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人类本质里包含社会动机或社会性,相反的另一面也会出现……未来的社会需要人们以有系统的方式让社会性和反社会性力量相互遇见。”
编者注:本篇是“鲁道夫·施泰纳的社会理念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同样是超过一万字的长文。
本文由“人智学教育基金会”授权刊发,严禁转载撰文者:盖瑞·蓝博
翻译者:陈脩平
原载链接: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本文是盖瑞·蓝博为<生机互动(Biodynamics)>杂志所撰写的系列文章之第二篇,主题是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的社会理念(1)。系列文章包含施泰纳提及的基础社会法则、三元社会、以及合作经济(associative economy)的原则。
依我看,人类本性中有两大力量:自私自利以及关怀他人。资本主义统领着自利动机,它帮助这世界永续运转,但那帮助与永续仅止于付得起代价的人。慈善事业与政府救济则提供关怀照料给那些付不起的人们。不过,早在那些可怜人的需求被满足之前,资源就已用尽。
比尔·盖兹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
瑞士达沃斯(2008年1月24日)
正因为人类本质里包含社会动机或社会性,相反的另一面也会出现……未来的社会需要人们以有系统的方式让社会性和反社会性力量相互遇见。
鲁道夫·施泰纳<社会性与反社会性力量>
瑞士伯恩(1918年12月12日)
前言
生机互动农业与三元社会组织的原则都来自同样的灵性土壤:鲁道夫·施泰纳的灵性科学观对人类、大地、宇宙的看法。在微观的层面上、或是用农业术语来说,施泰纳提到“农场个性”(2),在总体的层次、或是经济学语汇,他提及“封闭领域经济”,两者近似之处在于二者都应该是永续系统,也就是说,两者皆为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需要时常以灵性或宇宙的力量加以活化、更新。如果永续农业是世界粮食生产里的重要元素,我们必需设法使在地或区域的农场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它们在全球的永续经济里欣欣向荣地发展。施泰纳在1924年的农业讲座里提到,除非活化的力量能够被有效运用或提升,否则的话,目前的农场虽然具有经济生产力,但是对环境来说却有破坏性。同样的道理,在他的社会论述和讲座里,施泰纳认为如果我们放任经济以其天然的方式发展,而不导入灵性的启发或创造性的思维与活动作为制衡的话,那样的经济是剥削的,甚至会造成文化与环境的毁灭。所有的永续系统,无论在个体、组织、或是社会层次上,都依頼着灵性或是宇宙力量的引导并赋予元气。冥想静坐、宗教仪式、神圣音乐或舞蹈、人智医学、顺势疗法的振荡稀释技术、风力发电、太阳能板、生机互动农法里的配方喷洒等都是运用与/或提升提灵性或宇宙力量的方式。本系列的文章旨在探讨如何以社会安排去促进社会各层面的灵性活化,包含经济。
前一篇文章谈到基础社会法则以及施泰纳对这个法则所做的一些阐释。这个古老的灵性法则认定互助与关怀他人是人类演进的主要驱动力以及经济生活的恰当准则,自我中心及自私自利的行为则不是。然而,自我中心以及自私自利是人类心魂的一种特质,也存在人类内心,随着人类演进,它们逐渐被增强。因此,在思索新的社会安排时,我们的任务之一便是自利动机与自我中心该如何运用、在何处能让它们发挥好的影响。
施泰纳是第一个提及社会可分为三个部份的社会学家-或是,他把此称之为社会组织的三元性-包含三个相当自主、然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文化、权利、经济。然而,当今的政治学者与社会学者时常主张三部门鼎立的社会,虽然他们的三元性与施泰纳的描述时常是相反的。如何指称这些社会部门不是那么的重要,关键在于它们应该如何运作,各自的功能、管辖的领域、以及内在的动力等等,还有各个领域应该如何与其它领域互动。
若我们想要为永续农业发展新的社会-经济模式,就不能把经济单独考量、孤立于其它社会生活之外,因此本文会从三元性的角度来关照整体社会。在下一篇文章(<生机互动>秋季刊),我们会探讨合作经济的特质,它符合基础社会法则的精神,我们也要对照合作经济与建立在自利和竞争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组织三元性的背景
