛法说人身难得!

回到当下,如果我们的生命发展真像人智学生命史所描述的状况,那也没有死亡耶,死亡就是物质身不堪用了,回到灵界,再等下一班车继续走。但除非真的非常认同,或者已觉得不虚此生,我们还是惧怕死亡啊!到底是在怕啥呢?

好!进入课程:以下即是“精神与物质力量互补的U行对应”完整示意图

还记得“中年经历的灵魂暗夜”的0-21及21-42岁的V行反转对应图吗?在精神力量上,42-49、49-56、56-63、63-70、70-77、77-84的阶段,也对应0-7岁的善、7-14岁的美、14-21岁的真。那对应每阶段的善、美、真,其内涵是一样的吗?我的猜想是,本质是相同,但内涵会随着自己的历练、修练、体会而调整,对于善美真本质的体悟,也会随着不同阶段而更加深入。有趣的是,为什么是善美真?在“学前到学龄期的发展”中提到,善美真分别是0-7、7-14、14-21岁的追求目标,对应的教育重点则是意志、情感及思考。想想看,意志与善、情感与美、思考与真,他们的关系是什么?人的心除了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及思考(thinking)(由于史代纳是使用德文讲述,再转成英文,其内涵可能不只我们看到中文或英文字表面所呈现的),是否还有其他面向?我们也不能断然把意志、情感及思考都分开,每个阶段比较像是“碎形”、“全像摄影”(即使只是撷取底片一小段,仍然可看到全像但较模糊)的概念,0-7岁可再分三个阶段:意志、情感、思考,只是0-7岁比较适合发展意志,并非情感、思考就不发展,其他阶段亦同。人习惯分别,需要这样说明比较容易理解,但事物从来就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就如同佛法的十二因缘不是直线分开,而是球体,太极也是球体。

一、49-56岁重新平衡人我:

(1)实践天命需要进入人群:什么叫“人群”?

前一堂课“超越时代的灵性选修”,提到42岁之后心魂的三种可能发展,以及42-49(转星芒身为灵自我)、49-56(转乙太身为生命灵)、56-63(转物质身为灵性人)岁的灵性选修,并且细论42-49岁追寻真我的历程及六个基础练习(专注思考、执行意志、沉着冷静、积极正向、开放接受、和谐建构)。但在实践天命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有自己,一定会与其他人、团体组织(家庭、社团、财团、政府……)产生各种“关系”。这时候的你,已经经过21-42岁的磨练,以及42-49岁追寻真我的历程,心境应该已经大不相同,但要走自己的路、实践自己的天命一向都不简单:周遭的人会质疑你,自己也会质疑自己,不了解的人会批评、打击你,芸芸众生会给你各种挑战……但你需要与别人一起合作、互相协助以达成彼此的天命,而且团体虽是一个个的人所组成,但本质与个人不同,所以要了解如何团结众生群策群力、如何互相协助、以及社会是怎么一回事。(就我对佛法的认识,这是属于进入“众生相”的层次,当然,有些人的定义可能不同。)

(2)人智学的三元社会观点:这个主题很大,只能略述:

社会生活,会碰到哪些面向?经济、政治、法律、文化、艺术、教育、环境……ㄣ,我们似乎都比较偏重经济,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影响,就会意识到法律政治;感觉很枯竭,就会去接触艺术、文化……人智学认为社会有三个面向:

经济生活

经济、生产

灵性-文化生活

文化、艺术

权利生活

政治、法制

willing feeling thinking
博爱 自由 平等

此表整理自王智弘老师的演讲:三元社会的样貌

  • 经济生活:现代经济认为人是自利的,会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市场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利用人的自利而造成对公众有利,也就是自私本身经过设计,会产生对公众的利益。衡诸目前的经济现象,上述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失灵,其实西方及中国传统都不是这么认为。人智学认为经济生活的内涵是“博爱”,是互助合作、共荣、共享,不是竞争、牺牲,也不是利益分配。人人互相依靠,彼此为了对方而生产,有人需要,生产才有意义。
  • 灵性-文化生活:人智学认为灵性-文化生活的内涵是“自由”,追求个人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很不容易,也很不简单,请看二.56-63岁追寻真正的自由。
  • 权利生活:人智学认为权利生活的内涵是“平等”,最基本的是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参考资源:

