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呼吸」——能夠拿捏任何事物「呼」、「吸」的力道與分寸——是做「人」、為「人」最基本、健康的態度,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核心。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11月12日
學會「呼吸」——能夠拿捏任何事物「呼」、「吸」的力道與分寸——是做「人」、為「人」最基本、健康的態度,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核心。
只會「吸」,會造成身心上的囤積、積累、抓取;只會「呼」,又會造成過度的支付、耗竭與「沒有自己」。偏重在「呼」、「吸」的任何一方,都會造成個人身心與壽命上的折損——從社會透過教育栽培人才的經濟角度來看,並不划算。
真正的教育,是要幫助社會結構體內的每一個人,真正去「呼」也去「吸」,真正協調呼吸的比例:在到達頂峰時,懂得適時鬆弛與放下;在谷底時,也不忘記自己有能力爬升;讓生命中其他不同的可能性進來,豐富自己。
華德福教育通常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學季,一季走十周。各個十周之間,會以或長或短的假期銜接。
一般所謂灌輸式的學習不應佔據孩子生命的全部;學習要真正內化,才能為人所用,而且自然而然。休息/休止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將接收的觀念反芻。「觀念」,對孩子而言,是太抽象的事物,孩子需要釋出部分自己的力量,才有可能消化,否則那些概念只是一堆無意義的龐大資料而已。短期的「暫停」,可以給出孩子需要消化、整理的時空環境,讓教育的「給出」產生真正的「’質’變」:從「外在」變成孩子的「內在」。這也是為什麼春、秋兩假(各為期一周)並不會再指派任何作業給孩子,而是容許孩子全權支配、沉澱自己——作業早在學季中就已經給出了,現在孩子必須要用自己內在的力量完成自己該完成的部分。
夏季是外在蓬勃興發的時節,講究的是「放(呼)」,展放著自己生命最活潑、興茂的樣態,也最能放鬆成自己所是的樣子。「放」,除了「呈展」,還包括「釋放」,把身心上累積的排放、代謝掉,用更新的空間等待新一季的蛻變。「夏」的極致就是不斷地「給」,給盡全部的自己,給出自己最燦爛的生命。這樣的「給」,會讓生命有種「盡興」、「無憾」的品質;這種「夏」的盛放,也讓「冬藏」產生了實質上的意義。因為夏的本質是舒展,所以暑假明顯地會比寒假長上一倍。暑假要鼓勵孩子大幅度走向外在的世界,讓孩子看到別人與萬象;寒假要允許孩子沉潛、回歸到個我,允許孩子節令性的孤獨。
〔補充說明:這樣的安排,適用於赤道帶之外的南、北半球。〕
秋逐漸趨向和緩、平靜,期待著冬日的蕭條。因為要回歸自己(的本色),所以秋的色調偏向大地色系(土質的色彩)。秋冬之際,植物的力量會導回根部,人的力量會導回頭部;春夏之際,植物的力量會走向枝葉,人的力量也會帶往四肢。所以秋學季的重要工作,是幫助孩子建立與大地的同體共感,讓孩子知道大地是安全的、包容的,隨時可以接納他的回去。課程設計上要比較強調「安全感」、「溫暖」,特別是對幼小的孩子。
秋的回歸,是外顯元素的回歸;冬的回歸是內心的回歸。
體制內的許多學習,只是訓練孩子堆疊、積累死亡性甚重的知識片段 ,而且課程之間一直進行著無謂的、消耗性的切換與轉移,以一節課為度量單位——不僅沒有考慮到動靜之間的平衡,科目彼此之間的銜接度與相關性更缺乏統整性的關照,時間也是走很制式的四十或五十分鐘一節,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乙太體周流、運行的方式(乙太體作用在物體及其觸及的宇宙空間;物質體則作用在地球重力)——如此武斷的上、下課切分,容易打斷孩子原有的專註性,也讓孩子容易無所適從。
相較之下,華德福教育就比較注重課程上的整體性 (統整性的區塊教學block teaching),所有副課程羅織、配合著單一的主要課程,而主要課程上課時數每日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一般以三、四周為一個學習時間單位,也就是說,以數周的時間經營同一個主題,而四周正是讓乙太印象銘印出記憶與思想的時程。而主課程切換也是循序漸進的,用淡入、淡出的方式,讓孩子感覺不出主課程的不同(如:數學切換到歷史時,在數學課末期,帶入歷史性的數學元素,而歷史課的銜接,可以從數字或曆法等數學相關範圍慢慢導入歷史課的氛圍);而且主課程的安排會與季節的特質有關(比如:秋收時節,安排數學的加法,因為「累加」配合了動物囤糧備冬的習性;又如生理結構的骨骼學,排在闊葉木落盡秋葉的時期,以樹木的骨幹對應人體骨骼的組成;物理的聲學,排在秋季也是因為秋帶有「中空」的特性,而迴音需要的是簡靜的反射空間……)。
一般而言,如果要讓課程帶著音樂性的變化,可以這樣嘗試:
主課程是深呼吸(冬季),副課程是淺呼吸(春夏秋)
長收以短放、長放以短收開始;
短收以長放、短放以長收結束。
正因為華德福教育的安排與設計上有這層體貼時令的深意,我們不希望只為了一些公式化的陳俗舊習,就斷然抹煞掉這種用心。教育真的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希望這篇文章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現場教師在課程安排上,帶給孩子學習上全然不同於以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