施泰纳于1917年第一次提及社会组织的三元性是回应一位德国政治人物Otto von Lerchenfeld的提问。这个问题是:施泰纳建议人们如何做才能使世界长治久安?Lerchenfeld意识到如果当代社会没有做出基本的变革,眼前的动荡不安将会持续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1917-1922年之间,施泰纳四周开始出现一群热心且急速扩大的人群,他/她们试着把施泰纳的理念大规模地导入社会。他们努力寻求奥地利与德国政治人物的支持;在欧洲主要的刊物里夹请愿书、备忘录、广告等;对青年团体、工会、社会大众进行数百场演讲;建立智库以及政策辩护组织;撰写一本关于三元社会的畅销书;还有发行一份杂志并发表无数的文章。施泰纳的主要著作之一现在翻译为<朝向社会更新(Toward Social Renewal)>在英国及美国获得广大的回响。1923年,纽约时报书评誉之为“当代最原创的”社会学著作,书评中强调施泰纳提议“重新建构社会,以使人类社会符合灵性实质。(3)”当这些努力在大规模的实施上宣告失败时,社会三元论的热心支持者试图在地方或是区域的层次上导入具备三元性的组织,包括:世界的第一所华德福学校,致力于推进教育和文化上的自由;来日(Coming Day)与Futurum控股公司,它们是由协力的农场、企业、和文化上的创新活动所结合成的;以及一群公开演说者参与德国的政治辩论等。
从那之后,社会三元性的理念仍然没有在大范围的程度上受到支持,但这套理念已成为催化剂和灵感的来源,支持着全世界许多创新和另类作为或运动里的行动者与开创者,包括社群支持型农业(CSA)、社区土地信托、道德银行、社群投资、公平贸易、替代货币、组织发展、绿党、教育自由、选校方案、医疗自由、以及照料年长和特殊需求者的社区等(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两位正业奖章(Right Livelihood Award,也有人译为正确生活方式奖,也称为另类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埃及开罗创立Sekem社区的亚伯拉罕·阿波勒许(Abraham Aboulesh),以及菲律宾的尼卡诺·波拉斯(Nicanor Perlas),两位都受到施泰纳社会理念的启发。
人类组成的三元性
施泰纳开始介绍三元社会以及合作经济的概念之前,他已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探索人类的本质,包含身、心、灵的互动。直到他对人类身心灵有足够的了解以后,他才感觉可以开始谈论有关社会生活的见解。施泰纳强调这个基础的认识极为重要,因为外在社会结构必定反应人类的本质以及我们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若我们能了解人类是充满灵性的生命有机体,这能帮助我们以新的角度看待社会,视之为一个充满灵性的社会有机体(5)。
人类的身心灵之中都各自有其三元性。
在生理方面,施泰纳描述人类身上有三个主要系统:神经感官系统以头部为中心,节律系统以身体中段为核心,新陈代谢与四肢系统则以下肢及末端为重点。同样的,心魂也可以区分为思考、情感、意志三个主要功能。灵性也可依认知或思考分为三个层次;施泰纳的用语是观象(imagination)、灵感(inspiration)与直觉(intuition)。
虽然身体的三个主要系统都以特定区域为核心,但每一个系统其实都延伸到全身,并与其它系统交织互动。各个系统的适当运作有頼于其它系统的健康和活力。若其中一个系统在不属于它的领域过度活跃的话,就会造成疾病。例如,当新陈代谢系统在头部的作用太过强大时,头部就会充血或造成偏头痛。或者,若神经感官活动在下半身的末端过于活跃的话,就会造成溃疡。
这种对人体组织三元性的体察会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社会组织的三元性。文化、权利、经济等领域可视为三种分别不同的活动,它们有各自的核心但又延伸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交溶、渗透、贯穿。社会问题的发生就类似人体组织生病。例如,当经济强力主导着人们的权利或政治领域时,民主就会被弱化,而当文化领域里的宗教以不恰当的方式入侵政治生活时,宗教不宽容可能进入到法律里而造成社会危机。这些例子显示对人类本质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有机体的运作。
在心魂的领域里,若一个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或健全的心智,思考、情感、意志之间的关系必需取得和谐。同理,如果三者之一过度活跃或是不正当地宰制其它的功能,就有可能发生心理疾病。例如,太过偏重意志会导致冷血无情与不理性的行为。对应到社会上的情境,也就是经济生活支配政治,会破坏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并危及人权。
在灵性的层次上,富有想像力的思考或是有能力以图像化的方式来思考(“观象”、imagination)有助于人们了解商品的创造以及经济交易的流程。在健康的经济里,建构这些流程需要有想像经济循环及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能力。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想像那些制造与配送货物的人们,对生产者来说,则是想像配送者及消费者的情境,而配送者则是要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两方面。施泰纳认为,人们需要灵感的启示才能够建立与工作之间的正确关系,并发展出对工作的热爱。而直觉的思惟可使人们认识人类的内在本质与潜能,这有助于决定资本的最佳运用方式、投资于何处、以及谁最能代表社会来运用资本。(6)。
