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華德福教學的基本原則

配圖來自pinterest

很多華德福教育的迷思,只是以訛傳訛。教育的重心在教師與孩子,內容會因教師與孩子的狀況有所調整,從來沒有一定。

編者注:本文黑體部分為編者標註,這篇文章篇幅不長,但是切中核心,值得反覆品讀。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3月1日

華德福教育的內容指向「未來」,卻也真實進入「現在」:「未來」永遠不可能到來;不在「現在」,無以真實教育。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理解『更高層界』的能力」沉睡著;教師如此,孩子亦是。身為教師,如果把「教育孩子」當成是生命的邀請,來幫助自己(甚至孩子)「實踐」出「『更完全』的自己」,教師就不容易疲乏,而會有無限泉涌的力量。

教育中,沒有任何形式可以代表華德福教育;也沒有任何形式可以框限華德福教育。

[補充說明:很多華德福教育的迷思,只是以訛傳訛。教育的重心在教師與孩子,內容會因教師與孩子的狀況有所調整,從來沒有一定。舉例來說:季節桌,只要有季節與當地的韻律與元素在其中,就是很華德福的,沒有特定的華德福風格;韻律不是只有在晨圈中才能展現,韻律在所有的課程里;沒有什麼課程,規定只能安排在幾年級,但要確定課程真實反映著孩子的能力(比如:戲劇如果由較小的孩子演出,就不要要求用高中生的標準,那種標準不是班級、孩子的真實,而是大人的虛榮作祟)--任何課程,在任何年級,只要教師用心,都能帶給孩子內在成長需要的東西。此外,一些實用技術性的課程(如:語文),可以依據孩子的程度,混齡合班,讓同樣程度、年級不同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上課,學到該學的,而不是一種「齊頭式的平等」:牽製程度高的,來等待程度低的--教育必須儘可能讓各種類型、各種程度的孩子獲得學習上的挑戰、喜悅與滿足。]

課程內容中,一類是孩子真正(身心靈)發展的所需,另一類是社會、文化的期待;第二類中對生活實用的課程,有時反而不利於孩子真正的發展。如果社會、文化的期許必須帶給孩子,教師就必須進行轉化,將原本不健康的內容,以健康的方式重新改造、呈現給孩子。

[舉例說明:「閱讀」其實是被文明養成的「習慣」,不是人類固有的活動(如:算術),如果要在不傷害到孩子的情況下教會孩子閱讀,就必須透過「『道德(充滿生命動力)』的『想像』」。]

[補充說明:一般「非線性指向」、「不」那麼「具『目的性』」的課程(如:濕水彩、優律司美這些在潛意識中工作的課程),在課表緊湊的狀況下,是可以容許中斷的,中斷期間必須以其他更技術導向、需由四肢灌注意志力量、充分展現活力的課程(如:形塑/雕塑、手工、木工、金工等)來取代;中斷期間進行這些,也是要幫助之後周期性的恢復(以順利回到被中斷的課程里)。「中斷」不代表永遠不在,條件容許的狀況下,還是要把這些課程給予孩子,只是給課的密度無須這樣頻繁。]

教師必須充分備課,當內容內化於己,就不需要任何輔助筆記與資料;輔助的筆記與資料會打斷教師與孩子之間內在的連結。教師讓教學內容透過自己不著痕迹、自然地流向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確要能夠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而不是弱化;然而,人體的三重性結構中:「頭部-神經感知系統(思想)」無法接受教育,「胸腔-呼吸節律系統(情感)」只有一部分能夠接受教育,「四肢-新陳代謝系統(意志)」可以被教育;所以,教育必須從「意志(四肢人)」著手,並透過部分「情感(胸腔人)」,來喚醒「思想(頭部人)」。教育因此成為「由『下』而『上』」、「由『周緣』而『中心』」。

華德福教育並不反對「大班制」,「大班制」能給出更多樣而平衡的群體生態系統,沒有必要一直陷在「小班制」的迷思里——尊重到「群(體)性」的「個體性」,才會成熟而完整;此外,孩子也必須學習到「個體性」仍然要有「暫時在『群性』中消融」的能力:雖然孩子像是暫時消失,但教師的關懷與愛仍在。愈大的班級,愈能幫助維持正常的師生關係,因為班級的社群如同健康的社群一般,需要多元力量的參與與注入(孩子內在清楚:自己其實與世界本質上是相連的,他與所有的孩子連在一起)。教育的品質不在於班級的規模、大小,只要課程沒有好好架構、好好經營,再好的教育制度中,優點也會是缺點。

教師上課時,必須清楚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整個存在(力量):教師是完完全全為著這一個班級,而站在孩子面前的--如果不是為著這一群孩子,這個教師不會站在現在這個位置--這個教師在這裡,為的是給出這群孩子只有他(不是別的教師)能給出的教育(內容與品質),教師必須用生命力量來帶(動)孩子。

所有的經歷,如果能透過心魂的力量再次運作、轉化,就能成為靈性上永久的記憶。華德福的教育不在「物質」,而在「(未生之前)『靈性』教育的繼續與延伸」。「美(的元素)」的存在,能提升心魂對課程的接受度,但這種「美」,不是只在一般「『藝術性』的定義」里:只講究環境視覺上的藝術性,久了就會讓孩子反感;要能觸動孩子,才是能讓孩子呼吸、具有生命力的「美」。所以,每堂課都將是教師藝術性的創作,課堂中的每一個元素(主題、上課內容、孩子、季節、天氣、地點和教師自身等)都必須注入生命性的色彩--「獨特性」、「新鮮感」才是華德福教育中的「美」。所以華德福教育中,沒有二手、也沒有複製!如果教師無法對自己、被自己的教學感動,或者,教師只是重複著之前的自己,那麼那場教學,外界再怎麼論斷是「成功」的,本質上仍是失敗的。教師必須讓自己的課程隨時隨地「浸潤在『充滿著情感』的『意志』」里。

任何的認識,單從空間,只能片面理解,那種理解也是有限的;如果透過時間,生命軸/自我體的作用就可以被清楚發現。教育中,學生能夠發現教師的自我體如何示範與作用,教師也能夠觀察著學生自我體的軌跡而修正自己,這種互動,才能深化教育的品質--這也是為什麼,華德福教育希望教師能陪著孩子一起「多年一輪」地成長。

華德福教學,很簡單,卻也不簡單——關鍵就在用「心」。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