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在家帶孩子

孩子在五歲半之後,才開始能逐漸參與兩到三個孩子的共同活動,七歲之後,才能開始適應真正一群,所以,如果可以,至少讓孩子在五歲以前都維持著在家/居家生活,不要太快進入團體環境──若非托育不可,也選擇家庭式的小環境,規模愈小愈好,要有家的溫暖、個人性與古老(歷史性的味道),更有母親性的愛。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0年3月13日

托育制度/行業的興起,很遺憾,正暗示著家庭機能的衰微、潰解,更是文明/文化的損失。

〔補充說明:孩子在五歲半之後,才開始能逐漸參與兩到三個孩子的共同活動,七歲之後,才能開始適應真正一群,所以,如果可以,至少讓孩子在五歲以前都維持著在家/居家生活,不要太快進入團體環境──若非托育不可,也選擇家庭式的小環境,規模愈小愈好,要有家的溫暖、個人性與古老(歷史性的味道),更有母親性的愛。〕

在家帶孩子,是給孩子最無上的禮物,也是父母珍視孩子的奢侈。

不管父母/師長,對於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懷抱正確的情感,並讓孩子全心信任。

〔補充說明:正確的情感來自對全人、對孩子真實的了解。〕

〔舉例說明:通常覺得跟孩子相處困難,問題點都出在成人自己,自己不願修正與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只要成人不肯改變自己,所有的教育諮詢、建議都罔效。〕

孩子的空間並不需要格外寬敞,狹小反而能提供出孩子包覆性、接觸性的親密。

孩子的早年親近黑暗:孩子由潮濕、黑暗的子宮中出生,又讓自己生命的頭幾個月陷在黑暗的沉睡里──所以孩子對光芒/光亮陌生,光芒/光亮必須帶著初醒的溫柔,不可突兀與強烈。

〔補充說明:強光(如:照相閃光燈、強力探照燈與天花板強烈照明的日光燈等)會打斷孩子與靈性界-天界逗留而沉遲的連結;而孩子能否與靈性界保持連結,對孩子的生命發展非常重要。〕

現代的孩子太早醒(來),以醫學-衛生之名:一出生孩子就抱去清洗乾淨、頻繁地(被)洗澡、燈光敞亮的育嬰室、母嬰分離、短暫的哺乳與探視、接種疫苗……凡此種種喧鬧、混亂,都擾亂著孩子初生的感官。

〔補充說明一:這些都間接造成五歲左右──孩子應該最無畏、無懼的年齡──的孩子無法言明、持續的恐懼(怕黑、怕鬼……,恐懼有時會以鬼的方式出現);只要在生命的頭一年不讓孩子早熟地驚醒,這種沉潛在無意識的恐懼其實可以避免。〕

〔補充說明二:在家生產、一直依偎/靠近著母親、柔聲、和光(至少持續三個月)……都能讓孩子降低對世界的恐懼。〕

孩子需要母親(或周圍的成人)傾聽他、模仿他,卻也清晰、優美而情感地對他說話。

〔補充說明:孩子喜歡傾聽重複的說話與歌唱,百聽不厭。〕

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穩健地完成自己。

三歲之後,玩具/物件的重要性會起來,但要避免觸感上的冷硬、視覺上的醜陋,最好某程度「未完成」;所有的玩具/物件要能導引孩子的四肢進入活動,而不是只有頭腦的觀察──讓孩子自己挑選玩具/物件:孩子的直覺常常比父母的判斷/選擇更健康!

〔補充說明一:「未完成」會誘導孩子的想像力(繼續)工作。〕

〔補充說明二:自然界中採集而來的玩具/物件會比許多人造玩具觸感更好,因為並非塑膠/塑料,且帶有某種秩序的美感。〕

年幼的孩子要的(活動)環境/空間不必太大,(花園、公園、庭院的)小小一隅就已足夠,不必帶孩子三川五嶽、天涯海角地探險、遠征,那當中,父母的虛榮勝過孩子真正的需要。

〔補充說明:孩子需要的是真正的「『自由』遊戲」,在安全、熟悉的範圍里。〕

三歲之後,簡單、感謝天地的祈禱可以成為夜間例行的儀式,提醒孩子感受神聖的愛/善意與保護性力量。臨睡前也可以是故事時間──讓孩子有著景仰、感謝自然一切的宗教情懷,也對生命/生活充滿喜悅。

〔補充說明一:如果父母是無神論者/唯物論者,就不要違心勉強自己謝禱,因為對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是比「虛偽/虛假」(的模範/示範)傷害更大的了!〕

