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放养”的魅力:来自华德福学校的启示

据2012年统计,全球60个国家建立了1025所独立的华德福学校、2000所幼儿园、530所特殊教育中心编者注最新数据),同时还有很多基于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和在家教育。如此广泛的存在,本身已经表明华德福教育是全球最大的另类教育运动。在华德福学校大量存在的中欧地区,华德福课程已经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另类教育法。华德福教育还在欧洲影响着主流教育,欧洲国家有大量的华德福学校和教师培训项目。细心的考察者发现,世界各地的华德福学校,在教师是否参与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女教师能不能穿裙子、几岁开始画湿水彩、每周花一天还是两天去森林、是否允许踢足球等等要求上,都没有统一规定,关键只是在于教师和办学/园者是否认同华德福教育的儿童发展观,如果认同,每位教育者都可以结合本地的特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华德福学校的教育观念及行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静待花开:以舒缓的节奏推进教育过程。华德福的孩子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他们“ 不必赶着长大,他们被准许当个小孩,而且可以当很久……” 老师会悠闲地带着11岁的男孩和女孩,安安静静地用两只棒针织着手上五颜六色的手套和围巾。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硅谷知名科技公司如 Google、eBay、HP、Yahoo等企业的高级主管不约而同把小孩送到“ 什么都教、就是不教计算机”的华德福学校就读。因而当台湾学者造访麦克侯华德福学校时,面对绿意和蓝天,以及学校教室到处可见的朴拙原木楼梯地板和温润的灯光, 也忍不住问教师“ 这里有计算机课吗?”回答是“我们当然有计算机课” 并坚持要带他们参观计算机教室。但是,麦克侯的孩子不急,13 岁才开始上计算机课。对于来自“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的大陆访问者,对于来自习惯竞争、担心落后的台湾访问者来说,亲眼看到华德福“慢学” 价值的充分实践,都是很大的冲击。

持之有故:不成熟的依据也比没有任何依据强。华德福教育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智学”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社会的文化困境与社会巨变,将近100年过去了,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面临的是新的困境和新的变化,那么人智学有没有与时俱进,有没有适时进行理论重建?仔细推敲,我发现史代纳的人智学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 灵魂论”、“年龄分期” 及相关的教育观十分相似。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具有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7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 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一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这与人智学关于身体、情感和精神这三个也是7年为一期的成熟期划分几乎完全一致。亚里士多德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并将其作为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某种天赋的目的或“自然本性”:天体永远围绕地球这一宇宙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组成地上物体的四种基本元素(水、火、气、土)都“ 趋向于自己特有的空间”,具有寻找自己“ 天然处所” 并停留在那里的本性,从而形成重者向下,轻者向上的“ 天然运动”(因本性运动)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带有浓厚的目的论的拟人色彩。这一观点大概也启发了史代纳,后者也相信自然界中有“土精灵” “火精灵” “水精灵”和“气精灵” 共四种精灵守护着孩子、帮助着孩子。

华德福的科学课程被专家认为陈旧过时,华德福课程中的宗教和心灵内容也遭到质疑,笔者也觉得人智学理论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但我最想表达的是,行事必有依据,即令不成熟、有争议,也比无凭无据、信口开河要强。因为在人智学这一类“ 天才的猜想” 式理论中,多少与某些规律性的认识相吻合。

无意插柳:有评价但不唯评价论。在华德福学校,是没有考试、没有成绩单的,因为教师认为“ 考试只会让孩子仅仅注意考试的结果,而非学习历程的本身”。甚至连作业都很少,9岁之前的学生,不会有家庭作业。9岁到12岁的学生每天只有不超过半小时的作业。到15岁左右,每天则会有大约两个小时的专题报告作业。虽然学校没有考试,但是教师负起监控孩子学习进度的责任。必须有符合国家要求的不同年纪的识字和数学能力。另外,小学阶段教师会和学生相处长达八年,对孩子的发展和家庭状况熟悉。每一年结束,学生会收到个人年度报告,而非成绩单。这其中的道理在于:无考试不等于无评价,关键在于如何评价和如何看待评价。

不幸的是,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几乎整个地被异化成“唯考试”和“ 为考试” 的教育,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到厌烦、“教”到恶心,还无法停止下来!华德福淡定的态度和务实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和借鉴。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