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讓我看到生命漸漸成長的靈動的美麗,而這美麗成為一直堅持下去最大的力量。這個教育有多美好,也就有多動蕩,未來的日子也許是一個逐漸分手的過程,所以總是希望可以放進他們心裡多一點的美好,多一點的真實。
撰文:孫瑜鑫
寫在前面
在孩子們升入四年級以後,每一學年老師與孩子們都會有不同主題的出行。在與孩子們出行的日子裡,我們更加的了解對方,也在一同的經歷中建立了更加深沉,超乎師生的感情。
地理往往是我們向外行走最初的主題。十歲時,在地理課上,我們通過對東西南北四方的定位,確定我的位置與周遭的位置關係,進而構建思維空間感。當我們一同出行,從我們周遭熟悉的環境到居住的城市,到大江大河,踩踏在我們曾經繪製與構建的空間里,會在孩子內在升起更加真實的感受。這樣真實的感受會對他曾經做過的事有一個確定的認知。真正走過的一千公里與認知到的一千公里有了匹配。而在八年級,我們所學的天文、地質、歷史等所有的學科,會在地理中匯流,世界是如此息息相關。向內認知,我們認識了自己,理解了他人;向外行走,使我們更加豐盈,而世界也進駐到我們的心中。
這是一個多雨的年份,七月初,駕車行駛在草原中的公路上。雨水的滋養使得草長得十分豐茂,這裡是牛羊的天堂,它們怡然自得的在草原上吃草,隔不遠就會看到水窪,馬兒在水窪里飲水洗澡。我們看不見頭,彷彿這草原是延伸到天邊的。這就是兩天火車送我們到達的地方—呼倫貝爾草原。坐長途火車對於孩子們來說簡直是開心,遊戲、聊天、繪畫窗外的風景。簡直是期待的不得了啊!我們就是帶著這樣的期待開始了我們六年級的旅行的!
滴答滴答
雨水滴落在人們的雨傘上
空氣中的響聲是人們在火車站的談論
一個個拉著行李箱的我們湧上火車
是的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段分離的旅程
可是
還是傻乎乎的盼望它的到來
我們一起走過六年時光
一起迎來風聲笑語
一起經歷痛苦挫折
一起……
永遠在一起
(李佳霖的詩,13歲)
大家的旅行
少了一個也不行
可是
以後再也不可能了…
(牛牧晨的詩,13歲,將要轉學離開班級)
我們曾經學習中國地理,將呼倫貝爾、大興安嶺繪製在我們的地圖上。也在老師的故事與所述中,了解過蒙古人的勇敢與熱情,鄂溫克人的神秘與古老。將手指向中國疆域最北的地方,在那個大公雞的雞冠子上,看見中國北部的地方—漠河。這一次,我們要一起踏上這片土地,走到我們曾畫過的山山水水之中去,去看、去行走跋涉。
在中國的最北邊
有極光
有濕地
有中國與俄羅斯的交界
還有一個小村莊
你聽了會想去看嗎?
如果想
那就去吧
去濕地
去那個小村莊
去看極光
去看那壯觀的俄羅斯的邊界
(李雨希的詩,13歲,將要轉學離開班級)
學期最後的一個版塊,我們終於開始了嚮往已久的天文學習,太陽、月亮與星辰,開始了對於天空訴說的傾聽。聽說向北走,在草原,甚至是更北,會看到非常璀璨的滿天星斗,和在西安無法看見的銀河。如果足夠幸運,還會看到極光。那我們就一路向北,出發吧!
聽說
在中國最北的地方
能看到極光
那就去吧
去看極光
去邊境
去濕地撿石頭
去喂馴鹿、住蒙古包
當然還有騎馬
去最北的郵局給自己寄一封信
去北極村
等極光
就算沒有
又有什麼關係呢?