社会组织的三元性
常见的三元社会组织示意图是三个交集或是重叠的圆圈,每个圆圈各自代表一个社会部门-文化-灵性,权利或政治,经济-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联。这其实是一个简化的图示,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之真实情况远比那个图形所传达的复杂了许多。然而,这个图形可以作我们了解社会生活三元性的一个起点。这三个领域应被视为社会生活中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各自有其内在功能与治理方式。任何一方都不应以不恰当的方式凌驾或是侵犯别的领域。很明显地,今日的世界是由经济的思维与利益主导着政治与文化领域,也包含了教育。
这三个分别独立而又重叠的圆圈各自代表着创造性力量的汇聚,每一股力量都要放射进入其它领域并给予支持。首先,想像每个圆圈所代表的领域各自立足于内在的、本然的功能上。灵性-文化生活─包括最广泛定义之下的教育─是要促进人类内在和外在的成长,它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政治或权利领域促进人类之间的关系,必需以民主和公平为前提;它应该关注的焦点是正确地认识与维护人权。最后,三元社会里的经济立足于利他精神、合作、与相互扶持,以满足世俗与灵性的人类需求为其主要目标。
以下我们分别认识这三个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灵性-文化生活
健全的灵性-文化生活不只促进个人主义与自我成长。它也培育对他人的关怀与对广大世界的理解。于是,人们超越自身的限制,除了满足个人成长的渴望,也关心其他人类的需要。这是所谓个人才能的社会化。
在灵性-文化领域里,我们的主要的关注重心在教育,教育是要发展每个人由灵性世界领受而来的独特才能,此外,也要辨识出每个世代的整体任务以及发展目标。灵性-文化领域里的活动必需是自由的,不受经济以及政治影响的不当干扰,如此,来自灵性世界的更新活化力量才能透过每一位个人注入社会生活。也正是这样的力量才足以抗衡单面向的、时常带来破坏的经济倾向。
若人们不努力开发自身的潜能、不断开展自己,他/她就不能对世界与人类有所贡献。以此观之,自利与个人主义是灵性-文化生活的合理起点。然而,健全的灵性-文化生活不只促进个人主义与自我成长。它也培育对他人的关怀与对广大世界的理解。于是,人们超越自身的限制,除了满足个人成长的渴望,也关心其他人类的需要。这是所谓个人才能的社会化。
如何面对个人成长的议题、如何展现对外在世界与他人的关怀、如何接受教育等应该是每位成年人的自由决定,或是每位父母亲/监护人为未成年子女所做的抉择。因此,自由与自决在文化领域里是重要的原则,无论是教育、宗教、营养摄取、医疗决定等事务。
为了避免个人主义的偏狭以及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对更多自由的渴望或需求要以更强的责任感来平衡。个人自由也需要以宽容异议来平衡。个人观点、表达自由与尊重不同意见、包容他人的生活选择之间应该取得平衡。总而言之,真正的文化自由要求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高标准的文化宽容。
从三元性的观点来看,自利与竞争应该落实在灵性-文化领域里而不是经济生活中。任何种类的文化服务提供者-以教师为例-需要“争取”家长的认同与支持,以吸引他们把孩子送到自己任教的学校就读。在文化领域里─包含教育─健康的竞争环境是指思想的自由、评价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以及赞助者及消费者提供足够的财务资源以表达他们的鉴赏与选择。
至于心魂功能─思考、情感、意志─施泰纳建议要在现代世界发展灵性-文化应从思考入手。强化、深化思考能力也能协助提升、精炼我们的感受性,并更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意志。
综上所述,在健康的三元社会里,灵性-文化领域应该是:
- λ 包含最广义的教育、科学、艺术、宗教;
- λ 出发点是与自利行为,与心魂功能中的思考相关,并要发展与生具来的内在能力;
- λ 奠基于思想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与合作结盟的自由;
- λ 以个人主义、多元主义以及百家齐放的竞争为特色;
- λ 需要培育责任感、宽容、慈爱作为平衡,才能关照他人,并发展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经济生活
在经济领域里,我们生产的货品与服务影响着未来世界的物质层面,至于我们如何工作(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所抱持之心魂态度与动机)则影响着未来人类在灵性、伦理、道德层面的发展。
