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說,兩歲前的生活非常重要,親子親密關係和身體接觸,有助他們成長,否則將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甚至留下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後遺症。
出處: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3年9月 報道:程為
兩歲以前的幼兒,需要源源不絕的關愛!
一項長期追蹤羅馬尼亞孤兒的研究顯示,兩歲以前的幼兒,進入缺乏親情的孤兒院生活後,智商與心理狀況,比一般小孩來得差。
在這個時期,幼兒腦部正在經歷極大且重要的變化,如果缺乏許多愛和親密肢體接觸,未來的生命就會變了樣!
美國三位醫學、心理和精神專家於2000年展開始的研究,今年公布研究結果,他們發現幼兒在兩歲前送入孤兒院,失去雙親照顧,將會嚴重影響其心理和智商。
以下兩個研究個案,展現孤兒院與寄養家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髮展不同。
一名今年12歲,一直在孤兒院生活的孩子,其智商只有64分,比起5歲時的他,智商降了20分,他未來或無法和人有良好的情感連結,而且目前已出現一些危險行為。
另一名寄養孩童的情況相反,雖然曾有數個月時間,出現輕微發展遲緩,但經寄養家人和醫生的努力,已經逐漸回到身心發展正軌。
現在他已12歲時,智商和一般人一樣,甚至能夠入讀該區其中一所最好的小學,而且成績名列前茅。
自1966年開始,羅馬尼亞推行每戶家庭強制生育至少5名孩子,造成許多家庭無力養育眾多孩子,直至1989年時任政府倒台,該國出現超過17萬名孤兒。
留下不可磨滅後遺症
該項政策規定,不能達到生育數量標準的家庭,需要繳付「獨身稅」,許多在貧窮在線的人,不管多苦都要生足5名小孩,如果無法負擔養育開銷,就把孩子交給政府開設的孤兒院或撫養機構。
13年前,美國哈佛醫學院心理、精神、小兒科與神經學教授尼爾森(Charles A. Nelson III)、馬里蘭大學人類發展與計量方法學教授福克斯(Nathan A. Fox),以及杜蘭大學精神與臨床小兒科教授齊納(Charles H. Zeanah, Jr.),與羅馬尼亞政府合作,追蹤和研究136名嬰幼兒。
這項研究稱為「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The 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它是用來研究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地區孤兒和寄養家庭幼兒,心理和生理狀況差異。
最初,「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選了136名年齡介於6個月至31個月,平均年齡22個月大的嬰幼兒,他們沒有神經、遺傳或其他天生缺陷。
研究團隊將一半孤兒,交給遴選出來的家庭撫養,另一半則留在孤兒院,然後也觀察另一組在當地原生家庭生活的小孩。
經過10年追蹤,他們發現幼兒在30、40和52周大時,孤兒院的孩子智商在70左右,寄養的小孩智商高了10分,一般家庭小孩則是處於100的標準水平。
研究團隊發現,兩歲前是幼兒神經連結的重要階段,周遭環境會影響幼兒的行為,這即是幼兒的「敏感關鍵時期」(Sensitive period)。
即是說,兩歲前的生活非常重要,親子親密關係和身體接觸,有助他們成長,否則將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甚至留下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後遺症。
越早關愛心智越好
越早讓幼兒脫離沒有互動和情感的環境,小孩的心智才越有機會正常發展!
尼爾森教授等人的研究,證明幼兒早期經驗對大腦發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過後被領養,也不能完全補救孤兒院帶來的負面影響,但至少能夠讓兒童的身心走向健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