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育是一種生長的力量——我的華德福十年(二)

當時的課程是不成體系的,環境是動蕩的,物質條件極其有限。但我總是在思考,我,以及當時的同事們究竟給了他們什麼?

  • 第一,當然是健康的身體。男生都比我1米72的身高。連當時最瘦小的孩子。女生也健康,在國外迎接著生活、語言、學業的挑戰,狀況良好。
  • 第二,真實,大氣,對生活接納的態度。不管是對待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以及自己的學習。在大多數人習慣謊言和虛假的時代,這些態度尤其重要。
  • 第三,學習的興趣。能看到所學學科和自己的聯繫,願意去弄清楚,努力學習。
  • 第四,開闊的視野。不管絲綢之路遊學,還是去德國7周遊學,以及學校所來往的眾多的海內外朋友,都給孩子們帶來了眼光,甚至還有方法。
  • 第五, 思考與質疑。我們的孩子不會盲從,他們會問為什麼?到底是什麼。

其實從04年開辦起,陸陸續續就有孩子,從幼兒園到高年級,因為種種原因與公立教育,其他民辦教育接軌。孩子們的表現是能夠適應不同的教育環境,普遍考試是中上水平。並且有覺悟的迎接。他們說他們的「好日子到頭了」。

通過他們的表現,我堅持這樣認為:華德福教育中的對人生的態度;對個體孩子的尊重;意志力、想像力、思考力;對學業的整體關聯、興趣、方法。這些是我們做這個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除了學生,當然應該談談老師們。

施泰納在1919年第一個華德福學校開校前14天的教師培訓講座的最後一天,送給馬上要赴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一首短詩,作為座右銘:

用想像的力量充滿你,擁有面對真理的勇氣,敏銳你的感覺對心靈負責。

老師沒有強大的精神和意志,在當時一戰剛剛結束的混亂、坍塌的時代,沒有辦法去從事需要極大精神支撐的教學工作。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太多的物慾橫流,各形各色交易,浮躁如大鑊沸湯。快快快,多多多,我我我。比起近百年前時代內心實質更加飄搖。我想到我們的老師,總使我想起有一個英文單詞叫Innocent,意思是單純,純潔。他們從不同的地方來,北京、上海、廣州、福州⋯⋯;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四海之內。從不同背景來,各類學校、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國際組織⋯⋯名校教師、教授、編輯、高管、播音員⋯⋯抱著單純的理想,走到華德福學校。

「懷著崇敬接納孩子

帶著愛去教育他們

護送他們踏上自由的旅程」(施泰納)

學校的宣傳冊子里印有這樣的話,談到我們的教育和老師時,它就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每一位老師其它有什麼突出的特點我不敢講,但從心裡發出的愛孩子是確鑿的。

有什麼藏在籠子里

心卻飛向四方?

有什麼夯拙前行

卻意外充滿力量?

有什麼在沉沉睡眠

卻蘊育最碩壯的種子?

沒有風

春天不會格外精彩;

沒有土

植株招搖沒有根基;

沒有火

有什麼能夠由你鑄成?

這是一首生日詩。所謂生日詩,是指學生生日的時候,老師為他們每一個人創作詩歌送給他們。這首詩里的主角是一個特別的孩子,他皮實、沉默,行為舉止乖僻,社交障礙,但你能夠感受他內心的衝激,想像力的馳騁,意志力的強大。他是一顆壯碩的種子,有一天可以爆發,但需要時日。老師用詩歌暗喻他,鼓勵他,也期待著他有朝一日的綻放。

書寫這首詩歌,孩子就一定駐在老師的心裡,老師才能夠道出。而有了這樣心意的相通,才奠定教育之基礎。教育總是由教者和學者兩者的關係所決定。

去外地講座,朋友們總是在問華德福有什麼「秘訣」。孩子如此喜歡上學,老師如此「痴迷」於教學。哪裡有什麼秘訣,教育,其實就是一個用心。只要用心到,孩子自然就是會感知到,收穫到,他們那些生命小樹就會茁壯成長。孩童就是教師心血之澆灌。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