〔補充說明二:讓孩子感覺土、水、風、火、日、月、星辰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帶著生命性,也都願意慷慨給予──在給予之中,愛永遠充滿,不余匱乏。〕

五歲的孩子容易誤導成人以為/相信他的成熟,但這時的孩子遠遠離開著成熟:意識開始甦醒,孩子對成人的要求也更多(一定要講的晚間故事、一定要等到答案/回答的問題、一定不能拒絕的幫忙、一定不能缺席的伴玩/陪玩……孩子是精力旺盛的無底洞,讓成人往往只有累翻的份兒)。這時的孩子愈來愈強壯、破壞力也增高,常常引發無謂的爭執;但父母也要知道:這時的孩子全副力量都在發展意志-四肢,如果被壓抑、鉗制過度,孩子的生命之火也會熄滅(而槁木死灰下去)……

〔補充說明:這時的故事簡明、扼要為佳,不要有太曲折的幻想/思想或大波動的情緒;如果孩子提問,就以充滿想像、孩子能理解的言語回答,千萬避免科學性/機械性、百科全書式的制式回答,那會扼殺孩子的靈性與想像。〕

〔舉例說明一:如果孩子問你:「為什麼窗外的樹要脫掉自己穿著的彩色葉子?」,你可以回答:「樹想要用冷雨/冷雪洗乾淨自己,用冷風擦乾淨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長胖、長壯。就像你過了年會添新衣,樹也想在新年重新換一身新衣裳一樣。」──成人的答案要能勾勒出孩子內在的圖像/想像。〕

〔舉例說明二:如果對孩子的問題你一時沒了想法,可以誠實告訴孩子,他問出了一個非常非常深奧、艱難的問題,你需要時間好好仔細想想,也許好幾天……但不要敷衍,即使最後能給出一則短短的故事都好,雖然孩子可能已經自己回答了自己。〕

如果可以,讓這階段的孩子看到成人(以四肢)真實的工作(如:家務的勞動、房屋的修繕、庭園的工作等),甚至允許孩子在旁模仿,運用必須的工具(要孩子自發,而不是強迫給予或教導)。

〔補充說明:如果成人的工作對孩子而言有困難度與危險性,可以告訴孩子長大之後,他就會有這樣的能力,讓孩子產生成長/長大(之後)的信心與嚮往。〕

〔舉例說明:如果四、五歲的孩子想要玩尖利的刀,不是去拒絕孩子,而是去請孩子找來想讓他動刀的東西(不管多遠,都請孩子找回來/拿過來),親自示範給孩子看,運用刀的時候要小心、仔細在哪裡,而刀又怎樣鋒利到能把完整的一切切成碎片,然後讓孩子試切一小片……讓孩子的(意欲)模仿進入真實的工作場域,而不是扮家家酒的虛擬/擬真/模擬。〕

四、五歲的孩子,生活慢慢有了規律性/韻律性,父/母可以在孩子身旁從事藝術性的活動(如:繪畫、濕水彩與形塑),卻讓孩子自由模仿,不必一定要跟隨父/母。

〔補充說明一:不(必)要讓孩子一定得畫出什麼,卻讓孩子在溫度與濕度里,感受色彩的不同、色彩的流動、色彩的生命、色彩的訴說,什麼浮了出來,什麼又陷了下去……〕

〔補充說明二:形塑要用自然的素材(如:蜜蠟、陶土……),而不是人造的培樂多/色素麵團(play dough);在時間下、掌心中,素材可以摶出形狀,也可以打扁/拍扁,在變化中什麼浮了出來,什麼又失去了,千萬不要讓形塑寫實而具體,過度逼真。〕

〔補充說明三:如果孩子太在意自己動作/姿態的正確與否,會讓孩子之後思想的能力鈍化,無法適度想像(著色、連連看、拿筷子、坐正站好等就是這樣傷害性的活動,因為讓孩子太重視「慣性/模式」,而在之後長成呆板而公式的成人)。〕

不管你多麼疲累、不管你是不是很難抽出時間,每天都安排時間,讓自己與四、五歲的孩子一起做一件事,動手或動腳,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倦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在家帶孩子,並不比戰場、商場輕鬆,因為沒有真正鬆懈下來的時刻。

但,在家帶孩子,更是(父/母)一種神聖的付出/犧牲、難忘的回憶、傲人的成就;在當中,是你對孩子沒有怨尤的誠摯迎接/歡迎,也是孩子對你沒有設防的真實仰望。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