从三元社会的角度思考经济生活,理想的出发点不是个人主义与私心自利,而是利他情怀以及由参与经济生活的人们共同进行决策的流程。经济生活中的决策,例如产量、价格、资源分配、品质水准等必需是由团体或个人分享各自的看法与实务经验而来,而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些人─也许根本没有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片面的观点所决定。决策的制定可以由个人直接参与或是推派代表进行。这不应被误认为社会主义式的中央规划,而是经济生活里自由结合所形成的团体进行的决策。施泰纳建议以生产者、配送者、消费者结盟而成的合作组织彼此协调互动,逐步取代非人性的、以自利行为为基础的竞争市场。因为经济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商品与服务不断推陈出新进入市场,因此经济决策必需根据当前的情境不断地动态调整。
透过上述的协调合作,我们可以朝向一个以符合消费者真实需求为目标的经济生活,真实需求不是企业试图创造新市场、透过广告灌输给人们的。
文化生活由思想的创发或思考所主掌,而商业与经济活动则是与人类心魂里的意志元素有关。再者,文化生活始于前世,由穿透生之大门流注而来的内在潜能当中开展,而经济生活中培育出来的伙伴关系、同胞情谊、仆人式领导(7)等心魂态度,则是未来人类进化的社会基础。在经济领域里,我们生产什么物品与服务影响着未来世界的物质层面,至于我们如何工作(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所抱持之心魂态度与动机)则影响着未来人类在灵性、伦理、道德层面的发展。
商业或经济活动通常以一些动词来描述-工作、制造、处理、运送、沟通等等。为了达到效率与繁荣,商业活动要技术专才、效率工作以及有智慧的劳动分工。在特定时空下做出最适切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多方的视角,个人的积极进取与企业家的开创精神也是众多考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个人或企业家主动开创寻求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并整合众多专业汇集而来的洞见。
因此,在三圆交织的图形中代表经济生活的那一环,我们必需以充满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生活是:
- λ 包含商品与服务的生产、配送、消费,这些商品与服务支持所有的社会领域;
- λ 与人类心魂的意志功能相关,经济工作的成果满足人类在物质与灵性方面的需要;
- λ 奠基于朝向未来的利他情怀与伙伴精神;
- λ 以合作、协调、联盟、相互依存为特色;
- λ 需要个人的积极进取与企业家精神作为平衡。
权利生活
无论一个人在文化与经济领域里从事什么工作、处于哪个位置,在权利范畴内经验到的公平均等是他/她发展出个人价值感、尊严感、自我珍视所不可或缺的。
现在要着墨的是介于文化生活与经济活动之间的领域─人权的范畴─包含政治、法律事务、文明礼节。此处要考量的不是个人发展或是生产效率的问题,而是人际关系-亦即,在各种情境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互动。它包含的相关事物有公平、礼节、行为准则、禁令、协议合约、公共卫生、安全(包括环境保护)、防卫。与上述相关的政治或法律方面的决议应该一体适用到所有三个领域上。在健全的三元社会里,平等应该是权利领域里最重要的事,正如个人主义与独特性主宰著文化生活,而协调合作与生产力在经济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一个人在文化与经济领域里从事什么工作、处于哪个位置,在权利范畴内经验到的公平均等是他/她发展出个人价值感、尊严感、自我珍视所不可或缺的。
在一个组织良好的民主政治国家里,人们持续摆荡在自利行为以及关怀他人及社群的两极之间。伸张自己的理念以及坚持自我的权利都是自利心的一种表现。但作为民主社会里的公民,我也有义务确保其他人的权利受到维护,并且当每个人都表达了意见之后,就应该接受多数人的决定。
权利的形成与心魂的感受性有关。社群里的人们对彼此以及对社群里各种团体的观感不只反应在人们所创制的法律里,也映照着法律如何被运用与执行。当民主社会里的成员以清晰细致的觉察感受面对彼此时,法律也会朝着正面有益的方向演化。同理,法律与执法的品质有可能退化,当反感嫌恶与歧视偏见胜过关怀和理解时。虽然灵性-文化领域不是建立权利之处,但其所孕育出的道德与价值观显然在民主和政府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只要想想若我们把人品视作选择公职或政治代表的必要条件,就会造成多大的不同。
三元社会里的权利领域可以这么看待:
- λ 包含透过投票、立法、执法而来的权利认知与保障,包含不成文的权利意识与敏感度,例如礼节与尊重;
- λ 与心魂的感受性及其开展有关,也与尘世生活里人际关系中所衍生的法则相关;
- λ 以平等的民主法则与个人权利的主张为基础;
- λ 其特征是个人尊严、相互尊重、自觉归属于一个有价值的社群;
- λ 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个人负有义务维护其他人的权利,以此来平衡在各项事物上坚持均等的倾向。
