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團隊在今年四月初,發布在《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告指出,研究證據表明,兒童越早擁有穩定的關愛,或是父母的照料,越有機會走上正常發展軌道。
他們表示,這可能是整個計劃中,其中一項重要發現,或會影響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兒童照護組識,以及保護受虐兒童的機構。
這是由於失去家庭溫暖的兒童,或不適宜長期留在某個團體,應該找到適合的寄養家庭,因為來自養父母和家人的關愛,才有利他們的精神與智商發展。
幼兒42個月大的發育智商:
排名 | 幼兒 | 商數(平均) |
1 | 原生家庭(未進過孤兒院) | 超過100 |
2 | 兩歲前進入寄養家庭 | 超過80至90之間 |
3 | 兩歲後進入寄養家庭 | 近80 |
4 | 孤兒院孩童 | 超過70 |
精神問題比一比
在收容兒童機構的孩子,有較多精神健康問題?
在「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中,研究團隊也比較和研究孩子患上精神健康問題幾率;他們在小孩四歲半時進行研究,發現在收容機構的孩子中,有53巴仙曾經接受心理診斷,一般家庭和寄養家庭的孩子,只有20巴仙。
此外,在收容機構中,5歲前的兒童,就有44巴仙(編者註:在東南亞一帶用於英文百分比的英譯)患上焦慮症,23巴仙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該研究團隊發現,如果收容機構的孩子得到家庭收養,能夠減少一半的焦慮和抑鬱問題。
即是說,孩子與養父母的關係越佳,越能減輕孩子情感方面的障礙,例如抑鬱。
但是,寄養家庭的孩子和收容機構的孩子,在行為診斷方面,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品行障礙,並沒有較大的差異。
孤兒易有精神問題?
1990年,美國人瑪麗在羅馬尼亞中部山區一所醫院,領養一名一歲小孩,並為他取名叫著丹尼爾。
當時,鼓吹羅馬尼亞人大量生育,卻為國家帶來大量孤兒的領導人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cu)下台兩年。
當時,由於國際媒體大幅度報導有關該國孤兒問題,引起許多國家關注,尤其是歐美國家,不少人希望領養當地孤兒,瑪麗就是其中一人。
瑪麗把丹尼爾帶回美國東北部康涅狄格州老家後,細心照顧這名孩子,希望他能快樂健康成長。
丹尼爾得到了瑪麗和家人的愛,但卻依然有著許多問題,例如患上焦慮、精神分裂、自閉症,以及兒童抽動症(Tic disorders,或稱抽動障礙,例如頻繁眨眼、搖頭、聳肩、清嗓聲等)。
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人,因為不忍心看著羅馬尼亞小孩孤苦無依,嘗試拯救這些小孩,但不少人的小孩,都像瑪麗領養的丹尼爾般,面對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
孤兒院孩子心智發育較遲
美國科學家和羅馬尼亞政府的「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經過13年研究後,公布研究數據後,一些心理學家對這些結果嗤之以鼻!
從智商發展角度來看,這個計劃證實在兒童收容或撫養機構長大的孩子,心智發育較為遲緩。
有關研究團隊長期追蹤136名孤兒和當地原生家庭結果,發現得出4歲以下孩童中,來自後者的平均智商比前者高出8巴仙,而且越早被領養,智商發育越佳。
這個研究計劃結果未出爐前,已有不少人認為在收容或撫養單位長大的孩子,由於刻板的管理和照護,認定智商不及原生家庭的孩子,只是一直沒有實驗證明。
如今,「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公布研究數據,但一些心理學家還是認為這個研究多此一舉,因為:「不用研究都知道答案」!
沒有研究數據證明,就有人要求提出證據,有了科學證明,又有人嘲諷這是多餘的研究,或許這說明不管是普通人或專家,都可以提出似是而非評論,反正,說話不用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