(陳馨琪的詩,13歲)
剛剛進入草原
我就深深的
愛上了這片美麗的地方
一望無際的綠色
彷彿
是一條巨大的毛毯
柔軟、飄逸
仔細看去
綠草中還藏著
一束束彩色的野花
就像毛毯上的花紋
精緻、和諧
我真想將這條毛毯放入囊中
隨時都可以看見、摸到。
(嚴鈺珊的詩,13歲)
在草原上
看著牛羊
看著天空
有一種寧靜
有一點想要狂野的心
想騎在馬上無休止的飛馳
想跑天邊去看日出
想看太陽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想躺在雲朵下等星空
想隨風飄揚
我
睡著了
(楊舒貽的詩,13歲)
開放的蒙古
熱情的蒙古
自由的蒙古
乳酪、牛肉乾
酸奶酥、鍋茶
是他們在草原上的食物
小馬、蒙古包
草原、小氂牛
是他們的特徵
這些代表著蒙古的強盛、文明與力量
(楊天罡的詩,12歲)
看那美麗的草原
生根發芽
看那山坡上的小花
隨風起舞
看那一次次的雨水
攢成水窪
看那牛羊
正在吃草
看那風兒
將雲朵吹散
聽那馬兒高聲的嘶鳴
我帶著美好的記憶
回到家鄉
(高可親的詩,10歲)
一路向北,在草原與森林的交接處是濕地,濕潤泥濘的土壤上長起低矮的樹木,鳥兒便來棲息了。可才剛剛離開草原,我們便開始思念它,思念它的廣闊,思念它的翠綠,思念它一覽無餘的純粹。從草原的廣闊到森林的茂密,如果說,廣闊是草原的風采,那富饒,便是森林的性格了。
一邊是森林
一邊是平原
森林與平原的交接處
在濕潤的土壤上
生長著低矮的小樹
細流
或穿行其中
或環繞四周
靜靜等候
春天候鳥的來臨
(小孫老師的詩)
我們一路向北
踏過一片片廣闊的草原
露珠滾落是我們的足跡
那裡是馬背上的民族
白楊和落葉松是昆蟲的天堂
而我的天堂是濕地
眼前浮過的每一塊石頭
都給我留下了一個畫面
而有的畫被我永遠的看著
不會忘記……
(高語悅的詩,12歲)
春天喚醒了塵封的大地
大地喚醒了廣闊的草原
草原喚醒了冬眠的動物
動物喚醒了等待已久的植物
植物喚醒了健壯的樹木
樹木喚醒了旅行的小鳥
小鳥喚醒了白雲
白雲喚醒了蔚藍的天空
天空喚醒了太陽
太陽喚醒了萬物
可是
是誰喚醒了蜱蟲?
(程銘昊的詩,12歲)
到了大興安嶺,滿眼都是樹。白楊、青楊、白樺、落葉松、樟子松。司機師傅會告訴我們,如何區分白楊和白樺這兩種十分相近的樹木,並且,你知道嗎?落葉松只有在這個地域里生長才可成材,其他的環境里它都無法成材。我們向北來到黑龍江邊的小村落—北紅村,遇到陰雨天,沒有看到北紅的星斗。在到達的那個下午,烏雲好似是棉被蓋在天空上,可是,傍晚時分,西邊的雲盡散去了,我們站在黑龍江邊,看著太陽西落,心裡升起的儘是美好。我總是希望可以帶著孩子們看到美景,然後和他們一同將這些美景裝進心中。我知道,這會成為人生里最好的力量。在未來我們分開的路途中,當他們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想到曾經與同學、老師看到的草原、星空,又一次感受到這樣的美麗與遼闊,會給他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美好的時光
短暫的時間
卻經歷了草原、森林、天空、白雲
不過一眨眼過去了
(徐新傑的詩,12歲)
旅行—
秦嶺出發
經過顆顆的沙粒
經過板結的黃土
到達草原
草原—
一顆一顆的草
從土中露出
將土地渲染成淺綠色
牛羊悠悠閑閑
濕地—
坑坑窪窪
大大小小的泥濘
肆意擺放
在不起眼的小泥濘中
有一片小小的藍天
有一塊小小的白雲
還有
一個小小的世界
森林火災—
火魔 潮水般涌過
剩餘的樹木
不足稱繁茂森林
而時間
將火魔足跡點點抹去
尾聲—
一分鐘六十秒
那一天就84400秒
十天
就更多了
可時間
卻在無意間溜走
旅行
即將結束
(唐英夫的組詩,13歲)
旅行結束前,每人在漠河寄出了一封信,寄給了誰呢?親人?還是自己?回來的路上我們在哈爾濱由飛機轉乘火車,中轉的時候,每位同學用詩為旅程做了一個結束。老師也寫下了要給你們的話。
這是一封神奇的信
打開、探索
一幅幅嶄新的畫面鋪展開來
擁有濃烈熱情氣息的城市
偏偏佇立在最北邊
落日晚霞
在水面上顯現
透徹到極致
馬兒歡快地在草地上賓士
消失在邊緣
我想
這封信
會留戀世間美好的事物吧!
