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如此,人透過他特有的本質,敘述著無止盡的世界奧秘;還可以有另一種宇宙性的感受:比如說您可以在我的《靈性科學入門》7 里生動的理解宇宙的發展,一開始寫的很清楚,今日的人的形態是如此,如同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個人干縮、凝固之後是什麼樣子。我們只需要回溯到古月亮時期8 。那時人類還處在全然的變化期中。一個牢固清楚的鼻子,一個明確的耳朵,這些我們現代人擁有的,在那時都還沒出現。那時需要凝聚出一種可動的形體。如果有能在古月亮時期移動並觀察的人,會不時看見,那時候的人類是如冰凍,不能動但仍在變化中的狀態。我們在做優律詩美時,在做一種可見的語言時,就是再次的把人類硬化的形體,流動起來。另外,這屬於一種純粹藝術上的學習,任何的思考在這片領域中都是大片的陰影;它必然要藝術化。
請您再次思考,一個優律詩美的平面圖形,有時您會在伴隨著詩詞,比如說,在感受上與結構上有如此深度的,艾柏特●史蒂芬9 的詩作里看到,這樣的圖形是實際上所能找到最好的。想像如果有十個或十二個現代人,它們在外貌上都是獨特不一,但每個人—是圓的或長的頭顱,是尖的或鈍的鼻子都不重要—的以太身體,會可以怎麼隨著這首詩移動。而且這樣會很有趣,比如說這排椅子都坐了人,每個坐著的人,輪流用他的身體舞動、移動一首詩的同一句,就會有每個人獨特、奇怪的方式與圖形。比如說,(指著台下)就這一排的八個人,就會有八個完全不同的圖形透過人的不同姿態出現,多有趣。人一定要自己觀察不同的人,並對自己說,如果自己隨著這個句子移動會如何:「然後它緩慢的翻騰起伏、呼嘯,嘶嘶作聲。」10從這可以知道,圖形是多麼重要了。
因此,優律詩美完全來自於運動、移動中的人類姿態。然而,被問到為什麼這個圖形是配這首詩,那圖形是配那首詩時,要能夠回答:「是啊,就●是●這樣。」當有人在智性上索要「為何是如此的圖形」的解釋時,這將是吾人不願的,因為這樣就不藝術了。優律詩美恰恰是完全從感受、感覺中被創造出來的,也只能從感受、感覺中理解。
當然,人一定要學習一些東西—比如字母以及其他的,但最終,當您開始寫一封信時,您不會去想一個 I 或是B是什麼,然而您就是寫,因為您已經學會它們了。同樣對一個優律詩美人,享受的並不是,必須要學會優律詩美中怎麼作ABC;而是,最後出現的是什麼。這是目前還不完整的,新創生出來的,移動著的雕塑。當然人自已要轉變為移動著的雕塑。人不能轉變成青銅或者大理石,而是人類去轉變他自己。這樣人類就進入了一個藝術領域,在那他體驗現實界的同時,感受到最深刻的含義;如同,人像雕塑藝術把自身推離現實界。什麼是死亡,什麼是死亡最少能凝聚成的,這些是人像雕塑帶到人面前的。優律詩美把所有生命的元素帶出來,放進去人類裡面。人可以從優律詩美體會,在他的塵世任務里,所有的宇宙生命或存在是怎麼理解與塑造人類的。也許人找不到像是優律詩美如此豐富密集的藝術形式,去察覺人類是個被放入宇宙的存在。因此這優律詩美藝術,是從人的以太身之內升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這期間正好是被現在的靈性科學研究著的。因此優律詩美必須是從現在的靈性科學中孕育、出生。
還有一些內容,請允許我在下次的優律詩美表演前再補充。
1 為了人智學社群總會的成立而舉辦。
2《Das Goetheanum》歌德館發行的期刊,從1921年創刊,發行至今。
3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 ,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德人言,萊辛之於歌德,如同歌德之於史代納。
4 史代納用Gemütsseele表示從感受心提升的心。而理知心 (intellectual soul / Verstandesseele)表示往意識心發展的心。譯者的理解為, 性情心是介於(混合)感受、感知與邏輯思考的內在活動、心境。
5 Seelenauge,直譯為心眼,是一種從心魂發展出的內在官能,可理解為一種內在感官。
6 如拿、握、指、夾等。
7 潘定凱翻譯,琉璃光出版。原書名《Die Geheimwissenschaft im Umriß》 ,編號 GA 13
8 地球在發展、成長中的第三個時期,此時為第四期。
9 Albert Steffen (1884-1963) 多方面創作的文學家,人智學者,作品常見於人智學社群與優律詩美里
10 出自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87-1805)的一首詩:潛水人
(本文刊載於一厘米季刊,2014年冬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