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再談慣用手、左右腦的差別與其他

題外話一下:有些人會隱遁山林,這樣的修行並不是為了回到自己,「回到自己」在平地反而更容易辦到;隱居山林,為的是要讓自己與宇宙更在一起。所以一個人會選擇怎樣的地方居住,也可以看出個人對地球性或宇宙性的偏好。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5年10月10日

一般而言,左腦回會被血液當中攜帶著的呼吸作用與感官活動(特別是由眼、耳進入的感官經驗)所形塑;呼吸作用將血液一波波推擠向腦部,所以,血液與神經共同將腦回藝術性地建構著。

右腦雖然被彷佛對稱地安放在和左腦相對性的位置,但是相形之下,右腦回是缺乏結構的、鬆散的。右腦回只能讓我們哭笑,左腦回才能讓我們言語。

左利手的人在左腦中風或腦傷之後並不會喪失說話的能力,因為他們的右腦回是以一般人形成左腦回的方式結構的。所以,慣用手實際上支配了人腦結構的方式。

當我們慣用某一側的手,我們實際上也干涉到了我們那一側的呼吸,影響到了那一側身體結構的強弱。比方說,當我們用右手做事情,我們不僅用著我們的右手,我們也用著我們的呼吸,讓呼吸較強烈地於身體右半邊作用。也因此,右半部的以太力比較強,我們因而有了視野較清晰的右眼、聽力較敏銳的右耳、呼吸較強烈的右鼻孔、力量較強大的右臂……以此類推。慣用右手的人,身體右半側的發展會比左半側來得活躍、強勢,頭部左半部的發展會比右半部來得工整、細緻;反之亦然。

神經無所不在,但神經卻會在頭部區域交叉到對側;當我以右側運動,實際上我是以左半邊的腦去感知到的,這就是神經交叉。所以,當我們習慣使用身體哪一側,我們就同時發展著另一側/對向側的腦部。因此,右利手的人在發音上會在右側的喉嚨與聲帶上使出較大的力氣;基於神經交叉的原理,同理可證,右利手的人也會在左腦的結構與紋路上費上較大的功夫。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左腦能比右腦紋路深、結構清晰得多的緣故。

補充說明:這種交叉性也是要讓我們對「自我」更有意識,如果不能在感官上交叉,我們形成不了對「我」的感覺。

在教育上,當一般孩子接受學習,發展著自己已然強化的左半腦腦回時,左利手的孩子,其實會作用到右半腦的腦回。當孩子習字、練習書寫時,右利手的孩子強化著當他們牙牙學語時就開始發展的左側腦回,他們繼續深化著言語的能力;如果我們強迫左利手的孩子換手寫字,我們就中斷了孩子跟他原始習慣腦回的鏈接,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被竄改了、破壞了。更改慣用手,我們其實傷害到了孩子,讓孩子無法好好思考、好好說話。

然而,左利手的孩子需要被鼓勵與導引成接受以右手寫字、以右手取代左手來做事,來矯正孩子下一世可能的身體結構,不再那樣偏頗。他們需要先從一些簡易的動作練習起,從粗動作慢慢進步到細動作,而不是直接以右手寫字。學寫字的時程也要晚於一般的孩子,即使很遲才學,也無所謂。如果我們讓左利手的孩子跟著右利手的孩子同時以右手學寫字,又要讓他們寫得又快又好,我們實際上是讓左利手的孩子變笨。

要將左利手更動成右利手,需要漸進,從日常生活慢慢練習起,這樣才不會造成頭腦上突然的紊亂。讓孩子慢慢習慣用右手,等右手的活動出現了力量,再進入寫字都不遲。這樣也不會損害孩子的腦力。如果貿然更動孩子用手的習慣,我們其實傷害了孩子的一生而不自知,這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做任何事「雙手並用」會讓大腦錯亂,大腦將無所適從。若要「雙手並用」,我們必須要全盤更動人體的結構。對一般人而言,「雙手並用」會讓原先可以深化的左腦回無法如此深化與精緻:內部有溝槽,外部卻是一團爛泥。「雙手並用」並沒有讓頭腦更聰明,那只是讓腦回再度渾沌、再度分裂,內外不再是一體;這是腦力上的弱化,不是強化。使用單手,才能讓思緒靈敏,因為腦回有了由內而外完整結構出自己的力量。