错置、发展、与统整
透过全面认识三元社会组织,我们可以理解许多合情合理的动机与行为从它恰当生长的环境里被拔除了,而在不适切的领域里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当这种错置发生时,社会有机体的病态─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就无可避免。例如,从三元性的观点来看,自利行为与竞争是适合放在文化生活里的,但目前却被视为是现代商业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个人中心与竞争的错置必然造成的问题就是,对获利的过度重视以及对人性与环境的戕害。另一个社会错置的例子是把多元主义放在政治领域里。文化、道德、种族上的多元主义是健康的灵性-文化生活之表征,但是当这样的多元变成政治生活的基础时,政治派系的争斗与强力游说团体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就受到威胁。
若我们考虑社会有机组织的整体发展与演进,就可以了解为何施泰纳认定当今的社会问题最优先且最重要的是灵性-文化发展的议题。若人们的伦理意识、道德水准、价值观、潜能没有一定的提升,就不可能见到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或政治改革。在当代,三个社会领域需要同时发展,但独立的灵性-文化领域特别需要有意识地、最快速地向前迈进。经济生活以另外两个社会领域远远追不上的脚步快速地成长,造成了人类的苦难。其结果是经济如脱缰野马般不受道德与法治的束缚。为了发展以博爱或民胞物与的情怀为基础的经济生活,我们必需体认:经济要接受灵性-文化与权利生活所发展出来或要求的准则。目前的情况是,经济利益支配、主导著文化,包含给儿童的教育,而政治只为自身的需求而效力。只要这样的情况不改变,灵性文化生活便无法促进、发展创造性的力量与思维,以平衡经济生活带来的偏狭、有害的倾向。
综上所述,我们已可明了就算一个人主要只参与某个特定领域里的活动,但他/她无可避免地受到其它领域的间接影响,也间接地与其它领域交流互动。例如,理论上,人只要活着一天,就持续受惠于他/她在文化领域里培养出来的能力,并受到国家的保护与限制,每个人也都以不同的程度倚頼着经济领域制造出来的商品与服务。因此,社会三元性的统整是每个人的任务,存在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
结语
正如农场必需被当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组织来看待,社会组织及其分支部门─包含经济─也是如此。所有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都需要持续活化的力量。生机互动农场的更新活化的方式是透过制造并施用生机互动的配方与堆肥。人类也可以为经济与整体社会注入复原更新的生命活泉,只要我们去经营一个独立自主的灵性-文化生活,并让我们的教育系统能够持续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身上培育充满精神性的创造力量,并将之应用在生活中。
下一篇文章,我们的焦点从整体社会移到经济生活。我们要对照以自利与竞争为本的现代资本主义与从社会三元性出发、建立在协调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合作经济。第四篇也就是本系列最后一篇文章会着墨于组织诊断,协助农场与企业以符合三元社会与合作经济的原则来运作。
注解
(除另标明为译注以外,其余为作者注):
(1)译注:<生机互动(Biodynamics)>为美国生机互动协会(Biodynamic Association,网址http://www.biodynamics.com)所发行之刊物。本文发表于2008年夏季刊。
(2)译注:在生机互动农业里,每个农场或花园都被视作一个有机整体的生命,正如人类是由许多不同的器官或系统所构成。“农场个性”包含土壤的特性与成份、森林与草地、湿地、野地、已开发地、花、树、野生动物与豢养动物,甚至楼房建物、机械器具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是构成农场独特性的一部份。若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综合统理这些元素,它们彼此之间可以正向地互动,则能促进农场整体的健康与生机。(资料来源:https://www.biodynamics.com/farm-individuality)
(3)雷蒙·傅勒(Raymond G.Fuller)于纽约时报的书评<社会组织新议(New Scheme of Social Organism)>收录于<三元社会组织与基督教(Threefold Social Organism, and Christianity)>(Loma Mar加州:社会革新研究院,2006)
