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九歲,藝術都是兒童的僕人,但在這個時間之後,兒童應該變成藝術的僕人。 這個變化是從創造力的解放而來的,創造力直到那時都在下意識中活躍於建構身體,但現在它被緩慢而逐步地用來表達自我。
本文由HiWaldorf翻譯、首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專題:華德福教室的黑板畫系列
譯者:韓萌萌
優雅地墜落
三年級是發生轉變的重要一年。當學生與周圍人和地方分離開來時,他進入了一個更有意識的狀態,他開始感到與童年王國的分離以及失去了童年王國。這些變化也許在二年級就開始了,也許直到四年級還不能完成。然而,大體上說,這是九歲孩子的體驗。在華德福學校,我們把這個叫做「九歲的轉變」。這是覺醒的時候,在這個孩子的生命中, 他第二次發現「我」。第一次是他大概三歲第一次使用與他自己相關的單詞「我」時。
三年級學生現在發現他在他的家庭、老師和同輩中很孤獨。他開始注意到他與周圍的這些人是分離的。他也許會體驗到害怕,這對成年人來說似乎沒有根據。他也許還體驗到極度悲傷難過的時刻,幾乎是對一種沉重損失的哀悼。我班上有個學生幾乎每天都毫無理由地哭泣,他哭了幾乎一年,然後突然停止了。這個年紀也很容易做噩夢,特別是將死的主題。懷疑和質疑也充斥在他與老師和父母的關係中。對一個九歲孩子來說,想知道他的父母是否真是他的父母或者他也許是被收養的並不令人震驚,或者他會質疑老師的真實性和權威性。Hermann Koepke的《遇見自我》是關於九歲轉變的一本好書。
正如A.C.Harwood(2001)所說,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華德福教學大綱中:
施泰納推薦過《舊約》中一系列為人熟知的故事。不只是你所知道的最高級或最宏大的傳說——諾亞與動物,伊利亞和烏鴉,大衛與他的投石器,約書亞和他的喇叭,而且整個故事就是一個人從天堂到地球的旅程,也是兒童自己在製造的行為中的旅程。(第91頁)
九歲孩子在他的新家——地球上——生活需要工具,他承認與世界相遇需要這些工具,三年級的華德福教學大綱給了他這個禮物。學生們會學習農耕和園藝、建造房子、測量和計時這些實際技能。他們也會學習有關衣服和纖維、做飯和編織。這種活動是井然有序的,把這一年的混亂轉變為一種值得的經驗。三年級學生帶著熱情和手裡的工具向前走——字面上說是為了征服世界。到這一年結束,三年級學生有信心為自己的生命導航。一個真實的感覺就是,如果需要的話,知道他們可以自己做出來。
Koepke(1998)說到九歲孩子以及他與藝術的關係:
直到九歲,藝術都是兒童的僕人,但在這個時間之後,兒童應該變成藝術的僕人。 這個變化是從創造力的解放而來的,創造力直到那時都在下意識中活躍於建構身體,但現在它被緩慢而逐步地用來表達自我。人類創造性的核心現在被表達了出來,通過藝術它能夠揭示物質中的靈性。因為這個原因,藝術性元素在華德福教學法中極其重要。(第89頁)
在《播種者》這幅畫中,孩子們會看到在一副明亮多彩的景色中,這個人的手勢是一隻手垂直地向前移動,而另一隻胳膊在肥沃的土壤中灑下種子。
在這裡,學生們學習了另一種染色後,黑版畫上每一天都會添加些東西。原來的畫中包含了一個婦女在攪拌紫色的染缸而其他染缸里是空的,底下也沒有火。當植物和動物染劑被引入並且用在教室里不同的布料上時,畫面上的染缸就會被所使用的染料顏色所填滿,在線上掛上用那種染料染好的布料或纖維,在畫面上也會在那根線上掛上相同的布。這幅繪畫不會由學生在主課本里完成。相反,他們的書里包含了在某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所使用的每一種染料和纖維。
這幅畫是在冬天的月份里完成的,是語法板塊的一部分。每一天,或者說,一個新的元素會被加入畫中,學生們使用繪畫作為他們每日寫作的內容。當他們使用語言的部分來練習時,他們用這種方法選擇寫什麼。比如說:在一個乾冷而清澈的冬日早晨,一隻黑色的貓坐在窗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