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冲突是幼儿成长必经的历程(下)

编者注:本文是林玉珠老师多年前的分享,至今读来,依然受益。想必很多家长或者教师都已经读过,但见大陆地区流传版本多不完整,故刊发,以做推荐。

作者:林玉珠 (台中市磊川华德福实验教育机构

说明:为确保文章完整性,仅对原作繁体转简体并调整标点符号及常用名。

幼儿争吵的话语里透露着幼儿成长的讯息。如果照顾幼儿的大人学会阅读幼儿冲突的内涵,在处理儿童冲突时,必然会产生更新的调停与辅导。帅韵仪(民92)说: “冲突,同时具有建设性及破坏性”。我非常同意!幼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即在如何使破坏退去,而建设彰显。以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幼儿冲突的成长讯息:

一.“自我中心”

  1. 这是我先拿的积木!
  2. 那是我的椅子!
  3. 这是我的布娃娃!
  4. 我要那个新宝贝!
  5. 这是我先排的!
  6. 是我先排的!
  7. 你不可以超过我!
  8. 你没经过我的同意!
  9. 老师,他插队!
  10. 我是小老师,我可以自己决定!
  11. 我要现在,现在!
  12. 不行,我是司机!
  13. 谁说我是笨蛋?

在50个幼儿冲突案例中,因“自我中心”而产生的冲突共计13件,高居幼儿冲突分类第二名。读者只需稍为仔细阅读第一类型的幼儿对话内容之后,必能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类冲突的主要语言内容是“我的”、“我是”、“我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赵丹丹(2004,编)在“中国报道”中的报导这么说:

上海2~4岁的幼儿中有80.15%已经相当的自我主张,70%~80%的幼儿会说“我的”、“我是”,自主独立的欲望也十分强烈,有的孩子18个月就喜欢说“不”。

台湾的幼儿如此,上海的幼儿如此,全世界的孩子其实也相去不远。因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只是被生下来;生存的意义在于为自己找到一个能产生生命意义的立足点。为了这一个立足点,并登上这个立足点上的宝座,幼儿“需要”自我中心、需要对外界说“不”,彰显自己的独特性;需要自我主张,维护自我的权益;或命令别人、防范入侵、以牙还牙……等以自我保护。换句话说,幼儿的冲突不断,但潜藏在冲突背后的其实是支撑、护卫幼儿成长的力量。

依循施泰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所创的人智学(Anthroposopy)观点论人,人所拥有的不只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物质身体而已,人类还有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清楚感觉得到的“生命体”、“感知体”及“自我体”同时存在每一个人类的物质身体之内。物质身体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怀胎十月后始能成熟降生, 我们的“生命体”、“感知体”及“自我体”也都各有不同的孕育期及出生期。“生命体”在儿童换牙期,七岁左右出生;感知体与自我体则分别在十四岁及二十一 岁出生。从出生至换牙前,幼儿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方面孕育“生命体”,一方面成长“物质身体”。怀孕期间的生命体将专心地在幼儿的物质身体内依环境的变化及幼儿的需求建构并塑造幼儿的器官组织,使幼儿的身体强壮,并期使他成为世界任务中有用的器皿。生命体专注向内工作的特质与幼儿的自我中心其实是一体的两面。生命体需要向内专心的工作,幼儿时期的自我也需要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向内专注自我成长的工作。因此,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必要的发展过程。我们看着是冲突的,对幼儿却是“建构自我”的奋斗过程。这是一种生命本质,潜意识的需求,幼儿自己完全不知道。

Karl König(1969)指出:幼儿吵架是有意义的相遇:当两个小孩因为冲突,眼睛对上眼睛对看,有可能,那是幼儿生命头一遭“自我意识”的觉醒;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阶段是由幼儿的第一个反抗期带动的。赵丹丹(2004)也提到:不管是医学上的“违拗期”还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反抗期”,都是婴幼儿自主独立的萌芽。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