(4)在不同领域里受到施泰纳哲思与社会理念启发的开创者或行动者,例如:崔葛·果戎(Trauger Groh)之于社群支持型农业、罗伯特·史汪(Robert Swann)之于社区土地信托、三道银行(Triodos Bank)之于道德银行、鲁道夫施泰纳基金会社会金融公司(RSF Social Finance)之于社群投资、克里斯多福·密尔(Christoph Meier)之于公平贸易、克里斯臣·葛拉里(Christian Gelleri)之于替代货币、奥图·夏玛(C.Otto Scharmer)之于组织发展、克劳斯·史泼(Claus Sproll)之于绿党、盖瑞·蓝博(Gary Lamb)之于教育自由与选校方案、保罗·夏尔夫(Paul Scharff)与吉洛·卡尔诺(Gerald Karnow)之于医疗自由、以及友谊之家(Fellowship Community)和坎培尔村(Camphill Villages)之于年长者与特殊需求者的照顾。
(5)参见琼安妮丝·罗文(Joannes W. Rohen)<功能形态学:人类有机体的整体动态(Functional Morphology:The Dynamic Wholeness of the Human Organism)>(Hillsdale,纽约:Adonis Press,2007)
(6)参见鲁道夫·施泰纳《演讲三》<教育作为社会革新的力量(Education as Force for Social Change)>(Hudson,纽约:Anthroposophic Press,1997)
(7)译注:仆人式领导(servant leadership)不只是一种领导哲学也是实务。传统上,对领导的观念包括上位者对于权力的聚集与执行。而仆人式领导指的是领导者分享权力、把他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尽可能地协助他人。仆人式领导来自古老的哲学理念;西元前五-六世纪的老子道德经、西元前四世纪的印度教经典、基督教圣经中的马可福音、伊斯兰教以及其它主要宗教的文献里都可找到与此相符的想法。“仆人式领导”一词正式出现于1970年代,由一位美国学者Robert K. Greenleaf提出。他在文章中提到:“仆人式领导人一开始是仆人……出于一种想要为人服务的天然情感,之后才萌发想要领导的渴望。这与一开始就想要领导的情况是不同的,由领导的欲望出发可能是想要积聚权力或财物。服务优先(servant-first)与领导优先(leader-first)是两个极端;两者之间的光谱反应着人类本质众多可能性的展现”。仆人式领导的特点是“确认他人的最优先需求有被满足”。测试仆人式领导的方法同时也是仆人式领导最困难展现之处在于观察:“接受服务的人是否得到人性上的发展?他们是否变得更健康、更有智慧、更自由、更自主、更有可能也成为仆人式领导人?对社会中最弱势不幸的人有何影响?他们是否获益或至少不会更受剥削?”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发挥仆人式领导的力量以改变、转化世界。(来源:维基百科)
作者介绍
盖瑞·蓝博研习鲁道夫·施泰纳的社会理念达三十五年之久。他曾参与营利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后者包含薇莉达(Weleda, Inc.,)、霍桑谷地农场(Hawthorne Valley Farm)、霍桑谷地华德福学校(Hawthorne Valley Waldorf School)、以及社会革新基金会(Social Renewal Foundation)。他曾创办并担任<三元评论(The Threefold Review)>的总编辑,这是一本以施泰纳社会理念为主旨的杂志。目前,他担任自己参与创设的社会革新研究院(Institute for Social Renewal,简称ISR)的董事,这是一个独立的智库,以及纽约州学童教育联盟(The Education Alliance for Children in New York State,简称TEACH NYS)的创立董事,这是一个政治倡议组织,着力于纽约州的选校方案立法。盖瑞已出版两本书:<华德福教育的社会任务与灵性源流(The Social Mission of Waldorf Education and Wellsprings of the Spirit)>;另一本是由北美华德福学校联盟(AWSNA)所出版的论文集<独立学校与选校权立法-美国经验(Independents Schools and School Choice Leg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译注:由于本文刊出于2008年,原文所附之作者介绍并未更新后续出版,盖瑞·蓝博于2010年出版一本专书<合作经济学(Associative Economics)>(暂订书名),之后,历时五年进行施泰纳经济学思想之研究,于2015年初与Sarah Hearn共同出版<人智学经济观:施泰纳的经济思想(Steinerian Economics: A Compendium)>(暂订书名),这是一本集结施泰纳著作与演讲中所有关于经济生活之观点,国际中文版已授权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
译者简介
陈脩平 终生学习者、华德福学校家长,曾任职企业与外商公司多年,现任教慈心华德福高中,并担任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