(楊澤一的詩,13歲,將要轉學離開班級)
旅行不是從你看厭的地方
到一個別人看厭的地方
而是來到只在地圖上所看到的地方
只聽別人所講述的地方
感受它存在的意義
海洋、山川、草原、湖泊
甚至是沙漠
都有自己的色彩
有自己要講述的故事
當你躺在海灘上時
站在山頂上時
在草原漫步時
在湖泊尋找石頭
或是在沙漠跋涉前行時
你就會發現
旅行的意義
是在尋找自己的色彩
自己要講述的那個故事
(楊舒貽的詩,13歲)
親愛的孩子們
記得在你們還小的時候,老師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和長大的你們一起去遠方。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夢想被想了之後就放在了心的一個角落裡,漸漸地自己也不記得了。
這個夏天,我和你們有了一次草原之旅的機會,向著中國最北端的方向,從野韭菜之地到中國冷極的村落。我們揚言要在草原上勒馬奔騰,我們還相信自己能看到那可遇而不可求的極光!
是啊!夢想是多麼美好的禮物⋯⋯我和你們帶著各自大約相同的夢與想啟程。
當與你們背著大箱小包行李時,我忽然記憶起了那個放在心中沉睡許久的夢想。我,和你們一一一一這些終於長大的少年,要完成一段十天的旅行,六年的時光我們又何止是只是老師與學生⋯⋯而這樣的旅行又何止只是一次教學計劃。
一路火車,
一路歡聲,
一路興奮,
一路期待。
"草原,上天賜給人間的天堂"第一眼看見,再也找不到比這個更恰當的詞句讚美你了。
馬就應該生活在這裡,它們是草原的俊朗,雖然我們沒辦法奔勝,卻有了勒馬的快樂;你看,那水窪洗澡的牛兒,那灰雲般移動的羊群,都是草原不可缺少的寶貝。當我們喝完了牧民家中的牛奶,才知道從小到大喝的是白色開水。
站在草原,你就消失了,而空間中只有那首流傳千年的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看綠海起伏,那是大地的呼吸
聽風過耳邊,這是自然之歌
眼中是你們歡喜追逐
心中灌滿濃似牛乳般的喜悅。
終於、終於
我和你、你們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
一起旅行
帶著壓根不指望兌現的夢想
在一起
一起遠行⋯
(曹媛老師寫給孩子們的話)
寫在後面
我與曹媛老師搭檔多年,我們看著這些孩子從7、8歲的年紀,成長成13歲的翩翩少年。這些年裡我們最多談論的是他們,最多見到是他們。他們的父母漸漸也從家長的身份變成了朋友的身份。他們讓我看到生命漸漸成長的靈動的美麗,而這美麗成為一直堅持下去最大的力量。這個教育有多美好,也就有多動蕩,未來的日子也許是一個逐漸分手的過程,所以總是希望可以放進他們心裡多一點的美好,多一點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