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麗霞:注重均衡發展非功利(下篇)

會讀書不等於優秀

雖然從主流教育轉向另類教育,但是劉麗霞不會否定主流教育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生。

她發現,優秀的學生,主要有三種背景,一是家庭給孩子很寬鬆及很激勵他的環境。在她的家鄉,高考最高分的學生,往往來自工人家庭。反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考試成績都不是很好。

而另一現象是,音樂教授的孩子,鋼琴都不太好,她說,「這可能是家長太專業了,反而給孩子造成壓力。反觀工人家庭,家長可能沒什麼文化,反而更會欣賞孩子。所以,需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

第二種,是獲得學校老師特別欣賞而加以栽培的學生;第三種,則是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他們肯學、主動,會得到更多機會,這種機會會使他們很好的發展。

綜合這些因素,在公立學校,很優秀的人才,都帶有偶然性,而且一般都有類似的特質,如很肯學、能承受一些壓力、心理比較健康、開放等等。

「單單是成績好的,我覺得不能稱他為優秀,因為他只是偏於一些方面,但是,在大學裡,往往這類學生很多,就是成績非常好,但是,心理方面,並不是那麼健康。」

心理方面又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同理心、同理心可能是良知、道德的前奏;這類學生不能同理別人,大多顯得比較自私、自我;另一種是心理不健康,例如很壓抑,患有抑鬱症、分裂症等,有者甚至在遭到一些打擊後走上自殺路。

華德福教育因材施教,它:

1.培養孩子健康的成長方式,希望孩子以後成人後,能繼續以這方式長遠地發展。

2.它發展每個孩子的潛能與特長,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3.協助孩子發展技能以貢獻社會,讓孩子有實際的能力服務社會。

低年級注重體驗和感受

在華德福低年級,孩子學的是體驗與感受層面,而非知識性的。

在一二年級時,數學及語文都沒什麼書寫,但他們的感受卻很豐富。一旦他們去到公立學校,需要從事數學練習及漢字書寫,他們還是可以應付,她認為那是因為他們有感受和體驗的基礎,比別人可能還學得快。

劉老師本身的孩子,中學轉去公立學校,初二才開始學物理。他在華德福學校小六時,已開始學物理,但那時所做的都是實驗,沒什麼物理的理論與概念。

他在公立學校學的物理,卻沒有什麼實驗,反而都是理論為主。

他跟其他同學比較,會顯得不一樣,他會很容易理解那些物理的概念和理論,並將它們跟之前所做的實驗連結起來,結果,更容易理解。

再加上,他對物理很感興趣,結果,他的物理成績全班第一。

以此類推,數學等科目的學習也一樣。

劉老師指出,孩子越大,基礎越穩,他在這時才去主流學校,學習的效率會越高。

高年級激發孩子思考問題

華德福教育概念,認為孩子7歲到14歲,是心靈發展階段,14到21歲,則是理性發展階段。

因此,華德福高中時期,是培養起孩子理性思考的關鍵期,課上會有很多討論,會讓孩子思考:「這世界是什麼?怎麼樣?及為什麼?」這哲學上的三大問題。

六七年級的學生會上社會學、經濟學,他們會關心世上發生的事,例如世界災難及環境問題,讓孩子看到他們自身之外的、人們生活的狀況。

在學生七八年級時,他們一般都會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明確自己接下來要走的路向。

在這個體系的教育下,他們的身心比較平穩。

在人際關係上,由於同學間互動多,孩子們面對與人交往的衝突也多,從中學到跟人交往合作的技巧。「沒有這種衝突,談不上合作。這種衝突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和別人相處與合作,而打好基礎。」劉老師說。

待他們在12年級(18歲)高中畢業時,他們必須展示畢業設計,有人呈獻一套時裝設計、有人改裝一輛腳車、有人建造一艘船等,將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例如科學知識、具體應用呈獻出來。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