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的事情”看待问题时,事情是可以趋于完美的,而老师作为经历丰富的人,也更能把事情做好。从“眼前的人”看待问题时,事情也许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完美,但是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次经历中“做到”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了自己这样做事情产生的后果,“体验”到了自己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珍贵的收获呀。
撰文:2009年12月18日 作者:常颖
前言
Peter Schmidt 老师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华德福教师,曾经担任了八年主班老师。在做华德福主班老师之前,他做了十年的演员,在华德福治疗教育大会上,他负责戏剧工作坊,我们都称他为“戏剧Peter”。
2009年12月16日,Peter Schmidt 老师来到北京,到小书院看望老朋友和小朋友。也利用仅有的一个晚上的时间,和华德福爱好者共同座谈,分享他在教学中领悟的华德福精髓。
几个主题令我深有感悟:
1)完美——教学中的误区
在peter S 老师参观小书院的路上,我们聊起了“完美”。“完美就是死亡。”,他的话令我突然领悟:我们在走向完美的路上,同时要珍惜、欣赏每一个不完美的时刻。
老师讲了一段他的经历:
在他访问过的一个学校里,有一个班,班上的学生的作业都做的很好,家长和学校看到很漂亮的作业本,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见。Peter老师作为顾问,参与班级的工作。
他发现,班里的孩子却不是那么“完美”。有几个孩子总是和老师对着干,老师对这几个孩子很是头痛。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孩子总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做活动时总是希望老师改变一些,按照他们的主意做活动,每一次老师都会对他们不予理睬,认为这些孩子有意为难他。
这一次,孩子们要排演节目,关于节目的开始,老师早就有所打算:孩子们要排成一排,一起向观众们问好。“老师,是否可以我们有几个人走到观众前面,直接和他们握手?”那个总是令老师头痛的小女孩又有了新主意。“不可以。这样会显得很乱。”象往常一样,老师皱起眉头,把小女孩的声音压了下去。
孩子们都不说话了。
课下,小女孩找到 Peter 老师,请他帮忙。Peter 老师给出了建议,那位主课老师也同意了。
演出的时候,小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向观众问好,他们都非常开心。主课老师在下面一再自语“这样还是不如我设计的那样好。”
孩子们如何拥有自主的意志,如何尊重孩子们的意志呢,在完美与发展孩子们自主的意志之间,如何找到平衡呢?
我以为重点在于老师是看中“做的事情”还是“眼前的人”。从“做的事情”看待问题时,事情是可以趋于完美的,而老师作为经历丰富的人,也更能把事情做好。从“眼前的人”看待问题时,事情也许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完美,但是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次经历中“做到”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了自己这样做事情产生的后果,“体验”到了自己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珍贵的收获呀。他们的意志、情感和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如此看来,即便是现场的一点混乱,又有何妨呢?
面对完美,我们真的要小心哟。
2)少就是多——教学中的品质
在Peter 老师的工作坊中,以“主课中的律动”为主题的工作坊,老师说一定要带给我们实际的体验。两个小时的工作坊,只做了一个主要活动:传声游戏。
由于人多,老师让听众分成两组,第一组做活动,第二组观察,然后第二组做活动,第一组观察。
活动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拍手,下一个人接着拍手,把声音传下去。