(3)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解牛〉记载于庄子《养生主》中,如果以养生的观点来看,是练延年益寿用的,但也有其他寓意:

  • 一般的厨子:用强力折牛,即使遇到大骨,也用对抗的方式砍断,所以一个月换一把刀。寓意:不避人世的纷杂问题,尽全力的参与,直到政治社会被“改变”为止,这是一般大多数人的作法,但也是最容易耗损心力的作法。
  • 好的厨子:不硬碰阻碍,沿着骨头割牛,一年换一把刀。寓意:不去硬碰硬,晓得怎样避掉纷争、伤害己命的地方,但还有眉角尚未通透,所以免不了会渐渐折损。
  • 庖丁:顺着牛本来的肌理、经络来解牛,消除人与刀、刀与牛的对立,所以游刃有余,十九年才换刀。寓意:通透人心,自在悠游于复杂的环境,不产生对立与纠结,事情自然而然完成,伙伴也能完成彼此的天命,能够做到,这阶段的功课就练成了!

《礼记》〈大学〉篇里提到的内圣外王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齐家,指的不只是家庭,以前同姓宗族村落就是家,现在家族企业也是家,所以庖丁解牛就在讲齐家:指的是地区、社区、家族。家族业力是最大的,所以齐家是相当不容易的。

◎49-56岁对应到7-14岁的“美”,就是一种平衡,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天命就是“美”。

想想看:49-56岁为转乙太身为生命灵的阶段,生命、个性、气质在乙太体,等于要把之前发展造就的深层性格、生命本质再做反省、转化,这与进入人群的关系是?

二、56-63岁追寻真正的自由:什么叫“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自由吗?当这个“想”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时(不论自己知不知道或有没有觉察到),还是自由吗?

(1)了悟因果而不昧因果:何谓因果?其实因果炼是很复杂、也是很长的。最简单的解释是有因就有果,因在前、果在后,有时间先后次序的关系。有“因”就会造成一股推着你不得不往果走的业力。既然有先后次序,那时间可以推到多久之前?其实连短时间内的因果关系,我们都不见得可以厘得清楚,更不用说很久很久以前了。另外,有时你以为自己啥都没做,应该不关自己的事,都可能有因果业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把钱存在某银行,这家银行贷款给武器制造商,枪炮卖给军队,军队指挥官命令士兵开枪杀戮……那把钱存在银行,有没有“业”?

那有可能事先就看到因果炼的关系吗?在因果炼里面算自由吗?经过之前的磨练与修练,这个阶段就在修能够充分了解宇宙、世界的运作法则,以便认清事件的因果关系。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在因上修,就会扯出一连串不想要的果,但人往往搞不清楚为什么会遇到种种状况。再白话一点,就是开始时初发心就要对、就要做对的事。真的很难,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没有前面的健全发展,很难,很难,很难……

(2)无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无为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是“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把力气省下来做应该做的事”,想想看,这需要多高的智慧!通常我们都是不应该管的管很多,应该做的又不去做!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经过整体、全面、系统性地了解后,弄清楚整个因果炼,后果也可以承担,就实际在生活中执行。

从心所欲:真正想做的事,天命;不逾“矩”:天理、道。

无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给你什么感觉?是不是轻松的?不勉强的?从容悠闲的?

(3)从另一个世界的观点看事情:意思是以更大的视野来看生命,也就是看到整个完整的循环!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物质,人也是一样,除了肉身,还有心跟灵。很多世界无解的状况,如果身心灵一起考量,等于一下子眼界大开,对于事情的看法、做法、轻重缓急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像现在西方医学慢慢承认心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一样。

耶稣:不积地上的财宝,要积天上的财宝。有更大的视野,才知道来世界所做的事,要有益于死后的生命及未来。还记得借假修真吧?

