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對事物/現象懷著「愛」的關切,事物/現象本身就會告訴你什麼,告訴你「它」是什麼。當你知道了,就用勇氣去信任它、保護它、完成它。這就是內在性的直覺。
編者注:特別要說明的是,為便於閱讀,刊發時做了繁轉簡(包含標點),配圖來自網路。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5年1月18日
觀察孩子無須奇功異稟、靈通能力,只需要真真切切帶著「愛」的眼光與態度——用「愛」來觀察孩子。
認為觀察孩子需要天賦異稟,只有專業或老師能夠,往往只是成人內在的推託與懶惰:你不願意去面對你和孩子真實關係,所以把觀察的機會與能力拱手交給別人——而偏偏就是這種內在性的懶惰,讓你失去了對孩子工作時必要、必備的心態與特質。
你必須在你之內發展出「僅僅觀察著『事物/現象本身』」的定力:事物/現象(本身)(究竟)是什麼?
只要你對事物/現象懷著「愛」的關切,事物/現象本身就會告訴你什麼,告訴你「它」是什麼。當你知道了,就用勇氣去信任它、保護它、完成它。這就是內在性的直覺。
靜靜端詳眼前這個生命的傑作,帶著「愛」——放開你所有的成見與價值判斷、放掉你們曾經的相處——如果對象是自己的孩子,你更該沉靜,因為孩子是你們(你與孩子)共同的作品:孩子也攜帶著你、部分的你,或者孩子犧牲著自己,去表現、放大著你(或家庭)根本不敢面對(自己)的部分或問題。
很多孩子會產生令人頭痛的現象,是因為心魂內在「原先『等待著被發展』的正確本質」被環境阻擋、犧牲掉了。等待著發展,卻又苦無機會、出路來發展,於是變成對環境的刻意挑釁,孩子內在該出來的「人性」,被環境「動物化」了!
當壓抑太久,反動就會出來;所以有時不要只看到孩子本身的躁動或反叛,還要回頭看看到底環境加諸孩子什麼,讓孩子不得已變成這樣。
「浮華」、「虛空」是社會被「工業化」之後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人很有願景,卻不願意從細節、小處按部就班、不願意真正落地、真正進入生活里:當你不屑於瑣事,你又如何有成就大事的能力?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里」,當你能細膩在該細膩的地方,宏闊在該宏闊的地方,才能真正完成出事情該有的質量,也才有能力去完成你的人生使命。所以,以意志力專註於細節,連再小的細節都不放過,也是觀察孩子的重點。不要使用一般性的論述來支持你對孩子的觀察,那種觀察太表淺而浮面,太「一概而論」。你要提醒自己「看透(see through)」事物/現象的能力,你要讓自己的觀察貫穿孩子,看到底蘊與真實,而這,需要你不對「主流價值系統」妥協的勇氣與堅定。知道真實、信任真實、擁抱真實。
〔補充說明:社會之所以會「浮華」、「虛空」,是因為在教育階段讓孩子過度沉迷於抽象概念、遊戲於抽象概念,而這些邏輯理則只會戕害孩子的心魂,讓孩子喪失面對未來真正的能力。如果讓孩子進入工作/實作、進入工作的小節,讓孩子因為「我做得到!」、「我辦得到!」,而感受到「『神性』在我之內」、「我多麼以『我能成為人』感到光榮!」,如此一來,才能抵銷掉社會擦去孩子心魂的影響。〕
當你能內在性地觀察著孩子,你也開始能整體性地了解「人」。所以觀察孩子,某程度上,你也觀察著你自己、觀察著所有的人;也認識了你自己、認識了所有的人。
意識到自己觀察孩子的神聖與珍貴。你的仔細與付出,正對著未來的人類產生深遠的影響,你在為著地球的未來工作。透過觀察孩子,你熟悉了孩子,也熟悉了你內在曾經陌生的部分。所以,即使只是一個孩子,一個你以為再普通不過的孩子,或者,一個你再熟悉不過的孩子,都請你用神聖、新鮮的眼光來重新觀察、重新認識,因為這是真正對「人」有意識的工作。
廣告: hiwaldorf公眾微信號已上線,搜索添加:hiwaldorf 或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