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華德福孩子的求學路之三:為什麼要受教育?

出自:台北市華德福教育推廣協會(博客

口述:李庭怡  文字整理:方巧如

問:接受華德福教育對你的影響是甚麼?

答: 我覺得國高中算是我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進入大學後,因為想回華德福當老師,所以修了教育學程,原本是尋求自我到了大學就變成了自我尋求,上了大學後,應該是你已經找到了你自己,你要開始找到能滿足你的東西,去尋找能夠讓你有熱忱,滿足的事物,所以,我還是走在教育還是應該要被改變的這條路上,因為自己本身很喜歡教育。

但是,我在社會教育學程過程,覺得很錯愕,因為我去上師培,他們在場的都是未來的老師,然後我覺得好像不是在跟一群未來的老師在上課,雖然他們是一群學生沒錯,我該怎麼講呢?那些未來的老師看起來一點都沒有老師的樣子,課程內容也會讓你很驚嚇,她(課堂上)還是一直教你怎麼考試啊!所以這些老師出去還是要教你怎麼考試,大家都只是在教怎麼考試而已,連學生問的問題都是「老師,那期中考要考甚麼阿?那我們要怎麼準備?可以用選擇題就好了嗎?」

我就想,哇!怎麼會這樣子呢?還有另外一種感受是在上課時感覺理論很美好,理念很棒,可是那些去實習的學長姐回來說,你不要憧憬太大,你在實際教育現場和在教育學程中學到的,根本是兩回事!更何況你也沒有辦法確認在那個班上,到底有沒有因為真心喜歡教育而去追求的,幾乎有一半是為了現實考慮才會去上課。

甚至有一個補教名師也在上師陪,然後他只強調行為主義,他說行為主義才是教育最大的支柱,教育應該要用行為主義去培訓學生,我就想那學生都是狗嗎?很難理解。

我覺得整個華德福給我的影響是到了高中,甚至大學後我才漸漸地慢慢地發覺自己有在改變,在華德福裡面,我學到的是如何去感動,如何對這世界感動,對身邊的人感動,那對我而言,這是最真實的東西,也會為了這份真實和感動繼續努力下去。

March 老師: 其實庭怡在高二時就到政大參與過我們辦的另類教育座談,那時就讓我很驚艷,因為一般台灣這種中學的孩子,不太能表達自己,或是表達時邏輯會跳躍,不知道自己在講甚麼,但是庭怡一出現時的穩定,表達時非常有邏輯外,她看到的不只是他自己看到的那一面,她也在批判自己,在陳述自己,這是我那時最驚艷的。

我看到她進了大學又有不一樣的地方是,她也開始批判社會,我覺得王智弘老師一直在講說,為什麼要批判?批判是為了讓我們在社會變成一種備份的力量,一旦這個社會需要的時候,這個備份的力量就會產生一股影響力,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斷地反省。

我覺得庭怡從高二到現在,她沒有失掉這份反省的心,然後一直在移動她自己的關照面,我覺得我們終於看到接受另類教育的孩子終於要準備進入社會,在兩年後就要進入社會了,我們會有更多的期待。不是只是快樂學習而已,或許他們會為這個社會的教育帶來更多的不一樣。

問:你接受好幾種教育,有慈心華德福的,有羅商的,到現在在東海大學中文系,而有你感受到面向整個社會的社會教育,其實很花時間,你認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答:我曾經讀過史代納施泰納的一段話,他說,人其實一出生就是生病的,所以接受教育是為了治癒我們原本的疾病,所以,我覺得接受教育是導致你成為甚麼樣的人,當然很多是自我造化的部分,其實在我認為的教育,一定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的人,那我覺得是一種分享,一種經驗的傳達,一種交流。

我在高中接受的教育只有專業知識傳達給我們,但是我們有時候是接收不到的,因為在傳遞的過程中,只有理性的教化作用,那我覺得接受教育是一個人去啟發另一個人,所以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被啟發的過程,那他一定是互助的,這樣的過程才能幫助我們人類過得更好,教育應該說是要讓我們準備過一個珍貴的人生。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