◎自由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不断的付出及努力去实行及修练。

自由就是“我做了,也愿意承担后果。”

56-63岁对应到0-7岁的“善”,透过(1)(2)(3),做的事是对宇宙众生有利的,就是“善”。

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以佛法来看,就是得罗汉果。

想想看:56-63岁为转物质身为灵性人的阶段,透过对物质身的修练而产生,转化身体机能为灵性人。这与追寻真正自由的关系是?

三、63-84岁得到自由后的三种选择:已经获得真正的自由,然后呢?再入世!以佛法来看,就是行菩萨道!

(1)行善=布施:布施是跟人分享,但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及方法下进行。也就是经过前面的修练后,知道怎么做对这个人“有效”才去进行。“知道怎么做”及“对这个人有效”,学问就很大了!没有前面的修练,很难做到。所以布施不只慈悲,也要有智慧!

佛法对布施有所谓“三轮体空”的说法:“三轮”指的是布施的我、受施的人、以及所施之物;而“体空”则是指在三者中,不起执着布施之想,作自他具空之观。可用金刚经的句型: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来化空,使自己不执着。

(2)成美=快乐优雅的生命过程:通常越老越有自己的脾性与执着,严重一点的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持续接受各种新观念、与环境和平共处,需要前面累积的内在修为,如此才能展现圆融、优雅的气质。

(3)求真=努力实践坚持到最后一刻:什么是“真”?做到最后,始终如一,才是真!也就是直到最后一刻,看到整个生命历程,才能盖棺认定。但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固着、死板板的坚持到最后就是真。所以其实善美真是一体的,而且是有机的、活生生的,内在始终有一股“生机、活力”在。

◎借假修真,得到真正的自由后,所做之事(行善、成美、求真)对世界产生贡献,属于治国、平天下。

四、学习面对死亡:我们到底在怕啥?

(1)老年的财务计划:现代人最怕的是活得太长,但又没有钱,所以有一份财务计划是重要的。目前普遍对老人的印象是退休后就没用了,这其实是很可惜的,65岁退休,正好是行善、成美、求真的时候,不是有一句话说人生70才开始?当然也有另一句话是人生70古来稀,要选择开始或古来稀,就看自己了。其实只要对世界有贡献,就会有财务来源,而不只是靠不安稳的年金或保险。所以我在前一堂笔记就说:协助、组织老人继续完成自我,贡献社会,安心满足地迈向人生终点是商机!

(2)疾病与寿命的问题:不光是对老人,对所有人来讲,疾病确实是一大问题,尤其目前的环境,让罹癌的年龄一直往下降,需要各界一起合作讨论解决。对老人来讲,卧病在床或者慢性病,对自己及家人都造成很大的负担。但有困境即是在让我们反省,如果只是在物质身上着墨,就会一直依赖药物,能够在心灵上修整,药物为辅,才能真正解决疾病(不是指病一定会好)。但通常生病都没办法反省,或者病到虚弱得无法做什么事,如果平常就没有修练的习惯,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反省。怎么办?还是那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能够真的面对及接受,如何处理就会慢慢地冒出来,所以需要时间、需要耐性。

(3)对物质世界仍有的留恋、离开前未完成的遗憾:我们会对什么放不下?钱?小孩?另一半?朋友?好多地方还没有去?好多事还没有做?……如果不处理,等于死不干净,在净化界就会卡住。怎么解决?从第一堂课看到现在,你觉得呢?

(4)练习回溯并及时更正:诚实的面对自己,反省、回溯需要解决的事情,把在物质世界的留恋及遗憾解决掉,才能安稳地回到灵性世界。

以上即是“展望未来到面对死亡”的笔记整理。

结束是学习的开始,整理的过程中,发觉还是有好多不通之处,要好好来看看相关书籍及资料了!

  • 华德福教育之父:鲁道夫‧施泰纳
  • 灵性科学入门
  • 人学
  • 人的普遍智识
  • 认识更高层的世界
  • 神智学:超感官的世界认识与人的天职导论

◎功课:

一、你有什么遗憾?打算怎么解决?

二、如何面对家人的老去?

三、如何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

四、你如何面对死亡?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