補充說明:這也可以知道很多的兒童雙側腦力開發課程或教材,都只是要騙取家長金錢的商業噱頭而已。

內腦回攸關的是真正說話、組織言語的能力,外腦回只能添加聲音的元素,如:子音或母音;而語言就是這兩種能力的結合體,至死皆然。所以,我們該如何使用手、如何教育孩子用手,大家應該更明白了。

任何事情不能只外在性、馬虎地認為,就貿然從事,而忽略之後引發的效應。人的腦部無法雙側都發展完全,大致而言,右腦回有較多的血管,左腦回有較多的神經;右腦攜帶較多的血液、比較靈性,左腦較能敏銳感知、比較物質。

腦的外側比較多血管(因此外腦的物質多呈現紅灰色),腦的內側比較多神經(因此內腦的物質多呈現白色),這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宇宙力如何由外而內形塑出我們的頭顱。

當孩子練習說話時,神經叢會逐漸向腦回內部延伸,而讓血管覆蓋面積縮小。這樣的發展,會讓腦的內部慢慢向變成慣用腦(的屬地)。換句話說,右利手的人,會因為常常說話的緣故,把自己的整個頭腦慢慢變成左腦;腦的發展也會左傾,色澤也會愈來愈白。

語言各地、各民族不同。有的語言偏重子音,有的偏重母音。子音多的語言,傾向於感知外在的環境或世界,也因此說這樣語言的人比較活在物質世界裡,他們也會較左腦傾向;這樣的語言比較清晰、具邏輯性。母音多的語言,傾向於經驗內在的自己或中心,腦回中白色物質沒有那麼多,所以語言中的旋律性、音樂性很高。

陸地比較平坦寬闊的區域,語言中會有較多的母音成分;崎嶇陡峭的地形下發展出的語言會有較多的子音成分。

「山」是從地表被宇宙力量拉拔起來的,「山」某程度脫離了地球。如果宇宙的拉力比較強,就會形成山脈、山嶽。某些區域如果宇宙力薄弱,就無法形成山脈,只能維持平原。所以,宇宙性強的地方,會讓人對外在敏感,因此語言中充滿子音;地球性強的地方,會讓人安於自己,因此語言中富含母音。語言的誕生與結構,完全與宇宙相關。

題外話一下:有些人會隱遁山林,這樣的修行並不是為了回到自己,「回到自己」在平地反而更容易辦到;隱居山林,為的是要讓自己與宇宙更在一起。所以一個人會選擇怎樣的地方居住,也可以看出個人對地球性或宇宙性的偏好。

黃道十二宮的存在,讓人類有時鐘的靈感與發明。時鐘用的就是十二個刻度。黃道十二宮就是地球最忠實的時鐘。黃道十二宮只是暗示了力量的可能性與發展性,並不能主導事件的發生;黃道十二宮,就依靠著太陽把它們宇宙性的力量輻射給地球。

舉例說明:若一個人出生時,太陽在牡羊座,他說話時會比較愛用子音;若一個人出生時,太陽在處女座,他說話會偏愛母音。這種偏好會被星座的特質左右。

所以要了解個體的語言能力如何發展與運用,單從地球本身,並不能得到答案;要看到宇宙、看到星星。星座影響著各地語言的形成與個人使用語言的慣性。

如果我們要了解人類的新陳代謝系統,我們要研究地球和它的土壤;要了解人類的呼吸節律系統,我們要研究環境與大氣層;要了解人類的頭腦—神經感知系統,我們就要研究天上的星星。人和宇宙是完全分不開的。

當我們了解了全貌,很多事物就不會再是迷信或以訛傳訛,而是有背後科學性的、深刻的道理。而這,也是人智學出現的目的。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