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说说“讲故事”吧

编者注: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配图为世界神话地图

撰文:2015年2月14日  首发:彩蝶计划博客

夜不能寐,坐起,打开电脑,敲击键盘——来说说“讲故事”吧。

与故事一起工作,就是我的工作。“讲故事”的工作似乎也干过不少,但算不上讲得好,于是脑海里心里面总惦记着如何讲好故事。

有人说,需要按年龄来给孩子选择故事。以前,我还常常拿此类文章来读来参考,而现在,我越来越不这么觉得了,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故事。

故事和讲故事其实是两回事,我觉得。所以,按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给孩子讲故事倒是更符合实际一些。

同一个故事,面对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讲法,至于如何讲?我想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吧。

而且,“讲”应该也不是重点,“听”才是重点,“听”是“讲”的基础。听什么呢?听孩子,听孩子在说什么、做什么,听孩子想告诉你什么,听孩子的意识状态。放下种种念头去听清楚了,可能你就更清晰孩子需要你怎样给他讲故事。

以前,我的头脑里是这样的:这样的年龄应该讲这样的故事,那样的年龄应该讲那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适合这个年龄,那个故事应该适合那个年龄……诸多念头,诸多判断,诸多评价,就是看不见、听不见孩子。忘记了这点,而陷入理论和教条中。至今想来不免自责,然而又感庆幸,庆幸自己做了这份探索性强的工作。

这几年,自己到底看了多少故事,不知道。故事看多了,就知道属于“童话故事”的那一类,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框架的故事而已,只不过有的叙述得详细完整一些,有的叙述得简单一些,有的讲得词句闪光,有的讲得平淡如水,有的精简清晰,有的繁复拖沓,有的动人心弦,有的意图直白,有的是这个民族的色彩,有的是那个民族的色彩……这些,似乎全赖于讲述人的“精神”状态。这个“精神”状态包含了他获得的传承、个人情感、价值取向、地域文化等等。这样看来,讲故事关键就在于讲的这个人了,其次才是内容。而且,声音传达的比内容本身还多,甚至更准确。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次,一个孩子从一个阿姨微信的声音中就知道那个阿姨生病了,尽管那位阿姨并没说自己生病了。

然后,就说到言语声音的品质、精神品质。有没有留意过自己言语声音的品质,有没有留意过自己周围言语声音的品质。如果稍加留意一点,你就会发现言语声音品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果再敏感一点,你可能就会发现它的力量了。有次,我在地铁上遇到一个青年人,他从上地铁开始就一直在电话里骂人,一直骂到下车,足足骂了一个多小时。对于我这样的成人来说,这一路强加过来的言语声音,无异于吃了一次老鼠药。而前不久参加的言说治疗学习中,听到老师诗歌的吟诵,随着那声音,似乎到达了一个久远的所在,然后安定在那里。这是我做为成年人的体验,那么对于年幼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

那么,讲故事呢,是故事起作用,还是具有高精神品质的言语声音带出来的故事起作用?

仔细留意,现代城市生活中,言语、声音的环境其实很不理想的,但有意识的处于其中和无意识的处于其中,差别还是很大的。我自己是有意识的避开嘈杂泛滥的语言信息的,各种手机网络平台我也会加以选择,微信朋友圈里不知屏蔽了多少人,然后,去看更有品质的书刊杂志,和听更有品质的音乐,再然后就对那些铺天盖地的免费信息保持距离了。现在的情况下,先只能这么做吧,保证输入自己的内容的品质,终究是有助于自己言语声音的品质的吧。这么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似乎发现自己的生活品质也有了不同。

然后再回到讲故事,不同言语声音讲的故事品质也该不同吧,讲故事其实也是唤起我们自己对言语声音品质的关注。

前不久有幸能听到一位歌者的吟唱,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从声音里我一下就能十分地肯定这位歌者心地纯净,十分值得信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关注声音后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

以上纯属分享,再与故事工作上一段时间之后,想法可能又有些不同。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